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 溫習筆記

你好!歡迎來到「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這一課。這個課題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不用擔心!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拆解西漢和東漢時期,為何皇帝身邊的親戚和宦官能夠控制整個國家,最終更導致天下大亂。

學懂這一課,你就會明白一個王朝的衰落,很多時並非因為外敵入侵,而是由內部的權力鬥爭開始。這是歷史上不斷重演的「劇本」!


第一部分:西漢 —— 外戚專政與王莽篡漢

在西漢後期,主要是「外戚」掌權。想想這個情況:如果皇帝年紀太小,誰會幫他處理國家大事?通常就是他媽媽,即是皇太后。皇太后信任誰?當然是信任自己的家人啦!於是,她的兄弟、父親(即是皇帝的舅父、外公)就會得到很大權力,這班人就是「外戚」

🧐 王莽篡漢所利用的時勢

王莽就是利用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一步步由外戚變成皇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勢」呢?

1. 皇帝「不爭氣」—— 權力真空

昭宣以後,皇帝多為年幼或昏庸: 自漢宣帝之後,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一個比一個短命,或者沉迷酒色,不理政事。皇帝不理政事,權力自然就落入其他人手上。

2. 外戚勢力極大 —— 王氏掌權

王氏家族長期掌權: 漢成帝的母親是王政君(王莽的姑姐),她做了幾十年皇太后。她大力提拔王家的人擔任大官,例如「五侯」,使王氏家族控制朝廷很久,權力根深蒂固。

3. 王莽的「形象工程」—— 贏盡民心

王莽並非一個普通的權臣,他很懂得包裝自己!就好比現今的政治人物在做公關宣傳一樣。

謙恭有禮: 他對讀書人(士人)很客氣,又分錢給窮人,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大好人、大聖人。

尊崇儒學: 他大力提倡儒家思想,贏得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支持。人人都覺得只有他才能拯救當時混亂的漢朝。

4. 篡位的最後一步

想想這個過程,就好比玩一場權力「過三關」的遊戲,王莽一步步將自己放到最有利的位置。

第一步: 漢平帝九歲登基,王莽以輔政大臣身份,做了「安漢公」。
第二步: 漢平帝死後,他立了一個只有兩歲的孺子嬰作為皇位繼承人。
第三步:: 他做了「攝皇帝」(代理皇帝),之後再做「假皇帝」(意思是暫時的皇帝)。
第四步: 最後,他說漢朝的天命已盡,順應「天意」和「民意」,建立「新」朝,正式篡奪了漢朝江山。


你知道嗎?
王莽建立新朝後推行許多改革,例如恢復井田制、將土地收歸國有,聽起來很理想,但完全脫離現實,最終導致經濟崩潰,民怨四起,最後很快就滅亡了。


💡 第一部分:重點小結

西漢後期的問題: 外戚專政 (只有外戚,未有宦官)。
原因: 皇帝年幼無能,造成權力真空。
關鍵人物:: 王莽
篡漢方式: 利用外戚身份,加上個人的政治手腕和形象包裝,和平地奪取政權。




第二部分:東漢 —— 戚宦相爭的惡性循環

到了東漢,情況就更加複雜!不再是單純的外戚專政,而是外戚 (戚)宦官 (宦) 你死我活的鬥爭。宦官,即是我們俗稱的「太監」,是服侍皇帝和后妃的人。

🧐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

為何東漢會出現這個戚宦相爭的局面?原因是一個改不了的「死循環」,從漢和帝開始,之後就不斷重演。

想像一下這個劇本:

第一幕:皇帝年幼登基
東漢許多皇帝都是小孩子,甚至是嬰兒就登基為帝(沖齡即位)。

第二幕:外戚掌權
皇帝太小,母親皇太后就要垂簾聽政。為了鞏固權力,她會任命自己的父兄(外戚)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等重要職位,控制朝政。

第三幕:皇帝長大想奪權
小皇帝長大後,不想再做外戚的傀儡。但朝廷百官都是外戚的人,他可以信任誰呢?

第四幕:皇帝聯合宦官
皇帝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從小到大在身邊照顧他、陪伴他的宦官。因為宦官長居宮中,和外朝官員沒有直接關係。

第五幕:宦官消滅外戚
皇帝和宦官密謀發動政變,剷除外戚集團,成功奪回權力。

第六幕:宦官成為新的權臣
為了報答宦官,皇帝會將高官爵位封給他們。於是,宦官就取代外戚,成為新的權力核心。

第七幕:循環再現!
這位皇帝死後,他年幼的兒子登基,新的皇太后又會引入自己家族的外戚去對付上一代的權勢宦官……於是,以上的劇本又重新上演一次!

記憶小貼士:
記住這個循環模式:小皇帝 → 皇太后掌權 → 外戚專政 → 皇帝長大 → 聯合宦官 → 殺外戚 → 宦官專政 → 新的小皇帝... 不斷循環!

😩 戚宦相爭對國運的影響

這種無休止的內鬥,對國家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 政治黑暗,國力衰疲

政局動盪: 朝廷上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誰還有心思處理國家大事?
吏治敗壞: 宦官為了斂財,公開賣官職。許多貪官污吏上台,魚肉百姓,國家當然是越來越弱。

2. 士人受害 —— 黨錮之禍

什麼是「黨錮之禍」? 當時許多正直的儒家讀書人(士人)看不慣那些宦官胡作非為,於是寫文章、公開批評他們。
宦官反擊: 那些宦官就誣告這班士人結成「黨」派,意圖謀反,然後將他們大舉逮捕、殺害,或者終身禁止做官 (禁錮)。
後果: 國家有才能、有正義感的人都被消滅,政府人才凋零,忠奸不分。

3. 民不聊生 —— 黃巾之亂

百姓的苦況: 朝廷內鬥,地方官員就乘機橫徵暴斂,加上天災頻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大規模民變:: 在這樣的絕境下,張角發動了黃巾之亂,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雖然最終被平定,但這場叛亂嚴重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根基。

4. 地方割據 —— 漢朝滅亡

中央權力下降: 為了鎮壓黃巾之亂,朝廷唯有下放軍權給地方州牧、官員。
軍閥崛起:: 這班地方官員手握兵權後,就變成不受中央控制的軍閥(例如曹操、袁紹、劉備、孫權等)。他們互相攻伐,東漢皇帝已經名存實亡,最終導致漢朝滅亡,進入三國時代。


快速回顧:西漢 vs 東漢
西漢後期: 主要是外戚掌權,最終由王莽一人篡位。
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互相廝殺,是一個持續百年的混亂局面。


💡 第二部分:重點小結

東漢的問題: 戚宦相爭,形成惡性循環。
根本原因: 皇帝年幼(沖齡即位)。
直接影響: 政治腐敗、黨錮之禍(士人受害)。
最終結果:: 引發黃巾之亂,導致地方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




本章總結

「兩漢戚宦掌權」是漢代政治的一個最大特色,亦是它走向滅亡的關鍵原因。

西漢的教訓是,當皇權衰落時,外戚這種依附皇權而生的勢力,就有機會威脅甚至取代皇權。

東漢的悲劇更在於,為了制衡一種權力(外戚),卻扶植起另一種更無賴的權力(宦官),最終形成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將整個國家拖入深淵。

希望這份筆記可以幫助你理解這段複雜但重要的歷史!記住歷史的規律,溫習就更容易上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