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哈代:你的《後來》、《肉袋》、《天氣》導讀
大家好!歡迎來到托馬斯·哈代的學習筆記。如果你覺得詩歌有時有點難捉摸,不用擔心。我們會一起逐一拆解這三首詩。讀完這些筆記後,你將會明白哈代想透過作品表達他對自然、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並且確切知道如何在考試中分析他的作品。
在這些筆記中,我們將會探索:
- 《後來》(Afterwards):一首關於一個人去世後會如何被記住的寧靜詩歌。
- 《肉袋》(Bags of Meat):一首更具衝擊力的詩,探討我們所吃食物背後的殘酷現實。
- 《天氣》(Weathers):一首分為兩部分的詩,展示天氣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的世界和感受。
我們開始吧!
首先,托馬斯·哈代是誰?(1840-1928)
對詩人多一點認識,有助我們更深入理解他的作品。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看電影前先了解一下背景故事!
- 鄉村之人:哈代在英格蘭一個名為多塞特郡(Dorset)的鄉郊地區長大並度過了大部分人生(他在作品中稱之為「威塞克斯」Wessex)。他對大自然有著深厚而一生的聯繫,你將會在這三首詩中看到這一點。
- 帶點憂鬱?:哈代的作品往往帶有悲傷或悲觀(負面)的感覺。他非常關注命運、時間,以及人類生命在大自然和宇宙浩瀚面前的渺小。但他也在世界中看到了巨大的美感,特別是那些細微之處。
- 骨子裡是個詩人:雖然以其小說(如《德伯家的苔絲》)聞名,哈代卻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詩人。
你知道嗎?
在成為著名作家之前,托馬斯·哈代原來是一名受過訓練的建築師!他這種對細節和結構的觸覺,正體現在他精心建構詩歌的方式上。
第一首詩:《後來》(Afterwards)
核心概念
這首詩是對死亡和身後名的溫柔反思。詩中的說話者想知道:「我去世後,人們會記得我嗎?」但他並非想因偉大、英勇的事蹟而被記住。他希望人們會記得他是一個留意到大自然中微小而美麗細節的人。
逐節拆解
第一節
"When the Present has latched its postern behind my tremulous stay..."
詩中的說話者想像他離世的一刻。他問他的鄰居會否說他是一個會留意簡單事物的人,例如黃昏時蜉蝣那脆弱的翅膀。這種飛蟲象徵著大自然中微小而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刻。
- 主要手法:擬人法。「當下」(Present)被賦予了關上小門("postern")的人類動作。這讓時間感覺像一道正在關閉的門,為生命的終結帶來一個有力而終結的意象。
第二節
說話者想知道,當人們在夜晚看到一隻蛾,將其粉狀的翅膀比作「幾乎聽不到的嗡嗡聲」時,會不會想起他。他希望他們會想起他是一個理解這些夜間生物脆弱性的人。
- 主要手法:意象。哈代用「幾乎聽不到的嗡嗡聲」來運用精緻的聽覺意象(聲音),讓我們想像場景的寧靜和說話者的溫柔。
第三節
現在的生物是一隻穿過草坪的刺蝟。說話者想知道,是否有人看到這情景時會想起他「曾努力保護這些無辜的生物免受傷害」。這顯示了他的性格:他不僅是一位觀察者,也是大自然的守護者。
第四節
說話者仰望夜空,滿是星星(「顫動的星光」)。他想知道,人們望著星空時會不會想起他是一個熱愛夜晚的神秘和美麗的人,即使他未能完全理解。
- 主要手法:措辭(用字)。「顫動的」(tremulous)、「嗡嗡聲」(whirrings)和「顫抖的」(quivering)等詞語營造出一種溫柔、精緻和奇妙的感覺。
第五節
這首詩以葬禮鐘聲(「我安葬時的鐘聲」)作結。他想像人們聽到鐘聲時會說:「他是一個會留意這些事物的人。」最後一句是對他身後名的一種靜默接受。人們記得他並非是一位偉人,而是一位細心留意事物的人。
《後來》快速回顧
主旨:想知道你是否會被記住為一個會留意和關愛大自然微小細節的人。
語氣:溫柔、反思、憂鬱(帶點傷感),且帶有接受的態度。
主要主題:死亡、身後名、記憶、人類與大自然的聯繫。
主要寫作手法:運用不同的自然生物(蜉蝣、蛾、刺蝟)來代表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事物。
第二首詩:《肉袋》(Bags of Meat)
核心概念
準備好改變節奏!這首詩更直接、更具衝擊力。哈代描述了看到一輛肉販貨車的場景,迫使讀者面對肉類來源的殘酷現實。這是對人類殘忍和對動物痛苦的冷漠的有力評論。
逐節拆解
第一、二節
"‘A van came by..."
場景設在倫敦一個下雨天,一輛肉販的貨車正在運送肉類。說話者刻意以驚人的方式描述貨物:不是「豬肉」或「牛肉」,而是**「一袋袋的肉」**——這些曾經是活生生的生物,綿羊和牛。「袋子」這個詞有「非人化」(或「非動物化」!)的效果,將動物貶低為單純的物品。
- 主要手法:措辭(用字)。稱它們為「一袋袋的肉」是刻薄而醜陋的。這是為了讓讀者感到不舒服。他描述它們「蒼白」且「流血」,營造出一個可怕而悲傷的景象。
第三節
"They were cleanly sewn..."
這一節創造了一個強烈的對比。說話者迫使我們記住這些「袋子」曾經是什麼:在**「春天草地」**上嬉戲的生氣勃勃的動物。他提到了牠們「溫暖的活生生的氣息」和「信任的目光」——這些細節讓牠們感覺像是有生命的個體,而不僅僅是產品。
- 主要手法:並置。這是一個精確的詞語,指將兩個對立的事物並列,以產生強烈的效果。哈代將死去、蒼白的「肉袋」與在美麗春日草地上活生生、會呼吸的動物記憶並置。這種對比讓貨車上的景象更加悲慘。
第四節
最後一節是反思。說話者指出街上的行人(「路過的人」)甚至沒有留意或關心。他們無動於衷。這首詩以一種悲傷感作結,關於現代城市生活與大自然之間脫節的感覺。
《肉袋》快速回顧
主旨:揭示動物屠宰的殘酷現實,以及現代人對此的麻木不仁。
語氣:嚴峻、具衝擊性、批判性,且沉重。
主要主題:人類的殘酷對比大自然的純真、死亡、現代人的冷漠。
主要寫作手法:並置(活生生的動物與死肉之間的對比)是這首詩中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首詩:《天氣》(Weathers)
核心概念
這首詩是對比的絕佳例子。它被清楚地分為兩部分。第一節描述了一個美麗、陽光普照的日子及其帶來的喜悅。第二節描述了一個悲慘、下雨的日子及其造成的陰鬱。哈代展示了大自然(特別是天氣)控制人類情緒和活動的巨大力量。
一首分為兩部分的詩
第一部分:好天氣(第一節)
"This is the weather the cuckoo likes,"
這一節充滿生機與喜悅!哈代描繪了一幅完美的春日圖景。鳥兒歌唱,人們在田野裡勞作(「少女與男兒」),一切都感覺輕快而快樂。節奏輕快而富有樂感,韻腳簡單而歡快(如likes/spikes, sing/wing)。
- 主要手法:聲音裝置。留意頭韻(首音重複):如「maids and men」及「roaming the rise and fall」。這有助營造出詩節輕快、富有樂感的氛圍。
- 意象:所有意象都積極向上、充滿生機:「杜鵑」、「花朵」、「清澈」、「歌唱」。
第二部分:壞天氣(第二節)
"This is the weather the shepherd shuns,"
氣氛完全改變。這一節描述了一個濕冷、陰沉、令人沮喪的一天。道路泥濘(「病態的大地」),鳥兒靜默無聲,人們被困在室內(「無人」活動)。節奏感覺更沉重,聲音也更刺耳。
- 主要手法:對比。整首詩都是建基於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的對比。喜悅對比悲慘、光明對比黑暗、活躍對比靜止。
- 意象:意象現變得負面而淒涼:「迴避」、「泥濘」、「病態的大地」、「滴水」。連鳥兒都被描述為濕透:「浸濕畫眉與鷦鷯」。
《天氣》快速回顧
主旨:展示好天氣和壞天氣如何戲劇性地影響自然世界和人類情緒。
語氣:完全的對比。第一節歡快輕盈。第二節陰鬱沉重。
主要主題:大自然的力量、生命循環、對比與二元性(好/壞、快樂/悲傷)。
主要寫作手法:詩歌結構本身就是手法!一首兩節的詩,展示了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融會貫通:比較詩歌
在你的考試(卷二乙部)中,你需要比較詩歌。那麼,哈代的這三首詩之間有何聯繫?又有何不同?讓我們逐一拆解。
它們如何都探討了相似的主題:人與自然?
- 《後來》:呈現一種和諧的關係。說話者是大自然的溫柔觀察者和守護者。大自然作為他生命的靜默見證者,並將成為他身後名的來源。
- 《肉袋》:呈現一種暴力而殘酷的關係。人類被描繪成破壞性且冷漠的,為了自身需求而摧毀大自然的純真(動物)。
- 《天氣》:呈現大自然為一種強大、主導的力量。人類無法控制自然;大自然控制著人類,左右他們的情緒和活動。
它們的語氣有何不同?
- 《後來》:溫柔、寧靜、具反思性。感覺像耳語。
- 《肉袋》:具衝擊性、嚴峻、憤怒。感覺像一聲突然的呼喊,把你喚醒。
- 《天氣》:一首具有兩種語氣的詩。它既歡快又悲慘,展示了經驗的兩個極端。
它們如何運用意象?
- 《後來》運用微小、精緻、有生命的生物(蜉蝣、蛾、刺蝟)的意象來展現美。
- 《肉袋》運用醜陋、可怕的死生物意象來展現殘酷。
- 《天氣》運用廣闊的風景和天氣意象來展現大自然的力量。
考試小貼士!
如果有題目要求你比較哈代如何呈現大自然,你將有無數精彩的答案!你可以說哈代將大自然呈現為…
1. 靜謐之美的源泉,賦予生命意義(《後來》)。
2. 現代世界中人類殘酷行為的受害者(《肉袋》)。
3. 一種壓倒性的力量,主宰人類情緒(《天氣》)。
透過理解這些核心概念、主題和寫作手法,你已經在掌握托馬斯·哈代詩歌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請反覆閱讀它們,並練習用自己的話語解釋這些要點。你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