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筆記:《長日將盡》(1993)導演:占士·艾佛利

大家好!歡迎來到占士·艾佛利(James Ivory)這部優美而令人心碎的電影《長日將盡》的學習指南。這是一個關於一位管家、一座鄉間大宅,以及我們在漫不經心之間錯過的那些重大、足以改變人生的時刻的故事。

剛開始看的時候,如果覺得這部電影很平靜或節奏緩慢,別擔心!它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重要的思想。這些筆記將幫助你發掘它們,理解角色,並分析導演如何運用電影技巧來講述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們會一步一步地拆解所有內容。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基本認識——你必須先了解的背景

電影概覽

片名: 長日將盡
年份: 1993
導演: 占士·艾佛利(James Ivory)
改編自: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同名小說(他後來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主演: 安東尼·鶴健士(飾演史蒂文斯)、愛瑪·湯遜(飾演肯頓小姐)

社會文化背景:佈局設景

要真正理解這部電影,我們需要先了解它所設定的時代背景。故事設定在英國,但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時間段:1950年代1930年代

  • 英國的階級制度: 在1930年代,英國的階級制度非常森嚴。你在社會中的地位代表著一切。對於像我們的主角史蒂文斯先生這樣的僕人來說,他們的目標是以完美的忠誠服務於上層階級(貴族)。他工作所在的達林頓莊園,就像一個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小王國。
  • 納粹主義的崛起與綏靖政策: 1930年代是歐洲局勢緊張的時期。希特拉(Hitler)和納粹黨(Nazi party)在德國日漸強大。許多英國人,包括像達林頓勳爵(Lord Darlington)這樣有權勢的貴族,都非常懼怕再次爆發世界大戰。他們相信一種名為綏靖政策的策略——即對希特拉的一些要求作出讓步,以避免衝突。雖然他們出於好意,希望能帶來和平,但歷史證明他們犯下了悲劇性的錯誤。這個政治背景對故事至關重要。
快速回顧小貼士

綏靖政策: 一種為了避免戰爭,而對侵略性外國勢力作出讓步(放棄一些東西)的政治策略。
為何重要: 史蒂文斯的僱主達林頓勳爵是綏靖政策的支持者,這對他的名聲和身後名譽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第一部分:重點提示

《長日將盡》是一個以森嚴的英國階級制度和二戰前歐洲的危險政治局勢為背景的故事。理解這個背景是解讀電影關於忠誠、職責和悔恨等深層次意義的關鍵。


第二部分:故事——情節與結構

兩條時間線

這部電影並沒有直線敘事。它巧妙地在兩個時間段之間跳躍。

  1. 「現在」(1950年代): 史蒂文斯先生,此時已是一位老者,前往英格蘭西南部地區進行公路旅行,拜訪昔日同事肯頓小姐。他新的美國僱主,國會議員路易斯先生,鼓勵他去度假。
  2. 「過去」(1930年代): 在旅途中,史蒂文斯回憶起他在達林頓莊園輝煌歲月裡服務達林頓勳爵的時光。這些回憶以倒敘的形式呈現給我們。

比喻時間到! 把結構想像成這樣:史蒂文斯在1950年代的公路旅行,就像你在手機上滑動舊照片一樣。當你看到每一張照片(路上的地標、肯頓小姐的一封信),它都會觸發一段鮮活的回憶(倒敘到1930年代)。汽車向前行駛的旅程,也是他回顧自己過去的旅程。

主要情節點

以下是故事的簡潔概述,融合了過去與現在:

  • 1950年代: 史蒂文斯開始他的公路旅行,希望能說服肯頓小姐(現為班恩太太)回到她在達林頓莊園的舊職位。
  • 倒敘(1930年代): 我們看到肯頓小姐來到達林頓莊園,成為新的、幹練的女管家。她和史蒂文斯之間有著專業、卻時常緊張的關係。
  • 倒敘(1930年代): 達林頓勳爵主持重要的政治會議,試圖促進與德國的和平。他受到納粹同情者的影響。史蒂文斯的父親也是一名管家,他年邁且工作能力正在衰退。
  • 倒敘(1930年代): 一個關鍵時刻:達林頓勳爵受其反猶太客人影響,命令史蒂文斯解僱兩名猶太女僕。史蒂文斯毫不質疑地執行了命令,這讓肯頓小姐感到震驚。這是他們之間的一個主要衝突點。
  • 閃回(1950年代): 在他的旅途中,史蒂文斯連在酒吧與陌生人交談這樣簡單的事情都感到困難,顯示出他生活的孤立。
  • 倒敘(1930年代): 史蒂文斯的父親在一場重要的國際會議期間去世。史蒂文斯對職責極度投入,以至於他沒有離開崗位,錯過了父親的最後時刻。肯頓小姐是唯一表現出情感和悲傷的人。
  • 倒敘(1930年代): 著名的「書籍場景」。肯頓小姐發現史蒂文斯獨自一人在看書。她開玩笑地想看看是什麼書,但他卻變得極度防禦。這個時刻充滿了無聲的浪漫張力,並揭示了他深刻的情感壓抑。
  • 1950年代: 史蒂文斯終於見到了肯頓小姐。他們談論起往事。她承認婚姻不幸福,但為了女兒她會留下。她問他:「你曾經愛過我嗎?」但他無法直接回答。
  • 結局(1950年代): 他們在雨中的巴士站分別。史蒂文斯回到達林頓莊園,意識到自己將一生浪費在侍奉一個被誤導的人身上,並且錯失了與肯頓小姐個人幸福的機會。他只剩下「長日將盡」的餘暉。一隻鴿子被困在屋內,象徵著史蒂文斯被困住的人生,直到他那位更現代化的新老闆幫助它重獲自由。

第二部分:重點提示

這部電影的雙時間線結構不只是一種花哨的技巧。它不斷比較過去的希望與現在的現實,凸顯了悔恨這個核心主題。史蒂文斯所回憶的一切,與他旅途中的經歷同樣重要。


第三部分:人物——角色分析

史蒂文斯先生(管家)

  • 痴迷於「尊嚴」: 史蒂文斯的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名「偉大的管家」。對他來說,這意味著不表現個人情感、意見或身份。他認為管家的個性應當在服務主人時被徹底抹去。這是他的悲劇缺陷。
  • 情感壓抑: 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對肯頓小姐的感情。留意安東尼·鶴健士(Anthony Hopkins)如何飾演他:他的姿勢僵硬,臉像一張面具,也很少與人眼神接觸。情感雖然存在,但被深深地埋藏著。
  • 盲目忠誠: 他對達林頓勳爵的忠誠是絕對的。即使命令在道德上是錯誤的(例如解僱猶太女僕),他也會執行。即使在達林頓勳爵因同情納粹而被貶低後,他仍然拒絕評判或批評他的僱主。

肯頓小姐(女管家)

  • 史蒂文斯的對比人物: 「對比人物」(foil)是指與另一個角色形成對比,以突顯其特質的角色。肯頓小姐與史蒂文斯截然相反。她專業幹練,但也熱情、感性,而且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 尋求連結: 她反覆嘗試打破史蒂文斯那專業的外殼。她給他送花,挑戰他的決定,並嘗試讓他敞開心扉。她代表著一種他所拒絕的、截然不同且更具人性化的生活可能性。
  • 道德羅盤: 她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她對解僱猶太女僕一事感到震驚,並威脅要辭職以示抗議。

達林頓勳爵(主人)

  • 一個悲劇人物,而非反派: 將他簡單地貼上邪惡的標籤很容易,但電影將他描繪成一個善意但天真的「業餘」政客。他真誠地相信自己正在為和平努力。
  • 容易受擺布: 因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很容易被更狡猾的德國外交官和納粹同情者利用。他看不清自己只是他們遊戲中的一顆棋子。
  • 代表著一個沒落的時代: 他代表著舊英國貴族,他們相信可以在飯桌上解決世界問題。電影展示了這種舊思維模式如何無法應對20世紀政治的殘酷現實。
你知道嗎?

達林頓勳爵這個角色,部分靈感來自一位真實的英國貴族倫敦德里勳爵(Lord Londonderry),他也在1930年代試圖與納粹德國建立友好關係,後來因此受到嚴厲批評。

第三部分:重點提示

人物角色由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內心衝突所定義。核心的悲劇源於史蒂文斯對專業職責的投入肯頓小姐對個人連結的渴望之間的衝突。他選擇了職責,而兩人最終都活在悔恨之中。


第四部分:大哉問——主題與思想

主題是電影希望我們思考的宏大概念。不要只是列出它們,而是要思考故事和人物如何探索這些主題。

尊嚴與人性

這是電影的核心主題。史蒂文斯對尊嚴的理解是隱藏自己的人性。他認為做一個完美的管家,就意味著成為一部沒有感情的機器。電影提出了問題:這真的是尊嚴嗎?還是真正的尊嚴,即使在困難時,也能夠成為一個善良、有道德、有感情的人?肯頓小姐則代表了這種更具人性的尊嚴。

職責、忠誠與盲目

史蒂文斯對達林頓勳爵極度忠誠。但電影暗示,盲目忠誠可能很危險。因為他拒絕質疑他的主人,他變成了不道德行為的同謀(參與者)。電影迫使我們思考:忠誠何時不再是一種美德,而變成一種弱點?

悔恨與錯失的機會

這是電影的情感核心。整個1950年代的公路旅行都充滿著悔恨。史蒂文斯過去揮之不去:主人在政治上的錯誤,以及他自己放走肯頓小姐的個人錯誤。巴士站的最後一幕是電影中對悔恨最有力、最動人的描繪之一。

政治與個人

電影展示了宏大的歷史事件與我們的個人生活並非截然分開。達林頓勳爵的政治選擇毀掉了他自己的生活,並間接阻止了史蒂文斯和肯頓小姐找到共同的幸福。政治的「大世界」與心靈的「小世界」是交織在一起的。

第四部分:重點提示

《長日將盡》探索了關於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的永恆問題。它運用一個管家的具體故事,讓我們思考自己對愛情、職責、忠誠的選擇,以及活出充實人生意味著什麼。


第五部分:電影人的工具箱——電影技巧

電影不只是一個故事。導演運用「工具箱」中的各種技巧(鏡頭、聲音、剪接等)來創造意義和情感。在你的文章中,你「必須」討論這些技巧!

場面調度(畫面中的一切)

這個法文詞彙的意思是「放置在舞台上」。它包括一個鏡頭中你所看到的一切:場景、服裝、道具和演員。

  • 達林頓莊園: 這座房子本身就是一個角色。在1930年代,它宏偉、潔淨,充滿生氣(和員工)。它代表著秩序、權力和傳統。在1950年代,它空曠、佈滿灰塵、寂靜無聲,反映了貴族階層的衰落和史蒂文斯自身的情感空虛。這座房子是一個逝去時代的隱喻。
  • 服裝: 史蒂文斯的管家制服就像一套盔甲。它隱藏了他內在的人性。他很少脫下制服,象徵著他被困在自己的角色中。
  • 道具: 物件非常重要。肯頓小姐的信開啟了情節。史蒂文斯所讀的書是他秘密內心生活的象徵。擦拭銀器是一種儀式,代表著他對表面整潔的投入超越了對內在真相的追求。

攝影技巧(攝影機如何講述故事)

  • 鏡頭運動: 攝影機經常以緩慢、流暢和受控的方式移動,就像管家們的動作一樣。這營造出一種正式、莊重、有時甚至令人窒息的氛圍。這反映了史蒂文斯受限的性格。
  • 燈光: 達林頓莊園的內部通常光線昏暗,充滿陰影和深色木材。這暗示著秘密、壓抑和道德模糊。史蒂文斯在公路旅行中少數幾個室外場景則明亮得多,暗示著自由的可能性以及在莊園黑暗牆壁之外的生活。
  • 構圖: 角色經常透過門口、窗戶,或映照在鏡子中出現。這種視覺手法暗示他們被困、被分離,無法直接建立連結。

聲音與音樂

  • 靜默: 這是一部非常安靜的電影。史蒂文斯和肯頓小姐之間長時間的靜默,充滿著無聲的張力和情感。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往往比說出來的更重要。
  • 對白: 語言非常正式和有禮。角色很少說出他們真正的意思。這就是潛台詞——言語背後的隱藏意義。
  • 音樂: 理查德·羅賓斯(Richard Robbins)創作的配樂溫柔、悲傷且憂鬱。它完美捕捉了電影的懷舊和悔恨氛圍。

場景分析:「書籍場景」

讓我們拆解一個關鍵場景,看看這些技巧如何協同運作。

  1. 發生了什麼: 肯頓小姐發現史蒂文斯獨自一人在看書。她問是什麼書,他尷尬地藏起來。她開玩笑地試圖從他手中拿走書,他卻變得真正生氣和不安。結果只是一本簡單的浪漫小說。
  2. 場面調度: 場景在史蒂文斯狹小、私密的房間裡(他的「餐具室」)。這是他唯一僅有的個人空間。她「闖入」這個空間,也是對他情感隱私的侵犯。那本書本身是一個道具,象徵著他對愛和連結的秘密渴望。
  3. 攝影技巧: 攝影機近距離拍攝,使這次相遇顯得親密而尷尬。我們看到史蒂文斯試圖藏書時臉上絕望的神情,揭示了他平靜外表下潛藏的恐慌。
  4. 效果: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時刻。這是他們最接近身體和情感親密的時候,但卻以衝突告終。我們看到,在完美的管家之下,是一個孤獨的人,他對表達自己的感情感到恐懼。這證明了肯頓小姐對他的看法是對的:他正在隱藏他的人性。
常犯錯誤與避免方法

錯誤: 「這部電影很悲傷,因為史蒂文斯和肯頓小姐沒有在一起。」
更佳分析: 「電影的悲劇源於史蒂文斯對『尊嚴』的錯誤理念,這迫使他壓抑了自己的人性。導演運用達林頓莊園壓抑的室內空間,以及克制的表演方式,來展示他的專業角色如何阻止他抓住與肯頓小姐獲得個人幸福的機會,最終導致了充滿深刻悔恨的一生。」

第五部分:重點提示

占士·艾佛利是一位精於細節的導演。他運用了每一種電影工具——從陰暗的燈光到無聲的對白——來創造強烈的情感體驗。要取得高分,你必須分析導演「如何」講述故事,而不僅僅是「故事內容」是什麼。


總結:全面回顧

《長日將盡》是對「未曾活過的人生」的深刻反思。這是一個關於將職責置於人性之上所帶來的危險,以及悔恨所造成的深遠而持久的痛苦的故事。史蒂文斯是現代的悲劇英雄——他不是國王或戰士,而是一個平凡人,卻因過於害怕感受而失去了一切。

當你為你的校本評核(SBA)撰寫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時,請記住將角色的個人故事與更廣闊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占士·艾佛利運用了哪些具體的電影技巧,將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呈現於銀幕上。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