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研習指南 (206)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面紗》的研習筆記。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地剖析這部優美而情感豐富的電影。完成這份指南後,你將會明白故事內容、角色特點、主要主題,以及導演如何巧妙運用電影技巧來牽動我們的情緒。

研習電影就像當偵探一樣。你需要從鏡頭運用、配樂和演員表現中尋找線索,以理解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是一項很棒的技能,而這部電影就是一個絕佳的入門點。讓我們開始吧!


1. 宏觀角度:故事講述甚麼?

《面紗》的核心是一個關於破碎婚姻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治癒機會的故事。它關於錯誤、後果、寬恕和自我發現。

超快速劇情摘要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將故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1部分:上海的背叛
姬蒂是一位年輕的倫敦名媛,為了擺脫家庭而嫁給沉默的細菌學家(研究細菌的科學家)沃爾特.費恩醫生。他們搬到上海後,她感到無聊,並與迷人的外交官查理.湯森德發生了婚外情。沃爾特發現後,為了冷酷而有預謀地報復,強迫她與他一同前往飽受致命霍亂疫情困擾的偏遠村莊梅潭府。

第2部分:梅潭府的磨難
在村莊裡,他們被死亡和苦難包圍。起初,兩人幾乎不說話。沃爾特不辭勞苦地對抗疾病,而姬蒂則感到孤立和痛苦。慢慢地,她開始看到自己自私氣泡外的世界。她開始在法國修女經營的孤兒院做義工,並看到了沃爾特不同、更勇敢的一面。尊重,最終還有愛,開始在他們之間滋長。

第3部分:和解與悲劇
正當他們找到真愛與寬恕之際,悲劇降臨。沃爾特感染霍亂,在與姬蒂分享最後一次充滿愛的和解後,死在她的懷中。心碎的姬蒂,此時已懷孕(我們後來得知孩子是沃爾特的),返回倫敦。多年後,她再次遇到查理.湯森德,但她拒絕了他,這顯示了她成長了多少。她現在是一位堅強、獨立的母親,過著由她的經歷塑造的、有意義的生活。

重點:

劇情是一個從自私、無愛的關係走向深刻、有意義連結的旅程,以危機為背景。前往中國村莊的實際旅程,映照著角色內在的情感旅程。


2. 認識角色:故事中的人物

理解角色是理解電影的關鍵。讓我們聚焦於主要的三個角色。

姬蒂.費恩 (娜奧美.屈絲 飾)

開始時:她膚淺、自私、物質主義。她嫁給沃爾特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方便。你可以把她想像成一個只關心派對和外表的人。

她的旅程(角色弧線):這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轉變!在梅潭府,她被迫面對真正的苦難,因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從一個自我中心的人,轉變為一個富有同情心且有用的人。她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人生目標。

結局時:她是一位成熟、沉思且獨立的女性。她學懂了愛與犧牲的意義。她在結局時拒絕查理,是她成長的最終證明。

沃爾特.費恩 (愛德華.諾頓 飾)

開始時:他害羞、聰明、嚴肅,但情感上也很內斂。他深愛著姬蒂,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當他發現她的婚外情時,他的愛轉變為一種冷酷、殘忍的報復慾望。

他的旅程(角色弧線):他也踏上了一段寬恕的旅程。他強迫姬蒂陷入危險境地,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行為。但在村莊裡,隨著她開始改變,他學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她。他學會寬恕她也寬恕自己,讓自己再次公開、真誠地愛她。

結局時:他不僅成為村民的英雄,也成為姬蒂的英雄。他死時經歷了真實、相互的愛。

查理.湯森德 (列夫.舒韋伯 飾)

他是誰?他是姬蒂有染的迷人英俊男子。與沉悶的沃爾特相比,他顯得刺激浪漫。

他在故事中的角色:查理代表著一種膚淺、自私的「愛」。當姬蒂陷入困境時,他為了保護自己的聲譽,立刻拋棄了她。他是沃爾特的陪襯角色(foil)—— 意思是他的性格凸顯了沃爾特的優點。他從未改變;他在電影結尾時和開頭時一樣自私。

快速回顧方塊

姬蒂:從自私轉變為無私。
沃爾特:從怨恨轉變為寬恕。
查理:保持不變;代表膚淺。


3. 核心概念:主要主題

主題是故事中的主要思想或訊息。思考導演想讓我們思考生活中的哪些面向。如果一開始覺得有點難,別擔心;我們會用例子來解釋!

主題1:寬恕與救贖

這是核心主題!整個故事都在講述姬蒂和沃爾特能否互相寬恕,並找到救贖(從他們過去的錯誤中解脫)。

我們如何看到:
• 沃爾特最初對姬蒂的「懲罰」與寬恕背道而馳。
• 他們在村莊裡僵硬、沉默的對話,顯示了寬恕是多麼困難。
• 轉捩點是當姬蒂說:「請原諒我。」而沃爾特回答:「我原諒你。」這是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時刻。
• 沃爾特臨終的遺言「原諒我」,顯示他也為自己的殘酷尋求救贖。

主題2:愛與婚姻

電影探討了不同種類的愛。愛是關於激情和興奮(像與查理那樣),還是關於更深層次的東西?

我們如何看到:
• 姬蒂和沃爾特的婚姻始於一場交易,而非浪漫。
• 姬蒂與查理的婚外情建立在激情之上,但那並不是真正的愛。
• 姬蒂和沃爾特在梅潭府滋長的愛,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經歷以及看清對方真實品格的基礎上。這是一種更堅固、更有意義的愛。

實用小貼士:當寫作這個主題時,不要只說「這部電影是關於愛」。相反,請討論電影中呈現的不同類型的愛,以及電影更重視哪一種。

主題3:殖民主義與文化衝突

故事背景設定在1920年代的中國,那是一個中國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充滿巨大張力的時代。

我們如何看到:
• 英國角色過著奢華的生活,與中國人民完全隔絕。
• 起初,村民對沃爾特懷有敵意。余上校說,村民認為外國人「毒害了水源」。
• 沃爾特和姬蒂贏得村民的尊重,不是因為他們有權勢,而是因為他們為村民服務並展現出真誠的關懷。電影暗示,連結是透過同理心而非權力建立起來的。

重點:

主要主題是相互關聯的。艱難的環境(文化衝突)迫使姬蒂和沃爾特面對他們的個人問題(愛、背叛),最終引導他們達到一個相互理解的境地(寬恕與救贖)。


4. 電影如何說故事:電影技巧

在這裡,我們將成為電影偵探!我們將探討導演如何運用鏡頭、聲音和場景來創造意義和情感。課程大綱將這些稱為「電影技巧」。

場景調度(畫面中的一切)

這是一個花俏的術語,指螢幕上出現的一切。一個很好的記憶方法是記住縮寫「SCLA」:

S - 場景 (Setting):地點敘述著故事。例子:上海華麗卻空蕩蕩的房子,顯示了姬蒂和沃爾特是多麼孤立和疏離。相比之下,梅潭府混亂、飽受苦難的村莊則真實而殘酷,迫使他們面對現實。
C - 服裝 (Costume):角色穿的衣服反映了他們的個性。例子:姬蒂在上海穿著漂亮、時尚的裙子,顯示出她的膚淺。在村莊裡,她穿著簡單、實用的衣服,顯示了她的轉變。
L - 燈光 (Lighting):光線和陰影營造氛圍。例子:與查理私會的場景通常光線明亮溫暖。梅潭府的早期場景則黑暗灰沉,反映了他們的痛苦。隨著他們的愛情滋長,燈光變得更加溫暖和自然。
A - 表演 (Acting):演員的表演。例子:注意許多情感無需言語表達。沃爾特在開始時如何避免與姬蒂眼神接觸,或是當他生病時她溫柔地照顧他的方式。這些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電影攝影(鏡頭運用)

這一切都關乎攝影機——它如何擺放、如何移動,以及它看到甚麼。

長鏡頭 / 廣角鏡頭:這些鏡頭展示了整個風景。例子:中國鄉村令人驚嘆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導演約翰.卡蘭(John Curran)運用這些鏡頭,既展現了土地的美麗,也顯示了角色在這廣闊、令人不知所措的環境中是多麼渺小和微不足道。這是一個關鍵的視覺主題!
特寫鏡頭:這些鏡頭聚焦在角色的臉上。例子:導演在情感時刻使用特寫鏡頭,精確地向我們展示姬蒂或沃爾特的感受——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困惑、他們萌芽的愛。這讓故事感覺非常個人化。

聲音與音樂

聲音和視覺效果一樣重要!

非敘事性音樂(配樂):這是角色聽不到的背景音樂。亞歷山大.迪斯普拉(Alexandre Desplat)優美而宏大的配樂至關重要。它增加了浪漫、悲劇和史詩般的場景感。它告訴我們該如何感受。
敘事性聲音:存在於電影世界中的聲音。例子:霍亂患者持續的咳嗽聲、哀悼者的哭泣聲、村莊的喧囂聲。這些聲音讓疫情感覺真實且無處不在。
靜默:別忘了靜默的力量!沃爾特和姬蒂在旅程開始時漫長、尷尬的沉默,充滿了緊張和未說出口的憤怒。

你知道嗎?

電影標題《面紗》來自珀西.比希.雪萊的一首十四行詩,開篇寫道:「不要掀開那活著的人們/稱之為『生命』的彩繪面紗。」「彩繪面紗」象徵著人們用來隱藏的幸福生活假象。姬蒂和沃爾特的旅程,就是要撕開這層面紗,面對其下艱難的現實。

重點:

導演運用了所有可用的工具——令人驚嘆的風景(電影攝影)、符合時代的服裝(場景調度)和強而有力的配樂(聲音)——將我們沉浸在故事中,並展示角色的情感旅程。


5. 總結與考試技巧

《面紗》不僅僅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它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和發現生命中真正重要事物的強大電影。當你撰寫文章時,記得將故事和角色與電影的製作方式連結起來。

常見錯誤:

1. 僅僅重述劇情。考官已經知道故事了。你的任務不是總結,而是分析。與其說「姬蒂有了外遇」,不如說「姬蒂與查理的婚外情,揭示了她最初的不成熟,以及她在婚姻中尋求的激情」。
2. 忽略電影技巧。始終用電影中的證據來支持你的論點。談論一個特定的場景、一個鏡頭或一段音樂,並解釋它是如何創造意義的。例如:「河上旅程的廣角鏡頭,強調了他們的孤立以及他們面臨的巨大挑戰,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
3. 對主題過於籠統。與其說「寬恕的主題很重要」,不如解釋電影如何透過姬蒂和沃爾特的行為和對話來探討這個主題。

你一定做得到!多看幾遍電影會非常有幫助。試著先看一遍了解故事,然後再看一遍,專門尋找電影攝影或服裝方面的例子。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