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羅爾德·達爾《鄉村牧師的樂事》學習指南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鄉村牧師的樂事》學習筆記。羅爾德·達爾這部短篇小說是一個精彩、帶點黑色幽默的故事,講述一個騙子和他精心策劃的騙局。故事表面看似簡單,實則充滿巧妙的寫作技巧和重要的主題,絕對是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的熱門考點。
在這份筆記中,我們會為大家拆解故事的一切重點,由鬼鬼祟祟的主人翁,到令人震驚的結局轉折,都會為你一一分析。我們會探討故事的關鍵主題,例如貪婪和欺騙,並仔細研究達爾如何運用文學技巧使這個故事如此難忘。如果你覺得文學很難理解,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帶領你,讓一切變得清晰明瞭。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羅爾德·達爾是誰?
你可能從他著名的兒童讀物,例如《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或《瑪蒂達》中認識羅爾德·達爾。但他同時也為成人創作了許多精彩的短篇小說,這些故事通常有幾個共同的關鍵元素:
- • 意外結局(Twist Endings):正當你以為自己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時,他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 • 黑色幽默(Dark Humour):他總能在黑暗或不愉快的處境中找到喜劇元素。
- • 貪婪的角色(Greedy Characters):達爾喜歡描寫那些貪婪、傲慢或殘酷的人,他尤其喜歡看見這些人得到應有的報應。
閱讀《鄉村牧師的樂事》時,請記住這些特點——你會看到這三個經典的達爾元素都在故事中發揮作用。
故事概要:情節重點
讓我們來看看故事的主要情節發展。把它拆解開來,會更容易記住和分析。
第一部分:佈局
我們會遇到故事的主角,西里爾·博吉斯先生(Mr. Cyril Boggis)。他是來自倫敦的古董商人,擁有一個非常聰明,卻非常不誠實的「商業計劃」。在星期日,他會打扮成牧師(或教區牧師),開車前往寧靜的鄉郊。他利用這身裝扮進入老舊的農舍,假裝自己是「珍稀傢俱保育協會」的主席。他真正的目標是甚麼?就是從毫無戒心的農民手中,以其真實價值的一小部分價格,購得無價的古董傢俱。
第二部分:發現寶藏
一個星期日,博吉斯偶然發現一間屬於三個當地人:拉明斯(Rummins)、伯特(Bert)和克勞德(Claud)的破舊農舍。在裡面,他發現了終極寶藏:一件極其罕見且價值連城的傢俱,稱為「齊彭代爾式五斗櫃」(Chippendale Commode)。這件五斗櫃是世上僅有的三件之一,價值連城(約值兩萬英鎊!)。博吉斯必須掩飾他的興奮。他假裝只對五斗櫃的腿部感興趣,說要拿回去配搭自己另一張桌子。他向他們開價二十英鎊,一個低得離譜的價格。
第三部分:「高明」的計劃與轉折
農民們同意了這筆交易。但問題來了:這個巨大的五斗櫃無法塞進博吉斯的小車。博吉斯想出了一個「高明」的辦法。他告訴農民,他只想要腿部,而「一文不值」的上半部他們可以留著。他建議他們把腿鋸下來,這樣會更容易運輸。他去取車,心中盤算著將獲得的巨額利潤。
當他回來時,他發現農民們確實按照他的指示做了……甚至做得更多。為了「幫忙」,他們不只鋸下了腿,還用斧頭把這個無價的五斗櫃主體砸成了碎片,以為它只是柴火。博吉斯的寶藏毀了。他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只是開車離去。
重點歸納
故事的情節圍繞著一個驚人地弄巧成拙的騙局。故事從博吉斯發現寶藏開始,營造懸念,然後以一個令人震驚且充滿諷刺的結局轉折收尾,騙子最終竟被他試圖欺騙的人反將一軍。
人物深度剖析
西里爾·博吉斯先生:披著羊皮的狼
博吉斯先生是故事的核心人物。理解他,是理解故事主旨的關鍵。
表象與現實:
這是博吉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 • 他的表象:他看起來像一個善良、受人尊敬、人畜無害的牧師。他穿著得體的衣服(黑色西裝和牧師領),說話溫和有禮。
- • 他的現實:他是一個貪婪、不誠實、傲慢的騙子。他沒有真正的宗教身份;這一切都是為了欺騙人們而演出的。他把農民們看作是單純愚蠢的人。
類比:想想那些在網上建立虛假個人檔案來欺騙他人的詐騙犯。博吉斯所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情,只是他親自上陣!
貪婪與傲慢:
- • 他的動機純粹是貪婪。他不僅僅是想謀生;他想透過欺騙他人來獲取巨額利潤。
- • 他極其傲慢。他認為自己比那些被他欺騙的「單純鄉下人」聰明得多。他在心裡稱他們為「鄉巴佬」和「蠢貨」。這種傲慢是他的致命弱點——它導致了他的失敗。
快速回顧框
博吉斯先生是誰?
- 職業:古董商人
- 偽裝:牧師(教士)
- 性格:欺詐、貪婪、傲慢、狡猾
- 目標:透過欺騙他人,以低價購得珍貴古董。
農民:拉明斯、伯特和克勞德
這些角色的刻畫不如博吉斯深入,但他們非常重要。他們充當博吉斯的陪襯(foil)(與另一角色形成對比,以突顯其特定特質的角色)。
- • 他們被描繪成單純、多疑、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 • 他們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物品的價值,這使他們成為博吉斯的完美目標。
- • 然而,正是他們單純、實事求是的行為,最終卻摧毀了博吉斯的計劃。他們並非想表現得多聰明;他們只是根據博吉斯所說的,想盡力幫忙而已!
重點歸納
這個故事是一個典型的「騙子」(博吉斯)對抗「傻瓜」(農民)的故事。但出人意表的是,騙子自己的聰明反成了他的絆腳石,而「傻瓜們」卻意外地獲勝。
談談主題
主題是故事中的主要思想或訊息。《鄉村牧師的樂事》就充滿了豐富的主題!
1. 貪婪
這是故事的核心主題。貪婪是驅動博吉斯先生的動力。他不滿足於公平的利潤;他想透過佔他人便宜來大賺一筆。這個故事是一個警世寓言,警告我們過度的貪婪可能導致自我毀滅。他對五斗櫃的渴望如此強烈,以至於蒙蔽了他的判斷力,導致他犯下建議他們把它切開的致命錯誤。
2. 欺騙與表象對現實
這個故事中的一切都與欺騙有關。
- • 博吉斯的偽裝:整個情節都建立在他假冒牧師的身份上。這種偽裝讓他得以接近目標,並顯得值得信賴。
- • 五斗櫃的外觀:這個無價的古董被一層「厚厚的黑色清漆」覆蓋著,讓它在不識貨的人眼中顯得醜陋和一文不值。它的真正價值被隱藏了,就像博吉斯的真面目一樣。
- • 博吉斯的謊言:他謊報自己的身份、來這裡的目的,以及他為何想要這件傢俱。
達爾向我們展示了事物(和人)往往並非表面所見。我們不能單憑外表判斷一切!
3. 諷刺與應得的報應
這可能是故事中最重要的文學概念。諷刺(Irony)是指預期與實際發生之間形成對比。
如果這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我們來拆解一下。
- • 情境諷刺(Situational Irony):指行動的結果與原意完全相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故事的結局。博吉斯為了輕鬆運走五斗櫃而想出鋸掉腿的「聰明」計劃,卻恰恰是導致它徹底毀滅的原因。他以為自己是個天才,但他的主意卻導致了他的失敗。
- • 戲劇諷刺(Dramatic Irony):指觀眾知道角色不知道的事情。我們讀者從一開始就知道博吉斯是個騙子。這在我們觀察毫無戒心的農民與他互動時,營造出懸念和幽默感。
故事的結局是應得的報應(Poetic Justice)的完美例子——這是一種文學手法,指美德最終會得到獎勵,而惡行則會受到懲罰。騙子博吉斯以最恰當的方式被剝奪了他的寶藏。他受到的懲罰不是來自法律,而是來自他自己的貪婪和狡猾。
重點歸納
《鄉村牧師的樂事》的主要訊息是對貪婪和欺騙的警告。達爾運用諷刺和應得的報應,來展現企圖欺騙他人最終會害人害己。
達爾的說故事工具箱:文學技巧
達爾如何讓這個故事如此引人入勝?他運用了特定的技巧來塑造人物、營造氛圍和製造懸念。
人物刻畫
達爾不僅透過博吉斯的行動,更透過他的內心想法來塑造這個角色。我們得以窺探他對農民和傢俱的貪婪和傲慢思想。這種運用第三人稱有限視角(third-person limited point of view)(我們只能看到博吉斯腦中的想法)對於營造戲劇諷刺至關重要。
場景設定
故事背景設定在寧靜、偏遠的英國鄉郊。這個場景設定很重要,因為:
- • 它讓博吉斯不誠實、急功近利的城市態度顯得格格不入。
- • 它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讓最終的轉折更加令人震驚。
- • 農場的偏僻意味著當地人不太可能了解城市商人的騙術。
懸念
達爾是製造懸念的大師。當博吉斯走進農舍時,緊張氣氛慢慢升溫。當他看到五斗櫃時,他內心的反應(「他感到一陣真正的顫抖貫穿全身」)與他平靜的外表形成對比。整個談判過程充滿懸念——農民會同意嗎?他們會意識到它的真正價值嗎?這使得最後的反高潮(anti-climax)更具衝擊力。
準備應試:重點與連結
在你的香港中學文憑試(試卷一,丙部)中,你經常會被要求比較短篇小說。以下是如何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鄉村牧師的樂事》。
可能的論文問題思考:
1. 「在《鄉村牧師的樂事》中,羅爾德·達爾暗示貪婪最終會導致自我毀滅。」試討論之。
2. 分析諷刺在傳達故事核心訊息中的作用。
3. 比較《鄉村牧師的樂事》中欺騙的主題,與你所讀過的其他短篇小說中如何呈現此主題。(例如,你可以比較博吉斯的欺騙行為與《草原》中科技的欺騙性。)
常見錯誤須知:
- • 只重述情節。你的文章需要分析,而不僅僅是概括。將情節點用作你關於主題和人物論點的*證據*。
- • 忘記博吉斯並非真正的牧師。這是故事的核心騙局。務必將其稱之為他的偽裝。
- • 認為農民很聰明。他們不是!他們是意外地勝過博吉斯。諷刺之處在於他們的無知,而非他們的智慧。
你一定可以的!《鄉村牧師的樂事》是一個既有趣又充滿文學分析材料的故事。透過理解我們討論過的人物、主題和技巧,你將能夠自信地寫下你的見解。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