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詩人!認識艾蜜莉.狄金生
歡迎來到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詩歌世界!準備好探索她其中三首最著名的詩歌吧。一開始,她的風格或許會讓你覺得有點奇怪——充滿了破折號和不尋常的大寫字母——但別擔心!想像一下,這就像學習一個新遊戲的規則。一旦你掌握了竅門,你會發現一種充滿力量、極具個人風格的聲音,她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審視自然、生命和情感。
在這些筆記中,我們將逐行拆解每一首詩,揭示她運用的文學技巧,並找出她探索的宏大主題。這將幫助你理解她的作品,並在考試中自信地分析。
你知道嗎? 艾蜜莉.狄金生(1830-1886)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度過,生前只有寥寥數首詩歌得以發表。在她去世後,她的家人在她的房間裡發現了近1,800首詩歌,它們被裝訂成一本本手工製作的小冊子!
狄金生獨特的寫作風格:核心元素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狄金生獨特的寫作風格。如果你能識別出這些特徵,你已經成功了一半,能寫出精彩的分析了!這些都是她標誌性的寫作手法。
- 破折號 (–): 你會看到破折號無處不在!狄金生用它們來取代逗號或句號。
類比:把破折號想像成一種思考時的停頓。它可以連接想法,製造突然的中斷,或者讓讀者你停下來思考。這讓她的詩歌充滿了急促感和情感張力。 - 不尋常的大寫:狄金生經常將普通名詞大寫,例如「Wind」(風)或「Light」(光)。
類比:這就像她為這些詞語打上了一個聚光燈。透過將它們大寫,她賦予它們特殊的意義,使它們在詩歌中成為強大的概念或角色。 - 不完全韻 (Slant Rhyme): 有時她的韻腳並不完全匹配(例如 ‘Gate’ 和 ‘Mat’ 押韻)。這被稱為不完全韻或半韻。它能營造一種不安或不完美的感覺,暗示世事並非總是整齊劃一。
- 常見主題: 她喜歡寫一些關鍵主題。注意這些:
- 自然:風暴、動物、季節、光線。
- 情感:絕望、愛、敬畏、悲傷。
- 死亡與生命短暫: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
- 靈性與懷疑:關於上帝和信仰的問題。
重點回顧
狄金生的寫作工具箱:
- 破折號 = 停頓、連接、強調。
- 大寫 = 重要詞語、宏大概念。
- 不完全韻 = 韻腳不完美,營造不安感。
- 主題 = 自然、死亡、情感、信仰。
詩歌一:〈Like Rain it sounded till it curved〉
首先,我們來讀這首詩
Like Rain it sounded till it curved
And then I new ’twas Wind –
It walked as wet as any Wave
But swept as dry as Sand –
It tapped upon the Barn – it slaps
Upon the Window Pane –
It broke a Branch (it was not War –)
It filled the Wells, it pleats the Dust
And puts it back again –
It was a Scare to feel it sigh
And be without a Face –
To walk abroad and find it gallop
And not to have a Trace –
(注意:這首詩的某些版本在用詞或斷行上可能略有不同。考試中提供的版本才是你應分析的版本。)
這首詩講了什麼?(主旨)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對一場強大風暴的體驗。開篇,詩人試圖辨認聲音,誤以為是雨聲。隨後,詩歌描述了風令人困惑且矛盾的行為——它既濕潤又乾燥,既強大又無形。這是一首關於自然神秘而令人不安的力量的詩歌。
逐節分析
第一節:聲響與困惑
「Like Rain it sounded till it curved / And then I new ’twas Wind –」
詩歌以感官體驗開始:一種聲響。詩人運用明喻("Like Rain")來描述它。領悟的時刻發生在聲音「彎曲」時——聲音不會彎曲,但風會。這顯示了詩人正努力理解這種體驗。
「It walked as wet as any Wave / But swept as dry as Sand –」
在這裡,狄金生運用了另外兩個明喻來描述風矛盾的本質。有什麼東西能既濕又乾呢?這不合邏輯;這是關於風給人*感覺*的描述。它具有水(「Wave」)的力量,卻有「Sand」的質感。這營造了一種神秘感。
第二節:行為與影響
「It tapped upon the Barn – it slaps / Upon the Window Pane –」
風被擬人化了——被賦予了人類的行為。它「輕敲」(輕柔地)然後「拍打」(猛烈地)。這種對比顯示了其不可預測的力量。
「It broke a Branch (it was not War –)」
風的力量具有破壞性,但詩人澄清這不是人類的衝突(「戰爭」)。這強調了自然的力量不同——它沒有動機或敵人。
「It filled the Wells, it pleats the Dust / And puts it back again –」
更多奇怪的行為。風怎麼能填滿水井呢?也許是雨水或碎屑。它弄亂了塵土(「把它褶皺」)然後又整理好(「把它放回原處」)。這營造出一種混亂、強大的力量,它以自己不可知的原因行事。
第三節:恐懼的感覺
「It was a Scare to feel it sigh / And be without a Face –」
詩人從描述風的行為轉向描述自己的感受:恐懼(「a Scare」)。最可怕的是,這種強大的力量是看不見的(「沒有面孔」)。你可以感覺到它的呼吸(「嘆息」),卻看不見是什麼造成了它。
「To walk abroad and find it gallop / And not to have a Trace –」
風被描寫成像馬一樣奔騰——這是另一種強大、未經馴服的能量的意象。但當它過去後,沒有腳印,沒有「痕跡」。這強化了它幽靈般、無法觸及的本質。
關鍵文學手法與技巧
- 明喻: 將風與其他事物比較,以幫助我們理解它。例子:「Like Rain」(像雨一樣),「as wet as any Wave」(像任何波浪一樣濕潤),「as dry as Sand」(像沙子一樣乾燥)。
- 擬人法: 賦予風人類(或動物)的特質。例子:「It walked」(它行走),「It tapped」(它輕敲),「it slaps」(它拍打),「it sigh」(它嘆息),「it gallop」(它奔騰)。
- 感官意象: 這首詩充滿了聲音(「sounded」、「tapped」、「slaps」、「sigh」)和感覺(「wet」、「dry」、「Scare」)。
- 矛盾修辭法/對立: 風既「濕潤」又「乾燥」。這種混亂幫助讀者感受詩人的感覺。
這首詩的主題
- 自然的力量與神秘: 自然被描繪成一種強大、不可預測、不可知曉的力量,人類難以理解。
- 感知與現實: 詩人不斷嘗試定義風,但風卻難以被輕易定義。
《Like Rain...》重點總結
這首詩運用明喻和擬人法,捕捉了一場風暴令人困惑且恐懼的體驗。狄金生展示了自然作為一種強大、無形的力量,它既具破壞性又神秘莫測,使人類觀察者處於一種敬畏和恐懼的狀態。
詩歌二:〈There came a Wind like a Bugle〉
首先,我們來讀這首詩
There came a Wind like a Bugle –
It quivered through the Grass
And a Green Chill upon the Heat
So ominous did pass
The Trees unhooked their Fingers
From out the Tangles of the Road –
The Dust did scoop itself like Hands
And throw itself abroad.
The Fences hurried on behind
The Wagons opened wide –
A Farm-yard spoke unto itself –
"A Mob runs out," it said.
The Dust did rise – and Neighbor leaned
Upon his Fence to see –
And then a Grandeur in the Air
Withdrew, and all was Peace –
(注意:這首詩也有不同版本。我們將專注於這個常見版本,但務請始終參考考試中提供的文本。)
這首詩講了什麼?(主旨)
與上一首詩一樣,這首詩也是關於一陣強風。然而,語氣則不同。這陣風用軍事和宏偉的意象來描述。它如同一場盛大的宣告般降臨,將世界短暫地帶入一陣混亂的狂熱,隨後又離去,留下了一種平靜和敬畏感。這是一首關於自然那種能夠吸引注意力並改變尋常世界的「崇高」力量的詩歌。
逐節分析
第一節:盛大登場
「There came a Wind like a Bugle –」
詩歌以一個強大的明喻開篇。號角是一種響亮的銅管樂器,在軍隊中用於宣告重要事情(例如衝鋒或將軍的到來)。這告訴我們風並非溫和;它是一種正式、重要且聲勢浩大的登場。
「It quivered through the Grass / And a Green Chill upon the Heat / So ominous did pass」
風有立刻的物理效果。草地「顫抖」(因恐懼或興奮而顫動)。「Green Chill」(綠色寒意)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草地的顏色似乎變成了一種寒冷的感覺。「不祥的」("ominous")這個詞暗示了這種強大的到來也帶有一絲威脅或預兆。
第二、三節:世界的反應
「The Trees unhooked their Fingers」
在這裡,樹木被擬人化了。它們似乎在鬆手,準備迎接風的力量。
「The Dust did scoop itself like Hands / And throw itself abroad.」
塵土也被擬人化了,帶著目的行動。彷彿風激發了景觀中的一切都變得狂野和活躍起來。
「The Fences hurried on behind / The Wagons opened wide –」
更多的擬人法。無生命物體(籬笆、馬車)似乎在移動並對混亂作出反應。世界陷入一片恐慌。
「A Farm-yard spoke unto itself – / "A Mob runs out," it said.」
狄金生甚至賦予了農場庭院一個聲音!它將場景描述為「暴民」——一群混亂、難以管束的人群。這完美地捕捉了風所產生的狂熱能量。
第四節:離去與餘波
「The Dust did rise – and Neighbor leaned / Upon his Fence to see –」
場景有一個人類見證者。鄰居停下手中的事,觀看這場奇景,顯示了自然的力量如何能打斷人類生活並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And then a Grandeur in the Air / Withdrew, and all was Peace –」
風不僅僅是風;它是一種「宏偉」("Grandeur")——一種壯麗、令人敬畏的存在。它的離去如同它的到來一樣突然。混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平」。這結局強調了這事件短暫、具變革性的力量。這是一場盛大的表演,現在已經結束了。
關鍵文學手法與技巧
- 明喻: 開篇的比較是關鍵:「like a Bugle」(像號角一樣)確立了軍事、宏偉的語氣。
- 擬人法: 這是貫穿全詩的主要技巧。樹木、塵土、籬笆、馬車,甚至農場庭院都被賦予了生命和自主行動的能力。這讓整個世界似乎都成了事件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受害者。
- 意象: 強烈的聽覺意象(「Bugle」)和視覺意象(「Green Chill」、「Dust did rise」)。
- 語氣: 語氣充滿敬畏、宏偉和興奮,並帶有一絲危險(「ominous」、「Mob」)。
這首詩的主題
- 自然中的崇高: 「崇高」意指美得令人驚歎且強大到幾乎令人恐懼的事物。這首詩完美地捕捉了面對自然宏偉時的敬畏感。
- 秩序與混亂: 風短暫地將農場有序的世界變成一片混亂,隨後和平與秩序得以恢復。
《There came a Wind...》重點總結
狄金生運用一個核心明喻(「像號角一樣」)和廣泛的擬人法,將風描繪成一股宏偉、強大的力量,它吸引著全世界的注意力,將其短暫地帶入一陣令人興奮的混亂,隨後留下了一種平靜和敬畏感。
詩歌三:〈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首先,我們來讀這首詩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Winter Afternoons –
That oppresses, like the Heft
Of Cathedral Tunes –
Heavenly Hurt, it gives us –
We can find no scar,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
Where the Meanings, are –
None may teach it – Any –
’Tis the Seal, Despair –
An imperial affliction
Sent us of the Air –
When it comes, the Landscape listens –
Shadows – hold their breath –
When it goes, ’tis like the Distance
On the look of Death –
這首詩講了什麼?(主旨)
這首詩與前兩首詩截然不同。它並非關於一場聲勢浩大的戲劇性風暴。相反,它是關於一種內在的情感體驗。詩人描述了冬日午後的一種特定光線,它營造出深沉的絕望感。這是一首關於一種情緒的詩歌,這種情緒深沉得彷彿是靈性創傷,它將這種內在感受與自然世界和死亡的觀念聯繫起來。
逐節分析
第一節:光線及其重量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 Winter Afternoons –」
詩人嘗試描述一些非常具體但難以確定的事物:不不僅僅是任何光線,而是特定時間下,光線的「某種斜度」。
「That oppresses, like the Heft / Of Cathedral Tunes –」
這是一個精彩而複雜的明喻。光線並非使人明亮;它「壓迫」("oppresses",令人感到沉重)。重量(「Heft」)被比作「Cathedral Tunes」(教堂樂音)。教堂音樂可以優美神聖,但也可能沉重、陰鬱,讓人感覺渺小且有罪。這種光線帶來了一種沉重、靈性的悲傷。
第二節:內在的創傷
「Heavenly Hurt, it gives us – / We can find no scar,」
這種感覺用一個矛盾修辭法來描述:「Heavenly Hurt」(天國的傷痛)。這種痛苦似乎來自神聖或靈性的層面,而非肉體原因。因為不是物理上的,所以沒有可見的傷口(「沒有疤痕」)。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 / Where the Meanings, are –」
傷痛在內心。它改變了你之所是,以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改變了「意義所在」。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或靈性危機。
第三節:絕望的本質
「None may teach it – Any – / ’Tis the Seal, Despair –」
這種感覺是私人且孤立的;它無法被教授或解釋。光線充當了「Seal, Despair」(絕望的印記)——這是一個隱喻,暗示它使絕望的感覺變得確定且無法逃避。
「An imperial affliction / Sent us of the Air –」
這種苦難(「affliction」)感覺宏大而強大,就像皇帝的旨意(「imperial」)。而且它從虛無中來,「來自空中」,使其無法抗拒。
第四節:離去與空虛
「When it comes, the Landscape listens – / Shadows – hold their breath –」
詩人運用了擬人法。在這種光線下,整個自然界似乎都變得靜止而焦慮。這顯示了詩人內在的感受被投射到周圍的世界中。
「When it goes, ’tis like the Distance / On the look of Death –」
最後一個明喻令人不寒而慄。當光線消逝後留下的感覺,被比作死者眼中的神情——空洞、冰冷、遙遠。絕望並非僅僅消失;它留下了一種揮之不去的空虛。
關鍵文學手法與技巧
- 明喻: 兩個關鍵的明喻構成了詩歌的意義:「like the Heft / Of Cathedral Tunes」(如同教堂樂音的厚重感)和「like the Distance / On the look of Death」(如同死亡面容上的遙遠)。
- 矛盾修辭法: 「Heavenly Hurt」(天國的傷痛)是狄金生經典的詞句,捕捉了一種複雜的靈性痛苦。
- 擬人法: 「the Landscape listens」(風景傾聽著),「Shadows – hold their breath」(影子屏住呼吸)。自然界與詩人的心情產生共鳴。
- 語氣: 語氣陰沉、內省,且深沉憂鬱。
這首詩的主題
- 絕望與靈性懷疑: 這首詩的核心是關於一種深沉的絕望感,它在性質上幾乎帶有宗教色彩。
- 自然與人類情感: 外部世界(冬日的光線)被用作觸發和反映內在情感狀態的媒介。
- 生命短暫: 這首詩以宗教意象(「Cathedral」)為框架,並以「Death」的終結性作結。
《There's a certain Slant...》重點總結
這首詩精妙地運用明喻和隱喻,探索了一種深層次的內在絕望狀態。狄金生展示了像光線這樣簡單的外部事物,如何能觸發深沉的靈性痛苦,使個體感到孤立,並留下令人不寒而慄的空虛感。
整合所學:比較詩歌
在考試中,你很可能會被要求比較這些詩歌。不要只是列出每首詩的內容!目標是透過比較它們在主題和技巧上的異同來建立聯繫。
這些詩歌有何相似之處?
- 自然主題: 這三首詩都以自然界的特定元素作為其核心焦點(一場風暴、一陣風、一道斜射的光線)。
- 擬人法運用: 狄金生在這三首詩中都賦予了自然界以人類或類似生命的特質。風「行走」和「拍打」,樹木有「手指」,「風景」會「傾聽」。這是她的一個關鍵技巧。
- 將無形化為有形: 她將觸不可及的事物(風、光、感覺)賦予物理特徵和動作。風有「彎曲」的聲音,它像「號角」一樣行動,光線有「厚重感」(重量)。
- 狄金生獨特的風格: 這三首詩都呈現了她標誌性的破折號和不尋常的大寫,以控制節奏並強調關鍵思想。
這些詩歌有何不同之處?
在這裡你可以展示一些深入的分析。這不僅僅是它們關於不同的事物,而是它們*如何*以及*為何*不同。
聚焦自然的「特性」:
- 在《Like Rain it sounded》中,自然是混亂而神秘的。它是一種詩人試圖釐清的令人困惑的力量。
- 在《There came a Wind like a Bugle》中,自然是宏偉而崇高的。它是一股宏大而強大的力量,如同國王或將軍般,令人敬畏和尊敬。
- 在《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中,自然是心理觸發點。它寧靜而微妙,卻引發了深沉的內在絕望。
聚焦語氣和氛圍:
- 《Like Rain...》有著困惑和恐懼的語氣。
- 《There came a Wind...》有著敬畏和興奮的語氣。
- 《There's a certain Slant...》有著沮喪和絕望的語氣。
聚焦內在與外在:
- 《Like Rain...》和《There came a Wind...》主要關於一個外部事件——一場在詩人身外發生的風暴,以及它對世界造成的明顯影響。
- 《There's a certain Slant...》關於一個內部事件——一種在詩人內心發生的感覺。光線只是原因;詩歌真正的對象是「絕望」的感覺。
考試技巧:如何撰寫比較分析文章
- 找出連結: 從共同點開始。題目通常會給出提示(例如:「比較狄金生如何呈現自然的力量…」)。
- 整合而非分離: 避免先寫一段關於詩A,再寫一段關於詩B。相反,應該按想法組織你的段落。例如:
「兩首詩都運用擬人法來闡釋自然的力量。在《There came a Wind...》中,樹木『鬆開了手指』以作準備,顯示出對一股宏偉力量的敬畏反應。相反,在《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中,擬人化的風景『傾聽著』,在寂靜中流露出焦慮,反映了光線所帶來的絕望之壓抑性質。」 - 使用連接詞: 運用「同樣地」、「相反地」、「然而」、「同樣地」等詞語,清晰地表明你在進行比較和對比。
- 分析而非僅僅描述: 務必將技巧與意義聯繫起來。不要只說「狄金生使用了明喻」。要說:「狄金生將風比作『號角』的明喻,立即確立了一種軍事般的宏偉語氣,暗示自然的力量不僅僅是混亂的,它還具有某種目的和莊嚴。」
最後的鼓勵
艾蜜莉.狄金生的詩歌就像一個拼圖——它可能富有挑戰性,但一旦你開始將它拼湊起來,你會發現它帶來無比豐厚的回報。
只要專注於她獨特的風格,以及她如何運用自然來探索深層次的人類情感,你就能解鎖她作品中蘊含的強大信息。大聲朗讀這些詩歌,留意破折號所造成的停頓,並思考她為何選擇將某些詞語大寫。你一定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