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SE 中國文學筆記:蘇秦約縱 (節選自《戰國策》)
你好!歡迎來到《戰國策》的世界!今日我們要一起鑽研的是《蘇秦約縱》這篇精彩的文章。別讓「戰國」兩個字嚇倒,其實這個故事就像一齣古代版的「奮鬥劇」,講述主角蘇秦怎樣從一個失敗者,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逆轉人生,成為當時叱咤風雲的人物!
在這份筆記,我們會:
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分段拆解原文,逐句釐清其內容。
分析蘇秦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掌握最重要的寫作手法,例如「對比」!
放心,我們會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學習,就算你平日覺得文言文很難,跟著這份筆記,你一定能學懂!一起加油吧!
第一部分:故事開始前,你要知道的事 (背景知識)
🤔 什麼是《戰國策》?
《戰國策》並非一人所著,而是一部輯錄了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475-221年)策士、謀臣遊說各國君主的言論和故事的書。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本「古代超級說客故事集」。它的特色是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充滿了說話的藝術和政治智慧。
🤔 蘇秦是誰?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蘇秦是戰國時期一位非常出名的「縱橫家」(可理解為政治顧問或外交家)。當時中國分裂成許多個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有七個,稱為「戰國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
秦國當時最強,就像今天的超級大國一樣,其他六國都很怕被它吞併。於是,當時的策士便提出了兩種主要的外交策略:
合縱 (hé zòng):又稱「合眾弱以攻一強」。就像學校裡幾個普通同學聯合起來,對抗最強大的那個惡霸。蘇秦就是主張這個策略的代表人物,他的目標是聯合秦國以外的六國,由北到南連成一線(所以叫「縱」),共同對抗秦國。
連橫 (lián héng):主張「事一強以攻眾弱」。就像有些同學選擇跟著那個惡霸,幫他欺負其他人,希望分到一些好處。這個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張儀,他主張六國分別和秦國結盟,由西向東連成一線(所以叫「橫」)。
記憶小貼士:合縱 -> 「六國合體,垂直抗秦」;連橫 -> 「單獨聯合,橫向親秦」。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蘇秦約縱》就是講述蘇秦怎樣在這個「合縱 vs 連橫」的大棋局之下,憑藉他三寸不爛之舌,成功推銷他的「合縱」大計的故事。文章節選的部分,就是聚焦在他成功之前的潦倒,和成功之後的風光,從而帶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第二部分:文章逐段看 (內容分析)
我們會將節選的課文分成幾個部分,一步步解構蘇秦的人生逆轉之旅!
第一幕:慘淡的失敗 (由「說秦王書十上」至「父母不與言」)
原文大意:
蘇秦去遊說秦王,寫了十幾份計劃書,但秦王都不理睬他。他身上的錢用完,連件黑貂皮大褸都破爛了,只好又窮又頹喪地返回家中。誰知回到家裡,妻子見到他也不理會,繼續織布;嫂嫂又不肯煮飯給他吃;連父母都不和他講話。
深入分析:
建立「前設」:這一段是為了鋪排蘇秦有多麼失敗和潦倒。作者用「書十上」、「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這些具體的細節,去描寫他的狼狽。
家人的冷漠:作者用了一連串非常生活化的動作來刻劃家人的冷酷無情。「妻不下紝」(妻子不離開織布機)、「嫂不為炊」(嫂嫂不煮飯)、「父母不與言」(父母不作聲)。這些細節描寫,令讀者彷彿親身感受到蘇秦當時的尷尬和心酸。
反映現實:這裡第一次點出文章的核心主題——人情勢利。當你窮途末路的時候,連最親的家人都可能會看不起你。(是不是很有共鳴呢?想想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第二幕:發憤圖強的轉捩點 (由「蘇秦喟然歎曰」至「期年,揣摩成」)
原文大意:
蘇秦見到這種情況,忍不住嘆氣說:「妻子不把我當作丈夫,嫂嫂不把我當作小叔,父母不把我當作兒子,這些都是我的錯!」於是,他發誓要發憤讀書。他找到許多兵法策略的書,日讀夜讀。讀到想睡的時候,他就用「引錐自刺其股」,即是用尖銳的錐子刺自己大腿,痛到立刻清醒過來,繼續讀書。用了一年時間,他終於學有所成。
深入分析:
人物成長:這裡是蘇秦性格的關鍵轉變。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 (「此皆秦之罪也」),將失敗歸咎於自己學藝未精。這種「知恥近乎勇」的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礎。
「錐刺股」的象徵意義:這個行為當然很誇張,但它象徵了蘇秦堅毅不屈、刻苦自勵的決心。這個成語也流傳至今,用來形容人勤奮向學。
Did you know? 「錐刺股」和另一個成語「頭懸樑」(將頭髮吊在屋樑上防止瞌睡)經常一起用,合稱「懸樑刺股」,都是形容人讀書有多麼拼命!
第三幕:成功逆襲與家人態度180度轉變 (由「乃夜發書,陳篋數十」至「嫂蛇行匍伏」)
原文大意:
蘇秦學成之後,去遊說趙王,大獲成功,身兼六國宰相。他衣錦還鄉的時候,場面非常盛大。他的父母在三十里外就準備好迎接他;妻子不敢正眼望他,只敢側著頭聽他說話;而之前最看不起他的嫂嫂,竟然像蛇一樣趴在地上,跪拜謝罪。
深入分析:
最強烈的對比! 這一段的描寫和第一幕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前後對比。之前是「妻不下紝」,現在是「側目而視,傾耳而聽」;之前是「嫂不為炊」,現在是「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誇張手法:「蛇行匍伏」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誇張描寫,將嫂嫂那種又敬又畏、諂媚奉承的醜態刻劃得入木三分,極具諷刺意味。
作用:透過這種強烈的對比,作者不需要長篇大論,就已經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幕:畫龍點睛的感嘆 (由「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至「蓋可以忽乎哉」)
原文大意:
蘇秦問嫂嫂:「為何你以前那麼傲慢,現在又這麼謙卑恭敬呢?」嫂嫂答:「因為小叔你現在地位高,又有錢了。」(原文「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蘇秦聽完,深深感嘆:「唉!同一個人,有錢有地位,親戚都敬畏你;窮困潦倒,連親戚都看不起你,更何況是其他人呢!如果我當初在洛陽有兩頃田,今天又怎會做到六國宰相呢?」
深入分析:
點明主旨:嫂嫂的回答非常直接,一語道破天機,將「人情勢利」這個主題赤裸裸地揭示出來。這句是全文的文眼!
蘇秦的感嘆:蘇秦最後的說話,是對這種社會現實的總結和反思。他的感嘆(「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將個人經歷提升到對整個社會的普遍觀察,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內涵。
反思與諷刺:最後一句「使我早自得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既是慶幸自己當初無田可耕,才能激發鬥志,也帶有對那些安於現狀、沒有遠大志向的人的一種反思。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文章透過蘇秦「被家人冷待 -> 發憤圖強 -> 衣錦還鄉 -> 家人態度大變」的完整故事線,用強烈的前後對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情勢利」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讚揚了個人奮鬥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藝術手法大解構 (DSE 必考點)
考試最喜歡問寫作手法!不用怕,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手法其實很好掌握。
🥇 核心技巧:對比 (Contrast)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將「對比」用到極致的典範。記住以下幾組關鍵對比,考試時就無往而不利!
蘇秦個人遭遇的對比:
前:遊說失敗,窮困潦倒 (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
後:功成名就,身佩六國相印,威風八面 (車騎輜重,擬於王者)。家人態度的對比:
前:冷漠無情 (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後:敬畏奉承 (父母郊迎,妻側目,嫂蛇行匍伏)。
作用:透過這些鮮明的對比,能夠突出主題,令「人情勢利」這個中心思想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令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應試技巧:當題目問到寫作手法,想都不用想,第一時間就要寫「對比」!然後再引用文中例子去解釋。
🥈 其他重要技巧
誇張 (Exaggeration):
例子:「嫂蛇行匍伏」。嫂嫂當然不是真的像蛇那樣爬,這是誇張的描寫,目的是生動地刻劃她那種極度恐懼和諂媚的樣子,諷刺意味極強。細節描寫 (Detailed Description):
例子:文章沒有直接說蘇秦有多窮,而是透過「黑貂之裘弊」這些細節;沒有直接說家人有多冷漠,而是透過「妻不下紝」、「嫂不為炊」這些具體動作。這些細節令故事更加真實、有畫面感。人物刻劃 (Characterisation):
文章主要透過行動和語言去塑造人物。例如,蘇秦的「錐刺股」展現了他的堅毅;他最後的感嘆,展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家人的前後變化,也成功塑造了一班「勢利眼」的典型形象。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記住三大藝術手法:對比、誇張、細節描寫。尤其是「對比」,是分析這篇文章的萬能鑰匙!
第四部分:總結與溫習 (Final Recap)
恭喜你!我們已經將《蘇秦約縱》的精華內容走了一遍。最後,我們來個快速回顧!
✅ 主旨思想
主要:揭示和諷刺「人情勢利」的社會現實,指出人際關係往往建基於權勢和財富。
次要:肯定個人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可以改變命運。
✅ 人物形象
蘇秦:堅毅不屈、知恥後勇、勤奮刻苦、深諳人情世故。
家人 (特別是嫂):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目光短淺的典型勢利小人。
⚡ 快速溫習卡 ⚡
文章出處:《戰國策》
核心主題:人情勢利
最重要寫作手法:前後對比
關鍵情節:窮困潦倒 -> 家人冷待 -> 錐刺股 -> 成功歸來 -> 家人蛇行匍伏
關鍵名句:「見季子位高金多也。」
《蘇秦約縱》不單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面鏡,反映出千百年來不變的人性。希望這份筆記可以幫到你更透徹地理解這個精彩的故事。記住,多讀幾次原文,對照著筆記的分析,你一定可以完全掌握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