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書》- DSE中文科溫習筆記
你好!歡迎嚟到梁實秋《書》嘅溫習筆記。好多同學可能覺得讀書係一件好悶嘅事,或者覺得呢篇文只係一個「阿伯」喺度講佢點樣睇書。但唔好心急,一齊慢慢睇,你會發現梁實秋其實係一個好有趣、好貼地嘅「書迷」,佢對書嘅睇法,分分鐘會令你諗起自己同書本之間嘅關係!
呢份筆記會帶你:
• 輕鬆理解 全文嘅中心思想同段落大意。
• 拆解 作者用咗咩「神技」(寫作手法)去表達佢嘅諗法。
• 感受 作者對書本又愛又恨嘅真摯感情。
• 學識 點樣喺考試中分析同解答相關問題。
準備好未?一齊進入梁實秋嘅書世界啦!
第一部分:作者與背景簡介 (熱身運動)
誰是梁實秋?
梁實秋係一位好出名嘅現代散文家、學者同翻譯家。你可以將佢想像成一位學識淵博又帶點幽默感嘅教授爺爺。
• 散文大師: 佢寫嘅文章好似同朋友傾偈咁,用簡單嘅文字講出深刻嘅道理。
• 學貫中西: 佢唔單止熟讀中國古書,仲將莎士比亞嘅全部作品翻譯成中文!超犀利!
• 風格: 佢嘅文章出名 「雅舍小品」 風格,意思係喺日常小事中見到生活智慧同情趣。
《書》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 文類: 這是一篇 散文 (Prose),而且是 說理散文 (Argumentative Essay)。
• 什麼是說理散文? 唔使驚,唔係叫你寫議論文!說理散文係指作者通過生活嘅例子同個人感受,去闡述一個道理。梁實秋就係通過「書」呢樣嘢,去講佢對人生、對學問、對待人處事嘅睇法。
💡 Quick Review
作者: 梁實秋 (幽默風趣嘅學者)
文類: 說理散文 (用生活小事講大道理)
核心: 圍繞「書」去討論人生百態。
第二部分:篇章主旨與段落大意 (地圖導覽)
成篇文嘅核心思想其實好簡單:通過作者對書的各種看法,抒發他愛書之情,並藉此闡述他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
文章唔係順住時間線寫,而係圍繞幾個關於「書」嘅話題展開。我哋可以將佢嘅思路分成幾部分:
1. 讀書的必要性與不同年齡的讀書樂趣
• 開頭立論: 作者一開始就話,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呢句好重手,但其實係用誇張手法強調讀書對修養嘅重要性。就好似你唔食菜,身體會唔健康一樣,唔讀書,精神上就唔「健康」。
• 中年讀書 (身不由己):
「中年是『借書』的年齡。」
作者形容中年人讀書好無奈。因為工作家庭繁忙,時間唔夠,只能夠匆匆忙忙、有目的地去讀。好似你去自助餐,因為時間有限,只能專攻最貴嘅食物,冇辦法慢慢品嚐。
關鍵詞: 功利、匆忙、無奈。
• 老年讀書 (真正樂趣):
「到了老年,讀書的習慣才真正培養成功。」
作者認為老年時先係最正嘅讀書時光。因為時間充裕,冇壓力,可以隨心所欲,重溫舊書又有新體會。好似退休後去旅行,可以慢慢行,深入體驗,唔使趕行程。
關鍵詞: 從容、樂趣、溫故知新。
2. 作者的藏書觀與擇書觀
• 反對「版本專家」: 作者唔鍾意啲人淨係追求限量版、絕版書 (「宋槧元鈔」),覺得書嘅價值在於內容,而唔係個包裝。就好似一部手機,最緊要係好用,而唔係個手機殼有幾靚。
• 書要自己買: 作者堅持書一定要自己買。點解?
「書非借不能讀也,書非買不能讀也。」
他認為借返嚟嘅書,始終有壓力,唔可以隨心所欲畫線、做筆記。自己買嘅書,先係真正屬於自己嘅財產,可以慢慢「消化」。
3. 對待書本的態度 (借書與還書的煩惱)
• 借書之苦: 作者用好大篇幅講借書嘅煩惱。佢將借書比喻成一種「緊張關係」。
- 借出者: 擔心本書會唔會一去不返,或者被整污糟。
- 借入者: 怕整爛本書,有還書嘅壓力。
所以佢嘅結論係:最好唔好借書俾人,亦唔好問人借書。 呢度睇得出作者有少少「潔癖」同原則性。
• 書的「厄運」: 作者列舉咗書可能會遇到嘅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蟲蛀等,表達咗佢對書嘅愛惜同珍視。
🔑 Key Takeaway
成篇文由「點解要讀書」,講到「唔同年紀點讀書」,再講到「點樣對待書」。作者透過呢啲話題,其實係表達緊佢嘅價值觀:追求實在嘅知識,而唔係虛浮嘅名聲;重視個人嘅擁有權同責任感。
第三部分:寫作手法與藝術特色 (作者的神技大拆解)
梁實秋嘅文章之所以好睇,係因為佢用咗好多高明嘅寫作技巧。我哋一齊嚟拆解下!
1. 借物說理 (Using an Object to Explain a Principle)
這是全文最核心的寫作手法!
• 定義: 借助對某種具體事物 (物) 的描寫或議論,來闡述某個抽象的道理 (理)。
• 在本文的運用:
- 「物」: 書
- 「理」: 人生態度、處世哲學、不同年齡階段的心境。
例如:通過討論「借書」的煩惱,其實是在說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界線和責任感問題。通過批評「版本專家」,其實是在提倡務實、不慕虛榮的人生態度。
生活化比喻: 就好似你媽咪見到你間房好亂,佢唔會直接話你懶,而係話:「你睇下你間房,啲嘢亂七八糟,做人都係咁,要有條理先得㗎!」佢就係用「你間房」(物)來講「做人要有條理」(理)。
2. 對比論證 (Argument by Contrast)
• 定義: 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觀點放在一起比較,令到觀點更加鮮明突出。
• 在本文的運用:
- 中年讀書 vs 老年讀書: 中年的「功利匆忙」對比老年的「從容享受」,突顯了老年讀書的樂趣。
- 借書 vs 買書: 借書的「緊張關係」對比買書的「自由自在」,突顯了作者為何堅持買書。
- 內容 vs 版本: 重視書籍「內容」的讀者對比只追求「版本」的藏書家,突顯了作者務實的讀書觀。
記憶小貼士: 記住「VS」!中年 VS 老年,借 VS 買。對比令到作者嘅立場一清二楚。
3. 引用 (Quotation)
作者係大學者,自然滿肚墨水。佢喺文章中引用咗好多古文、俗語,有咩作用?
• 增加說服力: 引用古人嘅話,就好似搵咗個「名人」嚟撐自己嘅觀點,令文章更有權威性。
例如:引用袁枚的「書非借不能讀也」,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相反觀點「書非買不能讀也」,一反一正,引人深思。
• 展現學識,增加文采: 令文章顯得典雅,唔會太口語化。
4. 語言風格:平實中見幽默雋永
梁實秋嘅語言係佢嘅招牌,非常值得欣賞。
• 平實自然: 用詞簡單直接,好似同你面對面傾偈咁,唔會用好深奧嘅詞語。例如:「好像是前生欠了書的債」,好生活化。
• 機智幽默: 喺嚴肅嘅道理中加入輕鬆嘅吐槽,令人會心一笑。例如:形容借書的朋友「很難得的有借有還」,又講「我的書齋不大,但是很亂」, 帶有自嘲意味,非常親切。
• 雋永深刻: 雖然文字簡單,但背後嘅道理好發人深省,值得再三回味。例如:「一個人的心胸,可以無限的擴大,也可以無限的縮小」, 簡單一句就講出咗人生境界嘅大道理。
💡 Quick Review
核心手法: 借物說理 (用「書」講「人生」)
常用技巧: 對比 (中年vs老年)、引用 (引經據典)
語言風格: 簡單 + 幽默 + 有深度
第四部分:思想感情分析 (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完一篇文,我哋要理解作者想表達啲咩思想感情。從《書》呢篇文,我哋可以睇到梁實秋係一個點樣嘅人?
1. 一個真正的「愛書人」
• 佢唔係將書當成炫耀嘅工具,而係真心愛書嘅內容。
• 佢對書嘅愛惜,體現喺唔想借書俾人整污糟,同埋擔心書會遭遇各種「厄運」。呢種愛,係務實而真誠嘅。
2. 一個通達的「明白人」
• 佢明白唔同年齡階段有唔同嘅局限同樂趣。佢唔會抱怨中年讀書辛苦,而係客觀分析原因,並且嚮往老年讀書嘅境界。
• 佢嘅人生觀係務實而不務虛。佢追求知識嘅實在,而唔係藏書嘅虛名。
3. 一個風趣的「生活家」
• 即使係講借書還書呢啲煩人事,佢都可以用幽默嘅語氣去描述,顯示出佢樂觀、豁達嘅一面。
• 佢將讀書呢件看似沉悶嘅事,同生活緊密聯繫,令讀書充滿生活情趣。
🔑 Key Takeaway
作者通過《書》所表現出的,不僅僅是對書的熱愛,更是一種 成熟、睿智、務實而又不失風趣 的人生態度。佢教我哋,對待事物(無論係書定係其他嘢),都應該重視其內在價值,而唔係外在嘅虛名。
第五部分:應試技巧與常見問題 (實戰演練)
了解晒成篇文,就要識得點樣答問題啦!
常見問題類型:
1. 寫作手法題: 「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論證他的觀點?試舉例說明。」
2. 思想內容題: 「作者藉着討論書,表達了怎樣的人生觀?」
3. 語言風格題: 「試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答題技巧 Step-by-Step:
第一步:先講重點 (Topic Sentence)
- 開門見山,直接回答問題的核心。例如:「作者主要運用了中年讀書與老年讀書的對比...」
第二步:引用原文 (Quote)
- 引用文中的句子作為證據,證明你嘅論點唔係亂作嘅。例如:「正如文中所說:『中年是「借書」的年齡...』」
第三步:詳細解釋 (Explain)
- 解釋你引用嘅句子點樣支持你嘅論點。呢部分最重要,要顯示你嘅分析能力。例如:「這句話說明了中年人讀書往往帶有功利目的,因為時間有限,只能選擇性地閱讀,無法享受純粹的樂趣。與此相對,老年人...」
第四步:簡單總結 (Summary)
-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重申你嘅觀點。例如:「由此可見,通過兩者鮮明的對比,作者成功突顯了老年讀書的優越和樂趣。」
❌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
• 只有撮寫,沒有分析: 成段答案都係抄原文,冇自己嘅解釋。
• 離題萬丈: 問你寫作手法,你走去答作者生平。
• 例子不足: 話作者用咗對比,但舉唔出具體例子。
希望呢份筆記幫到你!梁實秋嘅《書》其實係一篇好有味道嘅文章,只要你用心去讀,就會發現當中嘅智慧同樂趣。溫習時唔好死記硬背,試下將作者嘅諗法同你自己嘅生活經驗聯繫起嚟,咁樣會記得更深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