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軌道運動世界!
你有沒有想過衛星是怎樣停留在天空的?行星又如何繞著太陽運行?太空中的「無重狀態」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一章將會為你一一解答這些疑問!我們將會深入探討宇宙中最基本的力: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看似複雜,但不用擔心!我們會將它拆解成簡單易明的小部分。學完這一章,你將能像物理學家一樣,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宇宙。
1. 宇宙的「膠水」: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試想像宇宙中有任何兩個物體——無論是行星、恆星、你的教科書,還是你本人!艾薩克·牛頓爵士發現,這兩個物體之間總是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我們稱之為萬有引力。它們的質量越大、距離越近,這種吸引力就越強。這個驚人的見解,被濃縮在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重要公式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兩個質量(M 和 m)之間的萬有引力(F)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 F = \frac{GMm}{r^2} $$讓我們逐一拆解這個公式吧,它比你想像中簡單!
- F 是萬有引力,單位是牛頓(N)。它是兩個物體之間互相吸引的力。
- G 是萬有引力常數。它是一個用於單位換算的常數。其數值非常小(約 6.67 x 10⁻¹¹ N m² kg⁻²),這說明除非涉及行星等巨大天體,否則萬有引力其實是一種非常微弱的力。
- M 和 m 是兩個物體的質量,單位是公斤(kg)。
- r 是兩個物體中心之間的距離,單位是米(m)。超級重要:測量時必須從一個物體的中心量度到另一個物體的中心!
平方反比定律
有留意到公式底部的 r² 嗎?這就是所謂的平方反比定律。簡單來說,當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r)增加一倍時,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會減弱四倍(因為 2² = 4)。
比喻:想想噴漆罐。你離牆壁越遠,油漆就會散佈得越開,顏色也越淡。萬有引力也以類似的方式作用;其影響力會隨著距離迅速擴散並減弱。
快速複習:地球上的萬有引力
你已經知道地球上重量的公式是:W = mg。這其實只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一個簡化版本!在地球表面上,你所受的萬有引力(你的重量)是:
$$ F = \frac{G M_{Earth} m_{you}}{R_{Earth}^2} $$如果你比較 W = mg 和這個公式,你會發現重力加速度 g 就是:
$$ g = \frac{G M_{Earth}}{R_{Earth}^2} $$重點歸納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任意兩個質量之間的吸引力。這種力正是月球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的原因。它是將宇宙凝聚在一起的「膠水」!
2. 宇宙之舞的規則:軌道與克卜勒定律
為什麼衛星不會直接掉回地球?這是因為它們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橫向移動。它們由於萬有引力而不斷地向地球墜落,但由於它們的橫向速度非常大,所以它們持續地「錯過」了地球。這種向前運動和因萬有引力而「墜落」之間的平衡,創造了一條穩定的路徑,稱為軌道。
萬有引力作為向心力
一個物體要在圓周上運動,它需要一個指向圓心的力。這就是所謂的向心力。對於在圓形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月球和行星來說,萬有引力提供了所需的向心力。這是所有後續概念的關鍵!
萬有引力 = 向心力
$$ \frac{GMm}{r^2} = \frac{mv^2}{r} $$克卜勒第三定律:宇宙時鐘
約翰內斯·克卜勒發現了軌道所需時間(週期 T)與軌道大小(半徑 r)之間的一個美妙關係。我們可以從牛頓定律直接推導出來!
逐步推導(適用於圓形軌道)
別擔心,一步一步跟著做就好。
從我們的核心概念開始:萬有引力 = 向心力
$$ \frac{GMm}{r^2} = \frac{mv^2}{r} $$我們可以從兩邊消去 'm',並簡化 'r':
$$ \frac{GM}{r} = v^2 $$現在,請記住圓周運動的速度(v)是周長(2πr)除以所需時間(週期 T)。所以,v = 2πr / T。我們將其代入公式。
$$ \frac{GM}{r} = \left(\frac{2\pi r}{T}\right)^2 = \frac{4\pi^2 r^2}{T^2} $$最後,讓我們重新排列方程,將 T² 放在一邊,r³ 放在另一邊。
$$ T^2 GM = 4\pi^2 r^3 $$ $$ T^2 = \left(\frac{4\pi^2}{GM}\right) r^3 $$
看看這個最終的方程!括號裡的部分對於任何繞著相同中心質量 M 運行的物體來說,都只是一個常數。這就給出了克卜勒第三定律的圓形軌道版本:
軌道週期的平方(T²)與軌道半徑的立方(r³)成正比。
$$ T^2 \propto r^3 $$那麼橢圓形軌道呢?
現實中大多數軌道都不是完美的圓形,而是橢圓形(被壓扁的圓形)。這個定律非常相似,但我們不再使用半徑(r),而是使用半長軸(a),它就像橢圓的平均半徑。
對於橢圓形軌道,克卜勒第三定律表述為:
$$ T^2 = \frac{4\pi^2 a^3}{GM} $$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而言,你需要能夠寫出這個公式並運用它,但不需要推導它。
你知道嗎?
克卜勒實際上提出了三個行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指出行星以橢圓軌道運行,第二個定律描述了它們的速度如何變化。我們剛剛探討的第三個定律,是你將用於計算的那個。它在計算行星或恆星質量方面非常強大!
重點歸納
對於任何處於穩定軌道的物體,萬有引力提供了所需的向心力。這導出了克卜勒第三定律(T² ∝ r³),這是一個簡單的規則,將軌道的大小與完成一圈所需的時間聯繫起來。
3. 太空中的「漂浮」:失重的真相
我們都看過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ISS)內漂浮的影片。我們很容易會以為太空站上沒有萬有引力,但這其實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誤解之一!
常見錯誤,請避免!
國際太空站上有萬有引力嗎?有!國際太空站的軌道高度約為 400 公里。地球半徑約為 6400 公里。這意味著國際太空站距離地心,只比我們稍遠一點。那裡的萬有引力仍然約為地表萬有引力的 90%。那為什麼他們會漂浮呢?
視重狀態
我們感到有重量,其實是感受到一個表面(例如地板或椅子)向上推著你。在軌道上的太空船中,太空人和太空船都處於不斷向地球自由下墜的狀態。
比喻:想像你身處一部升降機中,而纜線突然斷裂。當升降機艙下墜時,你也會跟著它一起下墜。由於沒有地板向上推著你的腳,你身處下墜中的升降機內會感覺完全失重。
這正是軌道上發生的情況。太空船就是那個「升降機艙」,而太空人就是「你」。兩者都持續地一起繞著地球下墜。由於太空人以與周圍環境相同的速率下墜,他們不會壓向任何表面,因此感覺失重。這就是所謂的視重狀態。
這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正如伽利略所發現的,重力加速度與質量無關。一艘很重的太空船和一個輕得多的太空人以完全相同的速率下墜,使他們彼此之間呈現漂浮狀態。
重點歸納
軌道中的失重並非由於缺乏萬有引力。它是由於處於持續的自由下墜狀態而引起的視重狀態,即太空人及其太空船以相同速率一起下墜。
4. 軌道的能量
要將火箭發射到太空並保持衛星在軌道上運行,都需要能量。讓我們看看對軌道運動至關重要的兩種能量:勢能和動能。
萬有引力勢能(U)
你以前用過勢能公式 P.E. = mgh。這個公式在地球表面附近,當 'g' 恆定時是沒問題的。但在太空中,'g' 會隨距離而變化,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普遍的萬有引力勢能(U)公式:
$$ U = -\frac{GMm}{r} $$為什麼它是負數? 這是一個有點難懂但很重要的概念!
- 物理學家將勢能的零點定義在無限遠處(r = ∞)。在無限遠處,物體完全擺脫了萬有引力的束縛。
- 要將物體從無限遠處移近行星,萬有引力會將其拉入。萬有引力場對物體做功,所以物體會*失去*勢能。
- 當你從零能量失去能量時,結果就是一個負數。
比喻:把它想像成置身於一個「重力勢阱」中。你處於一個能量坑的底部。要離開(到達無限遠處),你需要被給予能量才能爬回到零水平。
總機械能
一個環繞軌道運行的衛星的總能量是其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這種總能量在整個軌道上保持不變。
總能量 = 動能 + 勢能
$$ E_{total} = \frac{1}{2}mv^2 - \frac{GMm}{r} $$對於一個穩定的軌道(圓形或橢圓形),總能量總是負數。這意味著物體被「困」在重力勢阱中,沒有足夠的能量逃逸出去。
逃逸速度
如果我們想發射探測器到另一顆行星,完全擺脫地球的萬有引力呢?我們需要給予它足夠的動能來克服負的勢能。做到這一點所需的最小速度,就是逃逸速度(v_esc)。
要逃逸,探測器必須擁有剛好足夠的能量到達無限遠處(U = 0),且沒有剩餘速度(K.E. = 0)。這意味著它的總能量必須恰好為零。
逐步推導
將物體在行星表面的總能量,設為等於在無限遠處的總能量(該處總能量為零)。
E_總 (在表面) = E_總 (在無限遠處)
$$ \frac{1}{2}mv_{esc}^2 - \frac{GMm}{r} = 0 $$現在,解出 v_esc。首先,將勢能項移到等式另一邊。
$$ \frac{1}{2}mv_{esc}^2 = \frac{GMm}{r} $$從兩邊消去 'm',並乘以 2。
$$ v_{esc}^2 = \frac{2GM}{r} $$取平方根,即可得出最終公式!
$$ v_{esc} = \sqrt{\frac{2GM}{r}} $$
這就是物體距離質量為 'M' 的行星/恆星中心 'r' 處,所需能永遠擺脫其萬有引力束縛的最小速度。
重點歸納
一個環繞軌道運行的物體既有動能(來自運動),也有負的萬有引力勢能(來自處於重力勢阱中)。它的總能量是恆定的。要永久離開軌道,它必須被賦予足夠的速度以達到逃逸速度,這會使它的總能量變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