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運輸發展、規劃與管理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運輸發展、規劃與管理」這章的學習筆記。大家可以想想今天上學的路程,是搭巴士、港鐵還是小巴呢?運輸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它對我們的生活和城市塑造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大呢!
在這章中,我們會深入探討香港出色的運輸系統,看看它面對的問題(例如那些超擠迫的港鐵車廂!),並了解政府如何努力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課題,你會發現它就在我們身邊。那麼,事不宜遲,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香港運輸與物流的基本概念
可以把一個城市的運輸系統想像成人類身體的循環系統。道路和鐵路就像靜脈和動脈,將人(紅血球)和貨物運送到需要去的地方,維持城市的運作和生機。如果出現堵塞(交通擠塞),整個系統的運轉就會慢下來!
運輸系統的核心要素
每個運輸系統都由幾個主要部分組成。別擔心,它們都挺容易理解的!
- 需求: 指對運輸的需要。例如,每天早上有數以萬計的人需要從九龍前往香港島上班。
- 節點: 這是系統中旅程開始、結束或轉換的地點。可以把它們想像成「車站」。例子:港鐵站、巴士總站、機場或貨櫃碼頭。
- 連線: 這是連接節點的路線。可以把它們想像成「軌道」或「道路」。例子:港鐵東涌線(連線)連接青衣站(節點)和香港站(節點)。
- 網絡: 當所有節點和連線組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網絡。香港擁有一個非常密集和複雜的運輸網絡。
- 流量: 指人、貨物或資訊沿連線的移動。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在特定時間內經過某一點的車輛或人數來衡量流量。
- 總站: 一種特殊的節點,位於主要旅程的起點或終點,通常是你轉換不同運輸模式的地方。例子:香港國際機場(HKIA)是一個航空運輸總站。
城市中的運輸模式
人與貨物移動的原因不同,形成了兩種主要模式:
- 個人出行: 這就是你和我四處移動!它包括上學或上班通勤、購物或探訪朋友。這會產生我們都熟悉的「繁忙時間」流量。
- 貨運: 這是貨物的移動。從我們超市裡的食物到網上訂購的包裹,都透過貨運來運送,使用貨車、船隻和飛機。這是物流的核心。
做出選擇:模式選擇與模式競爭
為什麼你會選擇搭港鐵而不是巴士呢?這就叫做模式選擇。「模式」就是指運輸方式。你的選擇取決於幾點:
- 運輸成本: 不僅僅是車票價格!它還包括所需的時間。一輛更便宜但慢得多巴士,可能會讓你付出更多時間上的「成本」。
- 距離: 短距離你可能會步行。長距離你可能會搭港鐵。
這就導致了模式競爭,即不同的運輸模式爭奪乘客。例如,巴士公司提供與港鐵競爭的路線,通常會嘗試提供更便宜的票價或服務港鐵無法到達的區域。
我們還有:
- 單一模式運輸: 旅程中只使用一種模式。(例如:從家到學校只搭巴士)。
- 多模式運輸: 旅程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式。(例如:步行到小巴站,搭小巴到港鐵站,然後轉乘港鐵)。這在香港非常普遍!
香港的主要運輸模式
香港使用多種運輸模式來保持城市運轉:
- 陸路運輸: 最靈活的模式。包括巴士、小巴、的士和私家車。
- 鐵路運輸: 我們公共運輸的骨幹!包括港鐵和輕鐵。它對於運載大量人群非常高效。
- 水路運輸: 對於我們的歷史以及連接各島嶼非常重要。包括天星小輪等渡輪,以及前往長洲或南丫島的渡輪。
- 航空運輸: 通過我們世界級的香港國際機場(HKIA)將香港與世界連接起來。
- 管道運輸: 隱藏的運輸模式!一個地下管道網絡將燃氣輸送到我們的家庭,以及將航空燃油輸送到機場。
香港作為運輸及物流樞紐
香港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它位於亞洲的心臟地帶,毗鄰中國內地海岸。這有助於它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運輸及物流樞紐。我們龐大的貨櫃碼頭和繁忙的機場是貨物進出中國內地的門戶。
你知道嗎? 香港國際機場(HKIA)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之一!
第一部分重點
一個運輸系統是由節點(車站)和連線(路線)組成的網絡,它允許人與貨物的流動。香港擁有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具備多種運輸模式,使其成為該地區至關重要的樞紐。我們的日常出行選擇受到成本、時間和便利性的影響。
第二部分:香港的運輸問題
我們都經歷過:塞在紅磡海底隧道裡,或是擠在擠得水洩不通的港鐵車廂裡。雖然我們的運輸系統很棒,但它並非完美無瑕。它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
四大主要問題
- 交通擠塞: 同一時間有太多車輛在路上,尤其是在繁忙時間。這意味著旅程時間更長,浪費燃料,還會造成壓力!
- 交通意外: 遺憾的是,由於交通繁忙,意外難免發生。它們造成人身傷害,也會導致更多的交通擠塞。
- 泊車位不足: 在香港這個高密度城市,沒有足夠的空間供所有人停泊私家車,導致違例泊車和道路堵塞。
- 環境問題: 這是一個大問題,分為幾個部分:
- 噪音污染: 住在繁忙的高速公路或天橋旁邊可能會非常嘈雜。
- 空氣污染: 車輛,尤其是較舊的巴士和貨車,會釋放有害污染物到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這是路邊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 視覺影響: 大型混凝土天橋和高速公路可能不美觀,並阻礙視野,降低我們城市的美感。
- 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興建新道路或鐵路有時可能意味著破壞自然棲息地或綠化空間。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根本原因
這基本上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
- 人口及經濟活動高度集中: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數百萬人生活和工作在一個小區域內。想像一下你整間學校的人都想同時通過一扇小門——這就是我們每天早上運輸系統的寫照!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中環、尖沙咀和九龍東等地區,所以每個人都試圖同時前往這些地方。
- 過往規劃不足: 我們許多舊城區是在人口和汽車數量遠少於現在的時候發展起來的。道路狹窄,並非為應對現今的交通流量而設計。城市發展的速度簡單地超過了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
第二部分重點
香港的主要運輸問題是擠塞、意外、泊車位不足和環境損害。這些問題是由於城市人口和工作密度高,加上歷史上未能預見現今龐大運輸需求的規劃所造成的。
第三部分:解決擠塞:運輸規劃與管理
那麼,我們面對著所有這些問題,政府正在做些什麼呢?他們擁有一套可以使用的不同策略「工具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
政府的「工具箱」
- 改善運輸基礎設施: 這意味著興建更多「硬件」。例子包括興建新道路、橋樑和隧道,如中環灣仔繞道,以提供額外的道路容量。
- 擴展及改善公共運輸: 這是香港的一個關鍵策略。通過使公共運輸更好、更具吸引力、更廣泛(例如延伸港鐵線),政府鼓勵人們將私家車留在家中。
- 管理道路使用: 這並不是要建造更多道路,而是要更聰明地利用我們現有的道路。例子包括使用交通燈系統、設立巴士專線,以及通過咪錶和限制來管理泊車。
- 發展可持續運輸系統: 這是最終目標。一個可持續運輸系統是高效、安全、對所有人公平,同時也為子孫後代保護環境的系統。它優先考慮公共運輸、步行和單車出行,而非私家車。
這些措施有多有效?
成效好壞參半!擴展港鐵在運載數百萬人方面非常成功。然而,單純建造更多道路有時從長遠來看會導致更多的交通(這是一個稱為「誘導需求」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結合所有這些策略。
從內地學習:運輸創新
內地已經發展了一些有趣的運輸技術。它們在香港可行嗎?
- 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RT): 這就像一個列車系統,但使用的是巴士。BRT系統使用專用的、獨立的車道,因此巴士從不會塞在車陣中。在香港的可行性?這很困難。在舊城區狹窄、彎曲的道路沒有足夠的空間用於專用巴士線。
- 磁浮列車和高速鐵路: 這些用於連接城市之間的長距離,速度非常快。香港已經有連接內地的高速鐵路,位於西九龍站。磁浮列車(利用磁力懸浮)在香港內部可能不可行,因為距離短且成本高昂。
第三部分重點
政府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擴展公共運輸和管理道路使用來解決運輸問題。目標是創建一個可持續的系統。雖然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的創新,但解決方案必須調整以適應香港獨特的高密度環境。
第四部分:運輸與城市形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港鐵站頂部或附近總是有大型購物商場和住宅區?這可不是巧合!運輸發展對我們城市的物理佈局,即城市形態,有著巨大的影響。
運輸塑造我們的城市
更快、更高效的運輸改變了我們對距離的感知。這就是所謂的時空關係。港鐵「縮小」了香港,使得有人可以在屯門居住,在中環工作,這在50年前是非常困難的旅程。這讓城市得以擴展。
簡單解釋幾個關鍵概念
- 可達度: 這意味著到達一個地方的容易程度。可達度高的地方,例如港鐵站附近區域,對發展更具吸引力。
- 距離衰減: 這是指你離中心點(如港鐵站)越遠,活動就越少。你會發現在車站旁邊有很多商店,但在步行15分鐘以外的地方商店就會少很多。
- 地租理論: 這與可達度直接相關。土地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所以人們會爭奪最好的位置。可達度最高的土地需求最大,因此價格也最昂貴。這就是為什麼中環一家商店的租金遠高於一個偏遠鄉村的原因。
TOD的興起: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
這在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隨處可見!
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是一種規劃策略,旨在將住宅、就業、商店和服務集中在一個以高品質公共運輸站點(如港鐵站)為中心的綜合用途、步行友善的社區內。
以下是逐步分解:
- 興建運輸樞紐: 它始於一個主要的運輸節點,如港鐵站。
- 發展高密度建築: 在車站旁邊或上方興建高層住宅大廈和寫字樓。
- 增加商業和社區設施: 包含購物商場、餐廳、診所和社區中心,所有這些都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
- 創建步行環境: 用行人天橋和行人道將所有設施連接起來,這樣人們日常所需就不需要私家車。
香港經典例子:看看九龍站(附設圓方商場和環球貿易廣場)、青衣站(青衣城),或任何新市鎮,如將軍澳。它們都是圍繞著港鐵站來設計的。
TOD的主要目標是減少對私家車的需求,這有助於解決我們在第二部分討論的許多問題,例如交通擠塞和污染。
第四部分重點
運輸網絡是我們城市建設的骨架。可達度高的地方更有價值,並吸引更多發展。香港大量採用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TOD),圍繞港鐵站創建高密度、便捷的社區,通過減少對汽車的依賴來促進可持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