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溫習筆記:反應動力學、活化能及阿瑞尼斯方程

哈囉!歡迎來到反應動力學這個課題。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煙花在瞬間爆炸,但鐵釘生鏽卻要花上數年?又或者為甚麼食物在較高溫度下烹煮會更快?答案就在化學反應的速度,也就是反應速率之中。在這份筆記中,我們將會探討反應所需克服的能量障礙,以及我們如何控制它們的速度。這個課題在各個範疇都極其重要,從藥物製造到日常煮食都無處不在!


1. 快速重溫:反應如何發生?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重溫一下基本概念。要發生化學反應,反應物粒子必須碰撞。但並非任何碰撞都會導致反應發生!

碰撞理論

要令碰撞成功並產生生成物(亦稱有效碰撞),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 足夠能量:碰撞的粒子必須擁有足夠的總動能,才能斷裂舊鍵並形成新鍵。
  • 正確取向:粒子必須以正確的方向碰撞,就像兩塊拼圖完美地拼合一樣。

你可以這樣想像:在擠擁的走廊裡,即使你碰到了某人,也不會因此成為朋友。你需要面對他們(正確取向),並進行愉快的交談(足夠能量),才能建立起聯繫!

重點總結

反應是透過有效碰撞發生的,這既需要足夠的能量,也需要粒子間正確的排列。


2. 能量障礙:活化能 (Ea)

甚麼是活化能?

活化能 (Ea) 是指碰撞粒子要發生反應所需的最低動能。

來個比喻! 想像你需要把一塊大石頭推上山頂,讓它從山的另一邊滾下來。你為了把石頭推到山頂所需要投入的能量,就是活化能。一旦它到達山頂,就能自行滾下來。如果沒有最初的這一下推動,石頭就紋風不動了!

  • 低 Ea:一座容易攀登的小山。反應容易且快速地發生。
  • 高 Ea:一座陡峭的高山。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反應緩慢。

活化能的可視化:能量圖

我們可以繪製稱為能量圖(或位能圖)的圖表,以展示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它們對於可視化活化能和總體能量變化至關重要。

以下是如何理解它們:

  • Y軸:位能
  • X軸:反應進程(或反應坐標)
  • 反應物 (R):起始能量水平。
  • 生成物 (P):最終能量水平。
  • 活化錯合物:山頂!這是在碰撞瞬間,原子極不穩定、暫時性的排列,就在它們轉化為生成物之前。
  • 活化能 (Ea):能量「山丘」的高度,由反應物的能量水平到山頂。
  • 焓變 (ΔH):生成物與反應物之間的能量差(生成物的能量 - 反應物的能量)。
放熱反應的能量圖(放出熱量,ΔH 為負值)

生成物的能量水平低於反應物。(想像成石頭從山另一邊滾下很遠的地方)。

[圖片描述:一張能量圖。Y軸是「位能」,X軸是「反應進程」。曲線從某個水平(反應物)開始,上升到一個高峰(活化錯合物),然後下降到一個低於起點的水平(生成物)。活化能 Ea 是一個從反應物水平指向高峰的箭頭。焓變 ΔH 是一個從反應物水平指向生成物水平的向下箭頭。]

吸熱反應的能量圖(吸收熱量,ΔH 為正值)

生成物的能量水平高於反應物。(石頭只在山另一邊滾下一小段路,最終停留在比起始點更高的地方)。

[圖片描述:一張與放熱反應類似的能量圖。然而,生成物的曲線終止在一個比反應物水平更高的能量水平。焓變 ΔH 是一個從反應物水平指向生成物水平的向上箭頭。]

重點總結

活化能 (Ea) 是反應開始前必須克服的能量障礙。在能量圖上,它顯示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山丘」。


3. 升溫加速:溫度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溫度升高會使反應速率加快。但其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得多!僅僅升高 10°C 的溫度,通常就能使反應速率倍增甚至三倍。為甚麼會這樣?

這有兩個原因,但第二個是最重要的。

  1. 更頻繁的碰撞:在較高溫度下,粒子擁有更多動能,移動速度更快。這意味著它們碰撞的頻率更高。(這只是次要影響。)
  2. 更多高能量碰撞:這是主要原因!在較高溫度下,絕大部分的粒子所擁有的動能等於或大於活化能 (Ea)。

麥克斯韋-波茲曼分佈曲線

這張圖顯示了氣體或液體中粒子動能的分佈情況。它有助於我們理解為甚麼溫度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 Y軸:粒子數目(或粒子分數)。
  • X軸:動能。
  • 圖表顯示,極少數粒子擁有非常低或非常高的能量;大多數粒子的能量水平居中。

現在,讓我們看看當溫度從 T1 升高到 T2(T2 > T1)時會發生甚麼:

[圖片描述:一張麥克斯韋-波茲曼分佈圖。X軸是「動能」,Y軸是「粒子數目」。圖中有兩條曲線。第一條曲線(T1,較低溫度)較高且較窄。第二條曲線(T2,較高溫度)較矮、較寬,並向右移動。一條垂直線標示了 X軸上的活化能 (Ea)。每條曲線在 Ea 線右側的面積均被陰影標示。T2 曲線的陰影面積顯著大於 T1 曲線。]

留意以下幾個要點:

  • 較高溫度 (T2) 的曲線較平坦和寬闊。
  • 兩條曲線下的總面積是相同的(因為粒子總數沒有改變)。
  • 留意活化能 (Ea) 線右側的陰影區域。這個區域代表了具有足夠能量發生反應的粒子分數
  • 在較高溫度 (T2) 下,陰影區域要大得多!這意味著更多粒子能夠克服能量障礙,導致有效碰撞的速率大幅增加。
重點總結

升高溫度之所以能顯著提高反應速率,主要是因為它大幅增加了擁有大於活化能 (Ea) 能量的粒子比例


4. 反應的捷徑:催化劑的角色

催化劑如何加速反應?

催化劑是一種在化學反應中能提高反應速率,而自身卻沒有被消耗的物質。它透過提供一個替代反應途徑,降低了活化能來達到這個效果。

來個比喻! 還記得我們的大石頭和山丘嗎?催化劑就像是在山裡挖了一條隧道。你仍然從相同的地方開始和結束,但旅程會容易和快速得多,因為你不需要越過山頂。

在能量圖上,它看起來是這樣的:

[圖片描述:一張能量圖,顯示了無催化反應和催化反應。實線表示無催化途徑的高能量「山丘」。虛線表示催化途徑,它從相同的反應物和生成物能量水平開始和結束,但越過一個低得多的能量「山丘」(較低的 Ea)。]

關於催化劑的重點:

  • 它們降低活化能 (Ea)
  • 它們不改變焓變 (ΔH)。起始(R)和結束(P)點是相同的。
  • 在反應結束時,它們的化學性質保持不變。
  • 由於活化能較低,在相同溫度下會有更多粒子擁有足夠能量進行反應。
你知道嗎?

你的身體充滿了生物催化劑,它們被稱為。它們使消化等複雜的化學反應在體溫下迅速發生!

重點總結

催化劑通過提供一條活化能較低的新途徑來加速反應,使粒子更容易形成生成物。


5. 數學連結:阿瑞尼斯方程

阿瑞尼斯方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數學方法,將反應的速率常數 (`k`) 與活化能 (`Ea`) 及溫度 (`T`) 聯繫起來。

你需要知道的方程形式是:

$$ log k = constant - \frac{E_a}{2.3RT} $$

讓我們分解一下這些項:

  • k = 速率常數。較大的 `k` 表示反應越快。
  • constant = 「指前因子」或阿瑞尼斯常數。它與碰撞的頻率和取向有關。
  • Ea = 活化能。在計算時,其單位必須是焦耳每摩爾 (J mol⁻¹)
  • R = 通用氣體常數。我們使用的數值是 8.31 J K⁻¹ mol⁻¹
  • T = 絕對溫度。這必須開爾文 (K) 為單位。

使用阿瑞尼斯方程求算活化能 Ea

我們不能直接將數字代入方程來求算活化能 Ea,因為我們不知道那個「常數」。取而代之,我們使用圖解法。唔使擔心,它就像使用 `y = mx + c` 一樣簡單!

讓我們重新排列方程:

$$ log k = (-\frac{E_a}{2.3R})\frac{1}{T} + constant $$

如果我們將其與直線方程 `y = mx + c` 比較:

  • y = `log k`
  • m (斜率) = $$-\frac{E_a}{2.3R}$$
  • x = $$\frac{1}{T}$$
  • c (Y截距) = `constant`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繪製一個以 `log k` 為 Y軸,`1/T` 為 X軸的圖,我們應該會得到一條具有負斜率的直線。

確定活化能 Ea 的分步指南:
  1. 進行實驗,在幾個不同溫度 (`T`) 下找出速率常數 (`k`)。
  2. 製作表格,並計算每個數據點的 `1/T` 和 `log k`。
  3. 繪製圖表,以 `log k` 為 Y軸,`1/T` 為 X軸。
  4. 繪製最合適的直線穿過各點。
  5. 計算該直線的斜率 (m)。(記住,它將是負值!)。
  6. 使用斜率,利用以下公式找出活化能 Ea:

    Ea = - 斜率 × 2.3 × R
    (公式中的負號會抵消負斜率,得出正值的活化能 Ea)。
快速重溫:常見錯誤要避免!
  • 溫度單位為開爾文:在進行任何計算之前,務必將攝氏度 (°C) 轉換為開爾文 (K)!K = °C + 273
  • R 的正確數值:使用 R = 8.31 J K⁻¹ mol⁻¹。
  • Ea 的單位:計算結果的活化能 Ea 將以 J mol⁻¹ 表示。試題通常會要求以千焦耳每摩爾 (kJ mol⁻¹) 作答,所以如果需要,記得最後除以 1000。
重點總結

阿瑞尼斯方程將反應速率、溫度和活化能聯繫起來。透過繪製 `log k` 對 `1/T` 的圖表,我們可以找出直線的斜率,並用它來計算反應的活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