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DSE歷史同學!
歡迎來到「宋元的中央集權」的學習筆記!這一課我們會探討兩個很重要 的朝代 — 宋朝和元朝 — 他們的皇帝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將權力像磁石般吸回自己手上。這個概念叫「中央集權」。
想像一下玩一盤棋,如果你是國王,你會不會想你手下的「車馬炮」自己隨意而行,甚至不聽你指揮?當然不想!宋朝和元朝的皇帝都是這樣想。
了解他們的做法,不但可以幫助你應付DSE,還可以明白為何中國歷史上,中央和地方、皇帝和官員之間的權力鬥爭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好,我們一起開始吧!
第一部分: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 為何宋朝如此緊張要「集權」? — 背景故事
要明白宋朝為何這樣做,我們要時光倒流回到它之前的時代 — 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
• 唐末的大問題:當時地方上有許多稱為「節度使」的軍事長官,他們權力大得不得了。他們有自己的軍隊(兵權)、自己徵收稅款(財權),基本上就是個「土皇帝」。這種情況叫做「藩鎮割據」。
• 五代十國的混亂:唐朝滅亡後,中國分裂了幾十年。那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很快就推翻舊皇帝,自己做新皇帝。更換皇帝就好像更換手機殼般迅速,非常混亂。
生活比喻:想像一下,一間學校的校長(皇帝)管不到不同班級的班長(節度使)。每個班長都有自己的「班級衛隊」,自己收取「班費」,完全不聽校長指揮。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將所有權力收回「校長室」。
所以,宋朝所有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削弱地方和武將的權力,將所有事務都集中回中央!
💡 宋朝集權「三步曲」
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用了一套很聰明的組合拳,主要分三個方面:
第一步:分散宰相權力 (皇權 vs 相權)
以前的宰相權力很大,有時甚至可以威脅到皇帝。宋朝皇帝就想:「如果我將宰相的工作分給幾個人做,那麼就沒有人可以獨大了!」
• 行政權:最高行政機關叫「中書門下」,但是最高長官(以前稱為宰相,宋代稱為「同平章事」)不再是一個人,而是由幾個人共同擔任,互相制衡。
• 軍事權:設立「樞密院」,專門負責軍事調動。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宰相無權過問軍隊。那麼就將「文」和「武」分開了。
• 財政權:設立「三司」,專門負責全國的財政和稅收。三司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宰相亦無權管理錢財。
記憶小貼士:記住宋朝中央的「權力鐵三角」!行政 (中書門下)、軍事 (樞密院)、財政 (三司) 三權分立,全部直接向皇帝匯報。皇帝就好像一個CEO,下面有三個互不統屬的部門經理,所有大權都在CEO手上。
第二步:削弱地方權力 (中央 vs 地方)
為了避免再出現「藩鎮割據」,宋朝用盡方法削弱地方官的權力。
• 派文官做地方官:以前地方官多數是武將,宋朝就改派讀書人出身的文官去管理地方(例如知州、知縣),因為文官沒有自己的軍隊,比較聽話。
• 設立「通判」:在每個州(地方行政單位)派一個稱為「通判」的官。他的地位和知州差不多,但是由中央直接派來,職責就是監視知州。所有文件都要通判簽名才有效。就好像總公司派個副經理去分店,專門看管分店經理有沒有亂來。
• 財權、兵權上收中央:規定地方上最精銳的部隊要調去首都,由皇帝直接控制,稱為「禁軍」。地方只能留下一些戰鬥力較弱的「廂軍」維持治安。同時,地方大部分稅收都要直接送去中央,地方政府只是留下少許錢日常運作。這招叫「強幹弱枝」。
第三步:壓抑武將地位 (文官 vs 武將)
宋太祖自己就是武將出身,所以他最清楚武將權力太大的危險。因此,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
• 杯酒釋兵權:一個很出名的歷史故事。宋太祖邀請他的手足大將軍們吃飯,在飯局上很客氣地勸他們交出兵權,回鄉享福。那些將軍們害怕沒命,只好照做。這個就是和平收回兵權的例子。
• 兵將分離:軍隊的指揮權和調動權分開。樞密院有權調兵,但不能直接指揮;帶兵打仗的將軍有權指揮,但無權調兵。而且將軍和部隊會定期輪換,所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令將軍建立不到自己的私人軍隊。
🌟 宋代集權 — 快速回顧
目標:避免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悲劇重演。
三大策略:
1. 分相權: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皇帝總攬大權。
2. 弱地方:派文官、設通判、收精兵、收財權。
3. 抑武將:實行「重文輕武」國策,分離兵權與將權。
關鍵詞:藩鎮割據、重文輕武、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
總結:宋朝的中央集權措施非常成功,有效杜絕了內部的權臣和地方叛亂,令國祚長達三百多年。但凡事有兩面,過度「重文輕武」亦令宋朝軍事實力偏弱,面對外敵時比較吃力。(這點是延伸思考,考試重點是記住它的制度!)
第二部分:元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 元朝的新挑戰 — 國土實在太大!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他們的版圖超級大,橫跨歐亞,是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廣闊的朝代之一。
生活比喻:如果說宋朝管理國家好像管理一間香港的連鎖店,那麼元朝就是要管理一間全球跨國企業。總部(首都)的指令很難直接傳達到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怎麼辦?
元朝皇帝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有效管治這麼大片土地、這麼多不同民族的人,同時又不會讓地方「分公司」權力太大,搞獨立王國呢?
💡 元朝的解決方案 — 行中書省制
元朝想到一個劃時代的方法,就是設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
• 什麼是「行中書省」?
- 「中書省」是元朝中央最高的行政機構,等於是「國家總部」。
- 「行」的意思是「派出去的」、「行動的」。
- 所以「行中書省」的意思就是「中央總部派出去的分支機構」。
• 具體做法:
- 中央的中書省直接管轄首都附近的地區,這個區域稱為「腹裏」(即是心臟地帶)。
- 其他廣大的地區,就劃分成大約10個行省,例如「嶺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
- 每個行省就是一個小型的中央政府,有權管理自己區內的行政、財政、軍事事務,權力很大。
那麼和唐代的節度使有什麼不同?為何不會失控?
這個是關鍵問題!元朝的行省制度有許多制衡措施,防止地方坐大:
1. 官員任命與制衡:行省的最高長官(例如「平章政事」)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且通常會由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一同擔任,互相監視。
2. 權力分散:雖然行省權力大,但某些重要事務,例如大規模軍事行動,仍然要得到中央批准。
3. 監察系統:中央會定期派監察御史去各個行省巡視,檢查有沒有官員貪污或者圖謀不軌。
4. 行省劃分有技巧:元朝劃分行省邊界時,特意打破自然地理界線。例如,將長江上游的四川和下游的地區分開,目的就是令任何一個行省都沒有「據險自守」的條件。這招好像切蛋糕般,不會順著紋理切,而是特意亂切,令每一塊都不完整,那麼就沒有人可以拿著一塊完美的蛋糕逃跑。
🌟 元代行省制 — 影響深遠
你知道嗎?
我們今日中國的行政區劃稱為「省」(例如廣東省、福建省),這個「省」字,就是源自元朝的「行中書省」。元朝這個發明,一直沿用到明、清,甚至影響到今日!
總結:元朝的行省制度,成功解決了管治遼闊疆域的難題。它既賦予地方足夠權力去處理日常事務,提高行政效率,又通過各種制衡手段,確保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 總結與比較 — 宋元大不同
宋代集權:
• 針對問題:內部武將、權臣、地方割據。
• 方法:對內「分權」,將權力切割得很細,中央高度集中。好像將一個大權力的蛋糕切成許多小份,皇帝自己握著刀。
• 核心:防內亂。
元代集權:
• 針對問題:疆域太遼闊,難以直接管治。
• 方法:對外「放權」,設立大型地方行政區(行省),但設有嚴密監控。好像開設了許多間分公司,但總公司會派人看管賬目和人事任命。
• 核心:治廣土。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記住,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每個制度背後的「為何」和「如何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