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鳥詩兩首:《慈烏夜啼》學習筆記
你好!歡迎來到《慈烏夜啼》的學習旅程!這是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詩,雖然主角是一隻烏鴉,但它所講述的「孝道」故事,即使在今天也一樣觸動人心。😊
在這份筆記中,我們將會:
- 一步步拆解詩歌的每一句,讓你完全明白詩人在說什麼。
- 學習一些重要的寫作手法,看看詩人如何用「烏鴉」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 認識詩歌背後深刻的文化意義——孝道。
別擔心古詩很難,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把它變成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學習。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第一站:認識詩人與詩歌背景
關於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 (公元 772-846) 是唐代一位非常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有什麼特點呢?
- 簡單易懂: 他主張詩歌要寫得讓所有人都明白,據說他會把詩念給老太太聽,如果老太太聽不懂,他就會修改。這就是所謂的「老嫗能解」。
- 關心社會: 他的許多詩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和人民的疾苦,充滿了同情心。
所以,當我們讀《慈烏夜啼》時,可以感受到他那份真摯而樸實的情感。
《慈烏夜啼》全詩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第二站:詩歌逐句詳解 (Let's Break It Down!)
我們會把詩歌分成幾個部分來理解,這樣會更清晰!
第一部分:慈烏的悲鳴 (第1-4句)
原文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語體文翻譯
慈烏失去了牠的母親,啞啞地發出悲傷的叫聲。
牠不分日夜都不肯飛走,成年累月地守在舊日的樹林裡。
重點詞解
- 慈烏 (cí wū): 指烏鴉。古人認為烏鴉懂得反哺(長大後會餵食年老的母親),所以稱牠為「慈烏」,有仁慈、孝順的意思。
- 啞啞 (yā yā): 模擬烏鴉的叫聲,是象聲詞。
- 哀音 (āi yīn): 悲傷的聲音。
- 經年 (jīng nián): 經過一整年,形容時間很長。
- 故林 (gù lín): 從前的樹林,也就是牠和母親生活過的地方。
內容賞析
一開頭,詩人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傷的畫面:一隻小烏鴉失去了媽媽,牠的叫聲不再是普通的「呀呀」叫,而是充滿悲痛的「啞啞」聲。牠非常長情,不肯離開充滿回憶的舊家,日日夜夜守在那裡。這裡詩人通過描寫慈烏的行為,突顯牠對母親的思念和不捨。
💡 小提示: 「啞啞」這個詞用得非常好,聽起來就像是沙啞的哭聲,直接把悲傷的氣氛營造出來了!
第二部分:悲鳴背後的原因 (第5-10句)
原文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語體文翻譯
牠每個晚上都在半夜啼叫,聽到的人都會因此而淚濕衣襟。
牠的哭聲像在告訴我們,牠還沒來得及報答母親養育的恩情啊!
難道別的鳥兒沒有母親嗎?為什麼只有你悲傷哀怨得這麼深切?
應該是因為你的母親對你恩重如山,才讓你悲傷得無法承受吧。
重點詞解
- 沾襟 (zhān jīn): 淚水沾濕了衣服的前襟,形容非常傷心。
- 反哺 (fǎn bǔ): 本指雛鳥長大後,會捉食物來餵養母親。這裡引申為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一個重要的典故!
- 豈 (qǐ): 難道,表示反問。
- 爾 (ěr): 你,這裡指慈烏。
- 任 (rèn): 承受,忍受。
內容賞析
這部分詩人開始深入探討慈烏悲鳴的原因。牠的哭聲連路人聽了都感動落淚,因為那哭聲像在訴說一個遺憾:「我還沒來得及孝順媽媽,她就離開了!」
詩人接著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叫「設問」):「為什麼別的鳥也都有媽媽,就你哭得這麼傷心呢?」 然後自己回答:「一定是因為你的媽媽對你太好了,這份恩情太重,所以你才這麼悲痛。」 這種自問自答,更能引導讀者去思考和感受慈烏的孝心。
⭐ Key Takeaway: 詩人從描寫慈烏的行為(守故林、夜半啼),轉為探究牠的內心(未盡反哺心),讓詩歌的情感更有深度。
第三部分:詩人的聯想與感嘆 (第11-16句)
原文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語體文翻譯
從前有個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了,他竟然為了功名不回家奔喪。
唉!像他這一類的人,他們的心腸真是連禽鳥都不如啊!
慈烏啊慈烏,你真是鳥類中的曾參啊!
重點詞解
- 吳起 (Wú Qǐ): 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據說他為了追求功名,母親去世也不回家,因此被批評為不孝。這是一個「用典」的例子。
- 歿 (mò): 死亡。
- 嗟哉 (jiē zāi): 唉!表示感嘆。
- 斯徒輩 (sī tú bèi): 這一類的人。
- 曾參 (Zēng Shēn): 春秋末年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以孝順聞名。這也是一個「用典」。
內容賞析
讀到這裡,詩人不再只講烏鴉了,而是由鳥及人,開始聯想到人類社會。他舉了兩個極端的例子:
- 反面教材 (吳起): 一個為了事業,連母親喪禮都不參加的人。
- 正面榜樣 (曾參): 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孝子。
詩人把「吳起」和「慈烏」進行對比,感嘆吳起這樣的人竟然連一隻鳥都不如!然後,他把「慈烏」比作鳥類中的「曾參」,給予牠最高的讚美。這種強烈的對比, powerfully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filial piety.
🧠 思考一下: 詩人為什麼要突然提到吳起和曾參?
答案:透過引用真實的歷史人物,讓詩歌的主題更有說服力,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反思。
第三站:主旨與情感分析
詩歌主旨
這首詩通過描寫慈烏因失去母親而悲鳴不已的故事,一方面讚揚了慈烏的孝心,另一方面也藉此諷刺了像吳起那樣不孝的人,最終目的是宣揚和強調「孝道」的重要性。
其實,詩人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他自己的母親也已經去世了。所以,他聽到慈烏的叫聲,很可能是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來不及報答的母愛,把自己的悲痛和遺憾寄託在了慈烏身上。
表達的情感
- 對慈烏孝心的讚美與同情。
- 對不孝之人的批判與感嘆。
- (可能隱含)詩人自己對亡母的思念、愧疚與遺憾之情。
第四站:寫作手法大揭秘 (Author's Toolbox)
一首好詩就像一部好電影,導演會用各種鏡頭和技巧。詩人也一樣!
1. 借物抒情
這是這首詩最核心的技巧!詩人沒有直接說「我們要孝順父母」,而是透過描寫一隻烏鴉的行為和叫聲來表達這種情感。這就是借「物」(慈烏)來抒發「情」(孝思)。這種方法更含蓄,也更能打動人心。
就像你想念朋友,不直接說「我想你」,而是說「看到我們一起坐過的長椅,就想起你」,感覺是不是更有畫面感?
2. 對比
詩中有多處對比,讓主題更鮮明:
- 慈烏 vs 吳起: 用禽鳥的至孝對比人類的不孝,突顯「孝」的可貴。
- 慈烏 vs 百鳥: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用其他鳥的平靜對比慈烏的極度悲傷,突顯其孝心之重。
3. 用典 (Allusion)
詩人用了「吳起」和「曾參」兩個歷史典故。用典故有什麼好處呢?
- 讓內容更豐富: 用短短幾個字,就能帶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和背後的道理。
- 增加說服力: 引用大家熟知的人物,讓自己的觀點更有分量。
4. 擬人
詩人把慈烏當作人來寫,賦予牠人類的情感和思想。例如「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烏鴉的叫聲怎麼會「告訴」人呢?這是詩人把它人格化了,讓我們更能體會牠的悲傷。
第五站:總結與回顧 (Quick Review)
恭喜你完成了《慈烏夜啼》的學習!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最重要的知識點吧!
✅ 核心主題: 孝道 (Filial Piety)。
✅ 詩歌脈絡:
描寫慈烏悲鳴 (景、事) ➔ 探究悲鳴原因 (理) ➔ 由鳥及人,聯想與感嘆 (情、議)
✅ 核心寫作手法:
- 借物抒情: 全詩的靈魂,借慈烏來表達孝思。
- 對比: 慈烏 vs 吳起,讓主題一目了然。
- 用典: 吳起、曾參,豐富內容,增強說服力。
✅ 重要概念:
- 慈烏: 孝順的象徵。
- 反哺: 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首感人的詩。記住,學習古詩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並反思我們自己的生活。你今天有沒有和爸爸媽媽說聲謝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