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習慣說》的學習之旅!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索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古文——劉蓉的《習慣說》。

你是否想過,每天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是怎樣慢慢塑造我們的嗎?為什麼有些事一開始覺得很奇怪,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呢?這篇文章將透過一個發生在作者書房裡的小故事,告訴我們「習慣」這個東西有多麼強大,以及它對我們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性。

別擔心文言文看起來很難,我們會把它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明白作者想傳達的智慧。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作者「閃亮登場」:劉蓉

劉蓉 (1816-1873) 是清代的一位學者和文學家。他為人正直,學問淵博。

你知道嗎?

《習慣說》這篇文章,據說是劉蓉寫給他兒子看的家訓之一。他不是在講甚麼驚天動地的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親切地教導孩子,可見他對子女教育的用心!這也讓文章讀起來更像是一位慈父的叮嚀。

課文解密:原文與白話文逐句看

別怕!文言文就像是古代的「潮語」,只要了解了意思,你也能輕鬆掌握。我們會一句一句來分析。


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 (記事)

原文:蓉少時,讀書於養晦堂之西偏一室。

白話文:我年輕的時候,在「養晦堂」西邊的一間小屋子裡讀書。


原文:室西朝有窪焉,徑尺餘,浸淫日廣。

白話文:房子的西邊地面上有一個窪坑,直徑一尺多,日子久了,被水浸蝕得越來越大。

重點字詞逐個捉
  • 偏:偏僻的、側邊的。
  • 窪 (wā):凹陷的地方,就是一個小坑。
  • 徑:直徑。
  • 浸淫 (jìn yín):逐漸擴大、滲透。這裡形容窪坑慢慢變大。

原文: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白話文:每次踩到它,腳都難受得要絆倒。但是時間久了,竟然也習慣了,覺得很平穩。

重點字詞逐個捉
  • 履 (lǚ):踩、踏。(例如:如履薄冰)
  • 苦:感到痛苦、難受。
  • 躓 (zhì):被東西絆倒,走路不穩。
  • 遂:於是、就。
  • 安之:習慣了它。「安」在這裡是「習慣、適應」的意思。

原文: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白話文:有一天,父親來到我的書房裡,看到那個窪坑笑著說:「一間小小的房間都管理不好,還怎麼去管理天下國家呢?」他命令僕人拿些土來把窪坑填平。

重點字詞逐個捉
  • 顧:看。
  •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意思是,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怎麼能成就大事呢?「治」是整理、管理的意思,「為」是治理、處理的意思。

原文: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白話文:後來我再踩到那塊地,突然嚇了一跳,感覺好像地面突然凸起來一塊。我低頭一看,地面明明已經是平坦的了。之後好幾次踩到那裡還是有同樣的感覺,過了很久才又重新習慣了平地。

重點字詞逐個捉
  • 蹴 (cù) 然:被絆了一下,踉蹌的樣子。這裡形容作者感覺不習慣、腳步不穩的樣子。
  • 隆起:高起來、凸起來。
  • 坦然:平坦的樣子。

第二部分:從故事領悟道理 (說理)

原文: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

白話文:唉!習慣對人的影響真是太大了!腳本來是習慣踩平地的,不適應踩在窪坑裡;但時間久了,踩在窪坑裡也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等到窪坑被填平,回復到原來的平地時,反而覺得有阻礙、不自在了。

重點字詞逐個捉
  • 噫 (yī):感嘆詞,相當於「唉!」。
  • 中人:影響人。
  • 甚:很、非常。
  • 適:適應。
  • 即乎其故:回到它本來的樣子。「故」指從前、原來。
  • 窒 (zhì):阻塞、有障礙。

原文: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白話文:所以君子做學問、修養品德,最重要就是在剛開始的時候要非常謹慎。

重點字詞逐個捉
  • 君子:指有高尚品德的人。
  • 貴乎:最可貴的是、最重要的是。
  • 慎始:在開始時便要小心謹慎。

💡 本節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作者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不習慣窪坑到習慣窪坑,再到不習慣平地——生動地展示了「習慣」的驚人力量。一個小小的窪坑都能徹底改變腳的感覺,那生活中的壞習慣呢?這就引出了他最終的結論。

深入探索:文章主旨與結構

文章主旨 (Main Idea)

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其實很簡單,但卻非常深刻:
習慣的力量非常巨大,能不知不覺地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培養品德必須從細微之處開始就小心謹慎,防止壞習慣形成,這就是「防微杜漸」的道理。

簡單來說,就像衣服上的一個小污點,一開始不清理,久了就洗不掉了。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這樣養成的!

結構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

《習慣說》的結構非常清晰,可以分為兩大部分,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寫作手法。

  1. 記事 (講故事):作者先講自己書房地板窪坑的故事。這是文章的基礎,讓道理不那麼空泛。
  2. 說理 (講道理):從這個故事中,作者引申出關於「習慣」和「君子修身」的深刻道理。這是文章的核心,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觀點。

💡 快速理解小技巧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想像成一個「三文治」:
- 上層麵包:故事的開端(有個窪坑)
- 中間餡料:習慣的形成與改變(習慣了窪坑,又不習慣平地)
- 下層麵包:作者的結論(所以做人要慎始!)

寫作手法大解構

1. 借事說理

這是本文最核心的寫作手法。作者不是直接告訴你大道理,而是先分享一個真實、具體的生活小故事(借事),然後才從中提煉出抽象的哲理(說理)。

  • 優點:這樣寫文章更生動、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和記住。比起聽老師訓話,大家是不是更喜歡聽故事呢?這就是「借事說理」的魅力!
  • 生活中的例子:媽媽教你不要玩火,可能會先說一個「某某小朋友玩火燒了房子」的故事,這就是借事說理。

2. 對比 (Contrast)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來突出習慣的強大影響力。

  • 不平的窪地 vs. 平坦的地面:這是物理環境的對比。
  • 剛開始「足苦躓焉」 vs. 後來「遂安之」:這是人對窪地感覺的對比。
  • 習慣了窪地後,踩平地反而「蹴然以驚」:這是最強烈的一個對比!它說明,當你習慣了「不正常」的狀態,反而會對「正常」的狀態感到不適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警示!

溫習重點站 (Quick Review)

核心主旨一句話

習慣影響巨大,君子修身必須防微杜漸慎之於始

關鍵寫作手法
  1. 借事說理:用書房窪坑的故事,引出關於習慣的道理。
  2. 對比:透過對比地面、感受的變化,突顯習慣的力量。
必記金句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 提醒我們做事要從身邊小事做起。

「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 點明全文中心,強調開始時謹慎的重要性。


想一想,答一答 (Think & Answer)

試試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掌握了多少!

入門題:作者的父親為什麼看到書房的窪坑會笑?

提示:想想父親說的那句名言。他是在嘲笑作者嗎,還是想教導他什麼?


進階題:為什麼作者把窪坑填平後,踩在平地上反而會「蹴然以驚」?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提示:這和「習慣」有什麼關係?當我們習慣了錯誤的事情,會發生什麼?


挑戰題:請用生活中的一個例子,解釋「君子之學,貴乎慎始」的道理。

提示:可以從學習、運動、或者與人相處等方面思考。例如,學寫字時,第一筆的順序是不是很重要?



恭喜你完成了《習慣說》的學習!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明白,每一個今天的小選擇,都在塑造明天的你。讓我們一起努力,養成好習慣,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