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級中國語文溫習筆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序 (蘇軾)

你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超級有名的宋詞——蘇軾的《水調歌頭》。你可能在中秋節時聽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說話,它就來自這首詞!

學完這篇筆記,你將會:

• 認識大文豪蘇軾和這首詞的創作故事。
• 逐句理解詞的內容和深層意思。
• 學會欣賞詞中的優美想像和人生哲理。
• 掌握重要的寫作手法,例如擬人、設問和對偶。

不用怕文言文很難,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一步步拆解它,讓你輕鬆學會!

作者和背景介紹

作者:蘇軾 (1037-1101)

子瞻,東坡居士,所以我們也常叫他蘇東坡
• 他是北宋時期一位「全能型」的天才!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還是書法家、畫家,甚至還是個美食家(例如有名的「東坡肉」)!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成就非常高。
• 雖然才華橫溢,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一生中多次被貶官。不過,他性格開朗樂觀 (曠達),總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樂趣。

寫作背景:一個醉醺醺的中秋夜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在密州(即現在的山東諸城)做官。他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他最親愛的弟弟蘇轍(字子由)了。

那天晚上,他跟朋友們一起喝酒賞月,從晚上一直喝到第二天天亮,喝得酩酊大醉。在醉意和對弟弟的無限思念下,他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小序解碼

在詞的前面,有一段短短的序,用來交代寫作的背景: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讓我們來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丙辰:指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
歡飲達旦:高興地喝酒,一直喝到天亮。「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大醉:喝得爛醉。
作此篇:寫下這首詞。
兼懷子由:「兼」是順便、同時的意思;「懷」是思念;「子由」就是他弟弟蘇轍的字。所以整句意思是「同時也表達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小序 takeaway: 這段序就像電影的開場白,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丙辰中秋)、事件(飲酒大醉)和動機(思念弟弟)。

詞作逐句賞析

「詞」是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所以它會分成「上片」和「下片」,就像一首歌的兩段歌詞。

上片:飛向宇宙的奇幻想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講解:蘇軾拿起酒杯,抬頭問蒼天:「這皎潔的月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他又好奇地想:「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殿裡,今晚是哪一年呢?」
賞析:開頭這兩句非常有氣勢!作者直接向天發問,這是一種設問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他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精神。這不是一個普通人會問的問題,體現了詩人超凡脫俗的胸懷。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講解:我很想乘着風,飛到月宮裡去。但我又害怕,那美玉蓋成的華麗宮殿,在那麼高的地方,會抵受不住那裡的寒冷。還是在人間跳舞,與自己的影子為伴吧,這哪裡比得上在人間快樂呢?
賞析:這裡展現了蘇軾內心的矛盾。「瓊樓玉宇」指月亮上的宮殿。他想去那個理想世界,但又怕那裡太「」。
深入思考:「寒」不只是指天氣冷,更是一種象徵,代表了高位的孤獨、寂寞和危險就像一個大明星,雖然站在舞台中央很風光,但背後可能很孤單,這就是「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最後,他選擇了留在人間,與自己的影子共舞,這顯示了他熱愛生活、享受當下的曠達態度。

快速回顧:上片重點
上片寫的是詩人由人間到天上的幻想。他先是「問天」,充滿好奇;然後「想上天」,但又害怕天上的孤獨;最後決定「留在人間」,享受當下。這反映了他內心在「出世」(逃離現實)和「入世」(面對現實)之間的矛盾與選擇。

下片:從個人思念到人生哲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講解:月光轉過紅色的樓閣,又低低地照進雕花的窗戶,照着我這個因思念而無法入睡的人。
賞析:一個「」和「」字,生動地描寫了月亮的移動,暗示時間已經很晚了。「無眠」直接點出了詩人的狀態——因為思念弟弟而失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講解:月亮啊,你本不應該有什麼怨恨,為什麼偏偏總是在人們分離的時候才那麼圓呢?
賞析:這裡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手法叫擬人法,把月亮當作人來對話和埋怨。月亮當然不會有「恨」,真正感到遺憾和埋怨的是作者自己!他看到月圓,就想到自己和弟弟無法團圓,心裡難過。這種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景物上的手法,也叫「移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講解:人有悲傷、歡樂、分離和相聚;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變化。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難以十全十美。
賞析:這是整首詞的哲理核心!蘇軾從自己的悲傷中跳脫出來,領悟到一個宇宙人生的道理:缺憾是常態。這兩句用了對偶類比,把人的遭遇和自然現象並列,非常有說服力。這句話安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後來千千萬萬個有同樣感受的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講解:只希望我們思念的人都能平安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同分享這美麗的月光。
賞析:「嬋娟」是月亮的美稱。這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詩人不再沉浸在個人的悲傷中,而是送出了一個美好的祝願。這個祝願不僅是給弟弟的,也是給所有因分離而痛苦的人。情感由個人的思念,昇華為對全人類的博大祝福。即使我們不能見面,但我們在同一片月光下,心是連在一起的!

快速回顧:下片重點
下片寫的是詩人由埋怨月亮,到領悟人生哲理,最後發出美好祝願的過程。情感從個人的憂愁,轉化為對人生的理解和豁達的胸襟,充滿了積極樂觀的力量。

主旨思想

這首詞通過描寫中秋之夜對月亮的想像和對弟弟的思念,表達了以下幾個層次的主旨:

1. 核心情感: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思念(手足之情)。
2. 人生哲理:探討了人生中悲歡離合的常態,認為缺憾是不可避免的,不必過於執著於團圓。
3. 作者精神:充分體現了蘇軾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博大的胸懷。

藝術特色

想像豐富奇特:把月亮想像成神仙宮殿,想乘風而去,充滿了浪漫色彩。
情、景、理的完美結合:將中秋月色(景)、思念之情(情)和人生哲理(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層層遞進。
善用修辭手法:
- 設問:「明月幾時有?」,引發讀者思考。
- 擬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將月亮人格化,生動有趣。
- 對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句式整齊,富有哲理。

重點總結

《水調歌頭》不只是一首思念親人的詞,它更是一首充滿人生智慧的哲理詩。蘇軾用他超凡的想像力,帶我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從人間到天上,再從天上回到人間;從個人的煩惱,到對宇宙人生的領悟。

下次當中秋節,你抬頭看到明月時,不妨也想想蘇軾的這首詞。即使有思念的人不在身邊,但只要知道對方平安健康,能夠共享這片月光,就是一種幸福了!

Did you know? 這首詞因為太受歡迎,後來被譜上曲,成為了由鄧麗君、王菲等著名歌手演唱的歌曲《但願人長久》,讓這份千年的祝福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