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挑戰不可能?——《列子・愚公移山》溫習筆記

嗨,同學!準備好學習一個可以移動山脈的勵志故事了嗎?

歡迎來到《愚公移山》的學習世界!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古代故事,而是一個充滿力量和智慧的寓言。讀完這篇課文,你會明白:

  • 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怎樣被解決的。

  • 「堅持」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古人如何用簡單的故事,講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 我們還會一起拆解一些文言文的「小密碼」,讓你看懂古文不再困難!

別擔心文言文很難,我們會把它變成一個有趣的探險遊戲。加油!


第一站:故事基本資料

作者是誰?

這篇文章出自《列子・湯問》篇。《列子》是道家的一本重要經典,相傳由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列禦寇(簡稱「列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很多充滿哲理的寓言和神話故事。

這篇文章是甚麼類型?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等等,什麼是寓言?
寓言就像一個「有骨的雞髀」,表面上是一個故事(雞肉),但裡面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骨頭)。作者通過虛構的故事來寄託某種教訓或諷刺某些現象。
例如:龜兔賽跑就是一個寓言,道理是「驕傲使人落後,堅持才能成功」。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愚公移山》是一篇出自《列子》的寓言,目的是通過故事來講道理。


第二站:故事時光機——《愚公移山》講了什麼?

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快速回顧一下這個精彩的故事!

  1. 背景:古時候有兩座大山,叫太行王屋,擋住了愚公家的出路,非常不方便。

  2. 決定:一位名叫愚公、快九十歲的老爺爺,決定要和全家人一起,把這兩座山剷平!

  3. 行動:他們每天努力地挖山、運石頭,就算來回一趟要花一整年時間,他們也堅持下去。

  4. 嘲笑:有個叫智叟(自以為聰明的老頭)的人嘲笑愚公太傻了,認為他一把年紀,不可能成功。

  5. 反駁:愚公說:「我雖然會死,但我有兒子,兒子會生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是死的,挖一點就少一點,為什麼會挖不平呢?」

  6. 結局:山神被愚公的堅持嚇怕了,向天帝報告。天帝被愚公的誠心和毅力所感動,便派了大力神把山背走。從此,愚公家門前一片平坦。

快速回顧 (Quick Review)

故事講述了愚公立志移走大山,雖然受到智叟嘲笑,但他憑著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感動了天帝,成功移開大山。


第三站:人物大解構

故事裡的角色不只是人名,他們代表著不同的思想和態度。

主角登場:愚公

愚公真的「愚」(笨)嗎?不!他的「愚」其實是大智若愚。

  • 有遠大理想、不畏艱難:面對兩座巨山,他沒有退縮,反而想出了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

  • 意志堅定、有毅力:他召集家人,訂下計劃,馬上行動,持之以恆。

  • 有長遠目光:他想到了子子孫孫,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看眼前。「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句話就體現了他的遠見。

反派角色?:智叟

智叟真的「智」(聰明)嗎?不!他的「智」只是自作聰明。

  • 目光短淺、思想僵化:他只看到眼前的困難(愚公年紀大、山很高),看不到長遠的變化。

  • 自作聰明、輕視他人:他不去幫忙,反而嘲笑別人的努力。「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句話充滿了輕視。

重要概念:智叟在故事中起了襯托的作用。他的短視和嘲諷,反而更加突顯出愚公的偉大和堅持。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愚公代表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奮鬥精神,而智叟則代表了那些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的人。作者透過兩人的對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第四站:拆解文言文「密碼」

文言文就像古代的「潮語」,用很少的字表達豐富的意思。讓我們來破解幾個關鍵字詞!

重點字詞逐個看

  • 方:指面積或周圍。例:「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意思是這兩座山的面積有方圓七百里那麼大。)

  • 且:將近、快要。例:「年九十」(意思是年紀將近九十歲了。)

  • 惠:同「慧」,聰明的意思。在文中是反話。例:「以汝之不」(意思是憑你的不聰明。)

  • 曾:竟然。帶有出乎意料的語氣。例:「不若孀妻弱子」(意思是竟然還比不上寡婦和小孩。)

  • 何:為甚麼。例:「苦而不平?」(意思是為甚麼擔心它挖不平呢?)

  • 亡:同「無」,沒有的意思。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常見句式:賓語前置

在現代中文裡,我們通常說「動詞 + 賓語」(例如:吃飯)。但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或配合句式,會把賓語放到動詞前面。

例子:「其如土石?」

  • 正常語序:其奈(對付)土石? (能把那些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 文言句式:把賓語「何」提前了。

例子:苦而不平?」

  • 正常語序:苦(擔心)不平? (擔心什麼挖不平呢?)

  • 文言句式:把賓語「何」提前到動詞「苦」的前面。

小提示:當你在文言文中看到「何」、「誰」、「是」等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面時,很可能就是賓語前置句了!


第五站:寫作手法大揭秘

《愚公移山》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故事本身,還因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1. 鮮明的「對比」手法

作者用了大量的對比,讓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更加突出。

  • 愚公 vs 智叟:這是最核心的對比。「愚」公有遠見、有毅力,而「智」叟卻目光短淺、只會嘲諷。這種名字與實際行為的反諷式對比,非常有力。

  • 人力 vs 自然力: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對比兩座巨大山脈。這種巨大的反差,突顯了人類精神力量的偉大。

  • 變 vs 不變:愚公看到「子子孫孫無窮匱」的變化,而山是「不加增」的不變。他從變化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充滿信心。

2. 「以言寫人」的技巧

作者沒有直接說「愚公很堅定」或「智叟很短視」。他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展現他們的性格。這就是「以言寫人」。

  • 智叟的說話:「甚矣,汝之不惠!」—— 直接批評,語氣傲慢,表現出他的自大。

  • 愚公的說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語氣平靜但充滿哲理和信心,層層遞進,顯示出他的深思熟慮和堅定信念。

這種寫法讓人物更生動、更真實,也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判斷。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本文最重要的寫作手法是對比以言寫人。這兩種技巧讓故事的戲劇性更強,人物形象更鮮明,主題更深刻。


第六站:故事的「中心思想」

所以,這個千年古老的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核心思想: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有堅定的決心、無比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奮鬥精神。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巨大的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

這也印證了一句我們都很熟悉的成語:有志者事竟成

你知道嗎? (Did you know?)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本身,後來也變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當我們想形容一個人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時,就可以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這個成語至今仍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總結:溫習重點 Quick Review

恭喜你完成了《愚公移山》的探險!讓我們最後總結一下最重要的知識點:

  • 故事類型:寓言,出自《列子》。

  • 核心人物:愚公(象徵:意志堅定、有遠見、不畏艱難);智叟(象徵:目光短淺、自作聰明)。

  • 主要寫作手法:運用對比手法(愚公對比智叟)和以言寫人的技巧來塑造人物。

  • 中心思想:只要有恆心毅力,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難,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篇經典文章!記住愚公的精神,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遇到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