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世說新語》的世界!

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非常精彩的古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別擔心文言文看起來很難,其實它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窗口,讓我們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和想法。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關於友情勇氣的感人故事。學完之後,你會明白:

•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 古人有多麼重視「義氣」!
• 如何用簡潔的文字,講出一個深刻的故事。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千年前的「最佳好友」——荀巨伯!


第一站:作者與作品背景

認識作者:劉義慶

劉義慶 (公元403-444年) 是南朝宋時期的一位王爺和文學家。他很喜歡讀書,也喜歡和當時的文人雅士交朋友。他召集了一批文人,一起編寫了《世說新語》這本書。

認識奇書:《世說新語》

你可以把《世說新語》想像成一本古代的「名人軼事錄」或「高EQ故事集」。

內容: 主要記錄了漢末到東晉時期,一些名士、官員的有趣對話、特別的行為和生活小故事。
特點: 故事篇幅很短,但人物形象非常鮮明,語言簡潔雋永,充滿智慧。
文體: 屬於「志人小說」,也就是記錄人物言行故事的小說。

你知道嗎? 《世說新語》裡有很多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例如「望梅止渴」、「小時了了」等,都是出自這本書喔!

本節小結:

作者: 劉義慶 (南朝宋)
書名: 《世說新語》
文體: 志人小說 (記錄人物言行的小說)
特色: 篇幅短小,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


第二站:課文原文與白話譯文

別怕古文!我們一句一句來對照看,你會發現它比想像中容易懂。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
[白話譯文]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生病的朋友,剛好遇到外族盜賊來攻打郡城。

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白話譯文] 朋友對荀巨伯說:「我今天大概是死定了,您可以趕快離開!」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白話譯文] 荀巨伯說:「我大老遠來看你,你卻叫我離開;為了活命而背棄道義,這難道是我荀巨伯會做的事嗎?」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白話譯文] 盜賊進城後,對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到了,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竟然敢自己一個人留下來?」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白話譯文] 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拋下他,我寧願用我的身體來換朋友的性命。」

賊聞其言,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白話譯文] 盜賊聽了他的話,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竟然侵入了這麼有道義的地方。」於是就率領軍隊回去了,整個郡城也因此保全了下來。


第三站:重點字詞解碼 (Word Power!)

文言文的精髓就在於每個字的意思。搞懂了這些關鍵字,整篇文章就通了!(這部分是考試重點喔!)

看: 在這裡不是「看見」,而是探望的意思。例如:遠看友人疾 (探望生病的朋友)。
(一詞多義) 這個字在古代和現代的意思不一樣,要特別留意!

值: 適逢、剛好遇到的意思。例如:值胡賊攻郡 (剛好遇到盜賊攻城)。

語: 對……說,是動詞。例如:友人語巨伯曰 (朋友對荀巨伯說)。

子: 古代對人的尊稱,意思是「您」例如:子可去 (您可以離開)。

敗義: 破壞道義、背棄道義。「敗」是動詞,破壞的意思。

豈……邪: 古文常見的句式,表示「難道……嗎?」,是反問句,加強語氣。例如:豈荀巨伯所行邪?(難道是我荀巨伯會做的事嗎?)

既: 已經、……之後例如:賊既至 (盜賊進城之後)。

委: 拋棄、捨棄例如:不忍委之 (不忍心拋棄他)。「之」是指代朋友。

班軍: 調回軍隊。「班」是調動、撤回的意思。

全: 保全、得以保全。在這裡是動詞用法。
(詞類活用) 「全」本來是形容詞 (完整的),這裡活用為動詞 (保全)。

快速溫習框

= 探望
= 遇到
= 您
= 拋棄
班軍 = 撤兵


第四站:故事內容與人物分析

故事四部曲 (結構分析)

  1. 開端: 荀巨伯冒著危險探望生病的朋友。

  2. 發展: 盜賊攻城,朋友勸荀巨伯離開,但他堅拒,認為不能「敗義求生」。

  3. 高潮: 荀巨伯與盜賊正面对峙,表明願意用自己的命換朋友的命。

  4. 結局: 盜賊被他的義舉感動,決定撤兵,保全了整個郡城。

人物性格透視鏡

這篇短文成功地塑造了三個鮮明的角色,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性格特點:

1. 荀巨伯 (主角)
重情重義: 明知有危險,仍然「遠看友人疾」。
捨生取義: 說出「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和「寧以我身代友人命」,把道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臨危不懼: 面對兇惡的盜賊,他沒有逃跑,反而勇敢地說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2. 友人 (配角)
關心朋友: 雖然自己病重,但第一時間是關心朋友的安危,勸他「子可去!」。這也體現了真摯的友情。

3. 胡賊 (反派 -> 被感化者)
知恥有義: 他們雖然是「無義之人」,但聽到荀巨伯的話後,感到羞愧,懂得分辨是非善惡,最終被道義的力量所感化。
作用: 他們的轉變,從側面襯托出荀巨伯義行影響力之大。

本節小結:

故事主角荀巨伯是個重義輕生、勇敢無私的君子。作者透過他的言行,讓我們看到古代士人對「義」的執著追求。


第五站:文章主旨與寫作手法

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主旨探究)

本文通過記述荀巨伯在危難中沒有拋棄朋友,並以捨生取義的言行感化盜賊的故事,讚揚了荀巨伯重情重義、捨生取義的高尚品格,並說明了道義具有強大的感化力量

這也回應了儒家思想中「捨生取義」「信」(對朋友忠誠) 的傳統美德。

作者是怎麼寫出好故事的?(寫作手法)

1. 語言精煉,剪裁得當
全文只有短短不足一百字,卻清楚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沒有多餘的描寫,每個字都很有力量。

例子: 「一郡盡空」四個字,就寫出了當時情況的危急,也反襯了荀巨伯的勇敢。

2. 通過對話刻畫人物 (以言顯人)
作者沒有直接說荀巨伯是個怎樣的人,而是讓他自己「說」出來。他的兩句關鍵對白,就將他重義輕生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 顯示他對「義」的堅持。
「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 顯示他對朋友的「情」。

3. 襯托手法的運用
以眾人(一郡盡空)襯托主角: 全城的人都逃跑了,更能突顯荀巨伯獨自留守的勇敢和義氣。
以盜賊(無義之人)襯托主角: 連盜賊都被荀巨伯的「有義」所感動,更能突顯他品格的崇高和道義的感化力。


總結與鼓勵

恭喜你!我們已經一起探索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這個精彩的故事了!

學習重點回顧:

故事核心: 一個關於友情道義的故事。
核心人物: 荀巨伯,一個重情重義、捨生取義的典範。
核心價值: 讚揚了「義」這種超越生死的崇高品格。
寫作技巧: 學習了語言精煉以言顯人襯托等手法。

學習文言文就像認識一位新朋友,剛開始可能有點陌生,但只要我們用心去理解,就能發現其中的智慧和感動。荀巨伯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友情和正義感,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珍貴、能感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