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 DSE 核心篇章溫習筆記:
《魚我所欲也》 (節錄自《孟子‧告子上》)
各位同學 DSE Fighters,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一起拆解十二篇範文中的一大魔王 —— 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我知道,文言文有時會讓人覺得很「離地」,很難懂。但別擔心!這篇文章其實在探討一個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問題:當你最想要的東西有衝突時,你該怎麼選?
這份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帶你一步步看懂孟子的論證,掌握所有 DSE 必考的重點。無論你是語文高手還是正在努力追趕的同學,這份筆記都能幫到你!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 (知人論世)
👤 作者:孟子 (Mencius)
• 稱號: 亞聖 (地位僅次於孔子的「至聖」)。
• 身份: 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 核心思想: 他最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論」,也就是相信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認為,只要我們不忘記自己善良的「本心」,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個「本心」的概念,在《魚我所欲也》中是超級關鍵的!
📜 背景:《孟子》這本書
• 內容: 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和政治主張,主要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編寫。
• 風格: 氣勢磅礴,說理清晰,善用比喻和對比來論證,非常有說服力。《魚我所欲也》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Did you know? 🤔]
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各國戰亂頻仍,道德淪喪。孟子周遊列國,就是希望用他的儒家思想說服君主們施行「仁政」,可惜當時並沒有被採納。但他的思想卻深刻地影響了後世二千多年的中國文化。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記住孟子的兩個關鍵詞:儒家和性善論。這有助於你理解他為什麼在文章中如此強調「義」和「本心」。
第二站:原文、註釋與白話譯文 (逐句拆解)
別怕文言文!我們一句一句來,你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第一段:提出核心論點 (比喻引入)
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字詞解說:
• 欲 (yù): 想要,喜愛。
• 熊掌: 古代珍貴的食材,比魚更難得。
• 兼得 (jiān dé): 同時得到。
• 舍 (shě): 通「捨」,放棄。
• 義 (yì): 公正、正直、合乎道德的原則。
白話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會放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會犧牲生命來成全道義。」
[快速理解💡]
這是一個簡單的類比。孟子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在美食中做選擇)來引出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在生命和道義中做選擇)。
魚 = 普通的好東西 (比喻:生命)
熊掌 = 更好的東西 (比喻:道義)
邏輯很簡單:當兩個好東西衝突時,我們應該選擇價值更高的那個。孟子認為,「義」的價值高於「生」。
第二段:深化論點,解釋為何「義」比「生」重要
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字詞解說:
• 甚於 (shèn yú): 超過,比⋯⋯更重要。
• 苟得 (gǒu dé): 苟且取得,指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生命。
• 惡 (wù): 厭惡,憎恨。
• 患 (huàn): 禍患,災難。
• 辟 (bì): 通「避」,躲避。
白話譯文:
「生命雖然是我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就是『義』),所以我不會苟且偷生。死亡雖然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義』),所以有些災禍我不會躲避。」
[快速理解💡]
這段是進一步解釋。孟子說,我們之所以願意「捨生取義」,是因為我們內心有一套價值排序:
• 想要的: 義 > 生
• 討厭的: 不義 > 死
第三段:論證人人皆有「本心」
原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字詞解說:
• 如使 (rú shǐ): 假使,如果。
• 莫甚於 (mò shèn yú): 沒有比⋯⋯更重要的。
• 由是 (yóu shì): 按照這種方法。
• 非獨 (fēi dú): 不僅是,不只是。
• 賢者 (xián zhě): 有才德的人。
• 是心: 這種心,指上文所說的「羞惡之心」,即重視道義的心。
• 勿喪 (wù sàng): 不丟失,不喪失。
白話譯文:
「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麼任何可以求生的手段,有什麼理由不用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麼任何可以避禍的方法,有什麼理由不做呢?(但事實是)有些人寧可死也不用某些求生方法,有些人寧可遇禍也不做某些避禍的事。這就證明了,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不只是賢能的人有這種心,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賢能的人能夠保持而不喪失它罷了。」
[快速理解💡]
這段是孟子「性善論」的體現!他用反證法來證明人人都有「本心」。
如果人只愛生命,就會不擇手段活下去。
但現實中,有人寧死也不做沒尊嚴的事。
所以,結論是: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什麼比生命更重要。這把尺就是「本心」。
第四段:舉例證明「本心」的存在
原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字詞解說:
• 簞 (dān): 古代盛飯的竹器。
• 豆: 古代盛湯的器皿。
• 羹 (gēng): 湯。
• 弗 (fú): 不。
• 呼爾 (hū ěr): 喂!帶有侮辱性的呼喝聲。
• 與 (yǔ): 給予。
• 行道之人: 路人。
• 蹴 (cù): 用腳踢。
• 乞人: 乞丐。
• 不屑 (bú xiè): 輕視而不願意接受。
白話譯文: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但是,如果用吆喝呼喝的態度給人,路過的餓漢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過再給人,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於接受。」
[快速理解💡]
這是最有力的例證!連生命垂危的乞丐,面對侮辱性的施捨,都會為了尊嚴(義)而拒絕食物(生)。這就證明了,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內心深處也存在著「捨生取義」的本心。
第五段:對比批判,感嘆世人失其「本心」
原文: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字詞解說:
• 萬鍾 (wàn zhōng): 指優厚的俸祿。鍾,古代的容量單位。
• 辯 (biàn): 通「辨」,辨別,計較。
• 何加焉: 對我有什麼好處呢?(反問語氣)
• 奉: 侍奉。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與」通「歟」,表示疑問。
• 鄉 (xiàng): 通「向」,從前,剛才。
• 已: 停止。
• 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失去了他原本善良的心。
白話譯文:
「(可是有些人)為了優厚的俸祿,就不顧禮義地接受了。這萬鍾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是為了華美的房屋,妻妾的侍奉,還是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呢?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侮辱性的施捨),現在卻為了華美的房屋而接受了;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種行為還不能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善良的本心。」
[快速理解💡]
這段是強烈的對比和批判。孟子把前面「乞丐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和現在有些人為了物質利益(豪宅、妻妾、虛名)而放棄原則的行為對比。
• 昔(鄉): 為了尊嚴,寧死不吃嗟來之食。
• 今: 為了利益,不顧禮義也接受。
孟子感嘆,這些人為了外在的慾望,丟失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本心」。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文章的結構是層層遞進的:
1. 用比喻提出「捨生取義」的論點。
2. 從哲理上解釋為什麼義比生重要。
3. 論證「重義輕生」是人的天性(本心)。
4. 用乞丐的例子證明。
5. 對比現實中人們為利益放棄本心的行為,發出批判和感嘆。
第三站:論證手法與寫作特色 (DSE 必考!)
這是 DSE 閱讀卷最常考的部分,一定要掌握!
1. 比喻論證 (Analogy)
• 作用: 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 例子: 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義」。
• 分析: 孟子先用一個大家都有的經驗(選更好吃的食物)來建立一個共識:在兩者不能兼得時,應選擇價值更高者。然後,他順勢將這個邏輯套用到「生」與「義」的選擇上,指出「義」的價值更高,因此應該「舍生取義」。這樣一來,深奧的哲理就變得淺白易懂了。
2. 對比論證 (Contrast)
• 作用: 透過比較兩種相反或不同的事物,使觀點更加鮮明突出。
• 例子一: 將「乞人不屑也」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進行對比。
• 分析: 一邊是生命垂危的乞丐,為了尊嚴而拒絕活命的食物;另一邊是生活無憂的人,為了更多的財富和享受而拋棄禮義。這種強烈的對比,突顯了後者「失其本心」的可悲,也強化了「義」應當重於物質利益的觀點。
• 例子二: 將「賢者」與「人皆有之」進行對比。
• 分析: 孟子指出,不是只有聖賢才有「本心」,而是人人都有。賢者和普通人的差別,只在於賢者能「勿喪耳」(不丟失它)。這既強調了「本心」的普遍性,也鼓勵了普通人去持守自己的本心。
3. 舉例論證 (Exemplification)
• 作用: 用具體事例來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 例子: 「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
• 分析: 孟子沒有空談理論,而是描繪了一個極端的場景:一個餓得快死的人,面對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時的反應。這個乞丐的選擇(寧死不受辱)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了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人內心深處仍然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尊嚴和道義。
4. 層層遞進 (Layered Argumentation)
• 作用: 論證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結論。
• 結構:
提出觀點 (比喻) → 深入闡釋 → 證明普遍性 (反證) → 舉例證明 → 對比批判 (反面例子)。
• 分析: 整篇文章的論證就像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深入核心。從一個簡單的生活選擇,到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再到人性的普遍心理,最後落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這種結構讓文章的說服力極強。
[溫馨提示 Quick Review]
考試時回答論證手法的題目,切忌只寫手法名稱! 一定要遵循三步曲:
1. 指出手法: 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2. 引用原文: 例如,作者以「舍魚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
3. 解釋作用: 說明該手法如何幫助作者闡明「義比生更重要」以及「人應持守本心」的道理。
第四站:主旨思想 (Theme)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篇文章,那就是:
文章通過「魚與熊掌」的比喻,論證了「舍生取義」的價值觀,並指出這種重視道義的「本心」是人人皆有的。作者藉此批判了當時社會上那些為了物質利益而喪失「本心」的人,旨在喚醒人們對道德原則的堅守。
核心概念:
• 義 (Righteousness): 超越生命的最高道德原則和人格尊嚴。
• 本心 (Original Heart): 人與生俱來的、善良的、知善惡、有羞恥感的內心。這是孟子「性善論」的基礎。守住「本心」就能行「義」,丟失「本心」就會利慾薰心。
✨ 最終重點 (Final Takeaway)
《魚我所欲也》不只是一篇古文,它其實是在問我們每一個人:在你的生活中,什麼是你的「魚」,什麼又是你的「熊掌」?當誠信、尊嚴、善良(義)與金錢、名譽、方便(利)發生衝突時,你會如何選擇?孟子相信,你的內心深處(本心)其實早已有了答案。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篇經典。記得多讀幾遍原文,試著背誦關鍵句子,考試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