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SE 中國語文 - 溫習筆記:魚我所欲也


同學你好!歡迎來到《孟子》的世界!

這篇《魚我所欲也》是 DSE 十二篇指定篇章之一,非常重要!作者是孟子,儒家的「亞聖」。這篇文章雖然短,但充滿了智慧,探討了一個千古難題:當生命和道義不能同時擁有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別擔心文言文很難懂,這份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一步步帶你拆解這篇文章的奧秘。我們會一起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分析他的論證手法,還會提供一些溫習小技巧,讓你輕鬆掌握考試重點。加油!


第一部分:作者與背景簡介

認識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 思想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所以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 核心思想: 他主張「性善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心(例如同情心、羞恥心等)。他鼓勵人們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善良的本性。
• 為何要讀《孟子》: 他的文章充滿氣勢,善於用比喻和對比來說理,非常有說服力。學習他的文章,不僅能提升我們的品德修養,還能學到高超的論說文寫作技巧!

你知道嗎?《孟子》這本書,其實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共同編寫的,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第二部分:原文、語譯與逐段精解

我們會將文章分成幾個小段落,逐一擊破!

第一段:確立核心論點——捨生取義

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白話語譯:

孟子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會放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會犧牲生命而選擇道義。」

逐段精解:

1. 論證手法:譬喻論證 (又稱比喻論證)
• 孟子用一個超 relatable 的生活例子來開頭!他知道大家都很難想像「為道義而死」是怎樣的,所以他先用一個簡單的選擇題來引導我們。
本體 (要說明的道理): 生命 (生) vs 道義 (義) 的選擇
喻體 (用來比喻的事物): 魚 vs 熊掌 的選擇
相似點: 兩者都是美好的事物 (所欲),但價值有高低之分,當無法兼得時,人們會選擇價值更高者。(在古代,熊掌是比魚珍貴很多的食物)
作用: 透過具體、生活化的比喻,將抽象的「捨生取義」道理說得淺白易懂,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他的核心論點。

2. 論證手法:類比論證
• 將「舍魚取熊掌」的選擇,類推到「舍生取義」的選擇上。既然我們在食物上會選擇更珍貴的,那麼在生命和道義之間,也應該選擇價值更高的「義」。

💡 本段小結 (Key Takeaway)

孟子開門見山,用「魚與熊掌」的比喻,清晰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義比生命更重要,君子應當「捨生取義」


第二段:論證「義」重於「生」的普遍性

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白話語譯:

「生命雖然是我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就是『義』),所以我不會苟且偷生。死亡雖然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就是『不義』),所以有些災禍我不會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任何求生的手段,有什麼不會用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任何避禍的方法,有什麼不會做呢?」

逐段精解:

1.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 & 層層遞進
正面論述: 將「生」與「比生更重要的事 (義)」對比;將「死」與「比死更可怕的事 (不義)」對比,說明人有超越生死的價值追求。
反面假設: 提出「如果人只愛生、只怕死」會怎樣?(「如使...則凡...」) 這種反面假設,突顯出人們在現實中並非如此,很多人是有道德底線的。這一步步地強化了他的論點。

2. 關鍵概念:甚於生者 (比生命更重要的) vs 甚於死者 (比死亡更可怕的)
甚於生者 = 義
甚於死者 = 不義
• 孟子認為,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這種價值排序,我們才不會「不為苟得」(為了生存,什麼都做得出) 和會「患有所不辟」(為了道義,有些災禍不去躲避)。

💡 本段小結 (Key Takeaway)

這一段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證了人心中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價值追求 (義)。這是在為下一段的「本心」概念鋪路。


第三段:從「本心」論證人人皆有道義之心

原文: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白話語譯:

「(因為這個道理)有些方法即使可以求得生存,但有些人卻不使用;有些方法即使可以躲避災禍,但有些人卻不去做。所以說,人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這種心,不僅僅是賢德的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賢德的人能夠保持而不失去它罷了。」

逐段精解:

1. 關鍵概念:本心
• 孟子在這裡正式提出他的核心哲學——「本心」。這個「心」指的就是人天生固有的、向善的道德之心,也就是羞惡之心、惻隱之心等。
• 他強調,這種懂得「捨生取義」的「本心」是「人皆有之」的,並不是聖賢的專利。這就回應了他的「性善論」。
賢者 vs 普通人: 區別不在於「有沒有」本心,而在於「能不能勿喪耳」(能不能不丟失它)。賢者成功保持了,而有些人則可能因為物慾等原因丟失了。

2. 結構作用:承上啟下
承上: 總結了前兩段的論證,確認了「捨生取義」是基於人的內在道德感。
啟下: 引出下一段將用具體例子,證明普通人如何體現和丟失這種「本心」。

💡 本段小結 (Key Takeaway)

孟子指出,「捨生取義」的道德勇氣來源於人人皆有的「本心」。賢與不賢的差別,在於能否保住這顆本心。


第四段:舉例說明「本心」的體現與喪失

原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白話語譯: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如果用粗暴無禮的態度呼喝着施捨,路上的餓漢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過再給他,連乞丐也瞧不起,不願意接受。然而,有的人見到優厚的俸祿(萬鍾),卻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華麗的住宅,妻妾的侍奉,還是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朋友感激我呢?過去,為了保命,寧死也不肯接受帶有侮辱性的食物;現在卻為了華美的宮室而接受了;過去寧死不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過去寧死不受,現在卻為了讓窮朋友感激自己而接受了。這種行為,難道還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失去了他天生的本心。」

逐段精解:

1. 論證手法:舉例論證 & 對比論證
例子1 (正面): 即使是飢餓的路人 (行道之人) 和乞丐,在面對「呼爾」、「蹴爾」(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的「一簞食,一豆羹」時,也會因為維護尊嚴 (義) 而拒絕。這證明了即使在生死關頭,普通人心中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尊嚴/義),即「本心」是存在的。
例子2 (反面): 有些人為了「萬鍾」(高官厚祿,代表物質誘惑),就「不辯禮義而受之」,忘記了禮義。
強烈對比:
- 對比一: 「一簞食」(小利,關乎生死) vs 「萬鍾」(大利,非關生死)。
- 對比二: 「鄉為身死而不受」(過去能守住本心) vs 「今為...為之」(現在為物慾而放棄本心)。
作用: 透過今昔對比、小利大利對比,生動地揭示了有些人是如何在物質誘惑下,一步步丟失自己本心的過程,極具批判性和警醒作用。

2. 關鍵概念:失其本心
• 孟子認為,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外在的物質利益而放棄原則,就是「失其本心」。他最後的質問「是亦不可以已乎?」(難道還不能停止嗎?),語氣強烈,發人深省。

💡 本段小結 (Key Takeaway)

本段用極具體的例子和強烈的對比,證明了普通人也有「本心」,但也可能因物慾而喪失。這使得「保持本心」的議題變得非常現實和迫切。


第三部分:主旨思想 & 作法特色總結

全文主旨思想

本文旨在闡明「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孟子認為,「義」的價值高於「生」,君子在面對生死與道義的抉擇時,應當犧牲生命來成全道義。而這種價值判斷的根源,在於人人皆有、與生俱來的「本心」(善良的本性)。因此,人生的修養關鍵在於時刻警惕,不受物慾誘惑,努力保持而不喪失這顆「本心」

作法特色

1. 善用譬喻,化抽象為具體:
• 以生活化的「魚與熊掌」作比喻,讓「捨生取義」這個抽象的哲學道理變得簡單易明,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2. 對比鮮明,論點突出:
• 多次運用對比,如「生」與「義」、「死」與「不義」、「一簞食」與「萬鍾」、「賢者」與「失本心者」、「鄉」與「今」,使論點更加鮮明有力,極具說服力。

3. 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 文章由「捨生取義」的論點,推及到人人皆有「重義輕生」之心,再論證這顆心是「本心」,最後以具體例子說明如何「失其本心」。整個論證過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

4. 舉例貼切,具說服力:
• 「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例子非常貼切,證明了即使是社會底層、最需要生存物資的人,也存有高於生命的尊嚴感 (義),大大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第四部分:應試攻略 & 溫習小貼士

常見題型

1. 論證手法題: 提問文章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如譬喻、對比) 來闡明觀點,並要求加以說明。
答題技巧:先準確指出手法名稱,然後結合文章內容,解釋「本體」和「喻體」是什麼,或「對比的雙方」是什麼,最後說明該手法如何幫助作者達到論證效果。

2. 思想內容題: 提問孟子對「生」、「義」、「本心」的看法,或賢者與普通人的分別。
答題技巧:緊扣原文作答,準確引用關鍵詞,如「所欲有甚於生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此之謂失其本心」。

3. 詞解和句譯題: 解釋重點字詞,如「欲」、「惡」、「辟」、「苟得」、「蹴爾」、「萬鍾」、「何加」、「鄉」等。
答題技巧:平時就要做好字詞積累,理解它們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溫習小貼士

畫一個思維導圖 (Mind Map): 以「捨生取義」為中心,分支出「譬喻」、「本心」、「對比例子」等,幫助你理清文章的邏輯脈絡。
朗讀原文: 孟子的文章氣勢磅礴,多朗讀幾遍有助於你感受文章的節奏和情感,加深記憶。
關聯生活: 想一想,在現代生活中,有沒有類似「魚與熊掌」的抉擇?例如,為了誠信而放棄作弊得來的高分?這能讓你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希望這份筆記對你有幫助!記住,《魚我所欲也》不只是一篇古文,更是孟子對我們品德修養的提醒。只要理解了核心思想,掌握了論證手法,這篇文章你一定能輕鬆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