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中國語文 指定篇章溫習筆記:陳情表 (李密)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溫習筆記系列。今天我們要一起深入探討 DSE 十二篇指定篇章中,被譽為「千古至文」的《陳情表》。
別擔心文言文看起來很深奧!這篇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帶你一步步拆解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學完之後,你將會明白:
- 作者李密是誰,他當時面臨什麼「世紀難題」。
- 文章如何巧妙地在「忠」與「孝」之間取得平衡。
- 李密用了哪些高超的寫作技巧,令晉武帝都為之動容。
- DSE 考試中可能會怎樣問這篇文章。
《陳情表》不僅僅是考試內容,它更是一篇充滿真摯情感、展現高超溝通藝術的傑作。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故事背景
作者:李密
李密是三國時期蜀漢(就是劉備、諸葛亮的那個國家)的一位官員。後來蜀漢被滅,晉朝(西晉)統一天下。晉武帝為了鞏固政權,廣招前朝的人才來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一位被徵召的對象。
寫作背景:一個「忠孝兩難」的困局
這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衝突點。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 忠:作為讀書人,國家需要你,皇帝親自下詔書請你出山做官,這是極大的榮譽,也是對新王朝應盡的忠義。拒絕的話,可能會被認為是「不識抬舉」甚至「心懷二心」,後果很嚴重。
- 孝:但另一方面,李密從小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兩人相依為命。寫這篇文章時,祖母已經 96 歲,病重在床,生命垂危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照顧。作為孫子,他有責任盡孝,陪伴祖母走完最後一程。
生活小比喻:想像你收到了一間夢寐以求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且是全額獎學金,但開學日期就在下星期。與此同時,一手把你帶大、你最親愛的爺爺/奶奶突然重病入院,醫生說可能時日無多,非常需要你在身邊照顧。你會怎麼選擇?這就是李密當時面對的困局!
什麼是「表」?
「表」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一種奏章,用來陳述自己的意見或請求。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所以,《陳情表》的「陳情」二字,意思就是「陳述我的情況與衷情」。這篇文章的性質是一封「辭職信」,但又不能寫得像辭職信,而是一封「請求延期上任的申請信」。
sezione Key Takeaway
《陳情表》是西晉初年,前蜀漢官員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篇奏章,目的是在忠(應詔出仕)與孝(奉養病危祖母)的兩難困境中,請求皇帝允許他暫緩上任,先完成奉養祖母的孝道。
第二站:文章結構逐段睇
《陳情表》的結構非常清晰,層層遞進,情感真摯,讓我們逐段來分析。
第一段:陳述個人悲慘身世與困境
內容核心:開頭就打「悲情牌」,詳細說明自己從小到大的不幸遭遇,以及現在必須侍奉祖母的原因,強調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關係。
分析: ul>
第二段:表明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
內容核心:說明自己身為前朝小官,能夠得到新朝皇帝的器重,本應馬上赴任(盡忠),但祖母病重,實在無法分身(盡孝)。
分析: ul>
第三段:提出解決方案——先盡孝,後盡忠
內容核心:這是全文的論證核心。李密巧妙地將「孝」提升到與「忠」同等甚至更高的層次,論證自己留下來盡孝,其實也符合朝廷「以孝治天下」的根本國策。
分析: ul>
第四段:再次表明心跡,懇切請求
內容核心:用極度卑微的語氣作結,再次強調自己的悲苦,並對未來作出承諾,懇求皇帝的恩准。
分析: ul>
sezione Key Takeaway
文章結構層層遞進:陳述困境 -> 表明矛盾 -> 提出方案 -> 誠懇請求。每一步都緊密相扣,情感不斷深化,論證無懈可擊。
第三站:藝術特色與高超技巧
《陳情表》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不僅因為情感真摯,更在於其高超的寫作技巧。這些是 DSE 常考的重點!
1. 寓理於情,情理兼備 (Reasoning through Emotion)
這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李密不是空洞地講大道理,而是將道理融入在真摯的情感敘述中。他通篇都在講自己和祖母的故事,但每個故事、每種情感的背後,都指向一個清晰的邏輯:我不是不忠,而是不能不孝。
技巧拆解:他沒有直接說:「忠孝衝突時,孝更重要。」而是通過描述祖母如何撫養他,如今又如何病重,讓皇帝自己得出結論:「這個人不讓他回去盡孝,實在是太不近人情了。」這比單純的說理要高明得多。
2. 委婉得體,謙卑恭敬 (Humble and Respectful Tone)
面對皇帝,李密的語言極為謙卑。他不斷地自稱為「賤俘」、「至微至陋」,又讚揚「聖朝」、「國恩」,把自己放在一個非常低的位置。這樣做的好處是:
- 消除皇帝的疑慮:避免讓皇帝覺得他是在要脅或擺架子。
- 贏得皇帝的同情:一個如此謙卑的人提出的請求,更容易被接受。
3. 多用對偶、排比,節奏鏗鏘 (Use of Parallelism and Rhythm)
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對偶句,如:「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外無期功彊近之親」、「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使得文章讀起來音韻和諧,節奏感強,氣勢也隨之增強,非常有感染力。
4. 善用比喻,形象生動 (Vivid Metaphors)
最經典的比喻就是 「日薄西山」,把抽象的生命垂危狀態,用一個具體、有畫面感的意象表達出來,令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sezione Key Takeaway
《陳情表》的成功在於它完美地結合了真摯的情感和高超的說理技巧。它委婉、謙卑,但立場堅定;它充滿感情,但邏輯清晰。這是一篇教科書級別的「說服性寫作」。
第四站:DSE 考試熱點
常見問題類型
- 內容理解:
- 問:李密當時面對什麼兩難的處境?
- 問:根據第一段,李密的身世有多悲慘?試舉例說明。
- 寫作手法分析:
- 問:作者在文中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突出自己的困境?
- 問:試找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並說明其效果。(例如:「日薄西山」)
- 問:作者的語氣有何特點?試從文中引例說明。(關鍵詞:謙卑、誠懇)
- 思想內容分析:
- 問:李密如何巧妙地說服晉武帝接納他的請求?(關鍵:提出「以孝治天下」,將個人請求與國家政策掛鉤)
- 問:有人認為李密「不忠」,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答題方向:不同意,他只是請求延期,並非拒絕,且承諾「死當結草」)
常見失分陷阱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 誤解1:認為李密是不忠。
錯誤!他從頭到尾都沒有說不為晉朝效力。他只是請求「緩兵之計」,先盡孝道,再報君恩。這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 誤解2:只列寫作手法,不解釋作用。
錯誤!例如,只說「作者用了對偶」,但沒有解釋「這使句子結構整齊,音節鏗鏘,加強了語氣」,這樣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數。
- 誤解3:忽略了作者的謙卑語氣。
錯誤!分析文章時,一定要結合他作為「亡國之臣」的身份。他的謙卑不僅是禮貌,更是一種在險惡政治環境下的生存智慧。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陳情表》。這篇文章的精髓在於一個「情」字,多讀幾遍,用心體會李密那份發自肺腑的真誠,你會發現文言文也可以如此動人。溫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