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溫習筆記 (左傳)
👋 同學你好!準備好KO《曹劌論戰》未?
歡迎嚟到《曹劌論戰》嘅溫習筆記!呢篇文章出自《左傳》,係一篇超經典嘅文言文,亦都係你哋DSE嘅指定篇章之一。
唔使驚文言文好難明,呢份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嘅方法,帶你一步步拆解晒成個故仔。我哋會一齊睇下:
成場仗點樣打 (故事內容)
曹劌點解咁有型,魯莊公又有咩要學 (人物分析)
贏一場仗,最緊要嘅秘訣係咩 (主旨思想)
篇文寫得有幾靚 (寫作技巧)
讀完之後,你唔單止會明白晒成篇文,仲會學到好多關於領導、策略同民心向背嘅道理。一齊嚟投入呢場精彩嘅長勺之戰啦!
第一站:作者與背景知識 (打好個底先!)
關於作者與《左傳》
作者:傳統上認為係春秋末期魯國嘅史官左丘明。不過,現代學者好多都覺得《左傳》可能係由好多人喺戰國時期合力編寫而成嘅。
《左傳》係本咩書?
佢係中國古代一部非常重要嘅編年體史書,主要記載咗春秋時期各國嘅大事。
佢其實係為咗解釋另一本史書《春秋》而寫嘅。《春秋》好似新聞標題,淨係簡單記錄咗「咩事發生」,例如:「齊師伐我」。
《左傳》就似係詳細嘅新聞報導,會解釋點解會發生、過程係點、結果又係點。所以《曹劌論戰》就係詳細講解「齊師伐我」呢件事嘅來龍去脈。
好似咁嘅比喻:
《春秋》:「A班同B班打波,A班贏咗。」
《左傳》:「B班明明人強馬壯,點解會輸?原來A班有個超勁軍師,教佢哋點樣留力、點樣睇準時機... (下刪五百字)」
故事嘅時代背景
時間:春秋時期,魯莊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
當時局勢:周朝天子冇晒實權 (周室衰微),下面嘅諸侯國就好似一班話事人,成日為咗土地同權力而打嚟打去 (諸侯爭霸)。
主角國:
齊國:當時嘅超級強國,由著名嘅齊桓公領導。
魯國:一個相對弱小嘅國家,由魯莊公領導。
成個故仔就係一場典型嘅以弱勝強嘅戰役,好睇嘅地方就係魯國點樣喺一個平民嘅獻計下,打贏呢場硬仗!
⭐ 重點快速回顧 (Quick Review) ⭐
書名:《左傳》
文體:史書 (敘事散文)
背景:春秋時期,齊國 (強) 攻打魯國 (弱)。
核心:記載咗一場以弱勝強嘅「長勺之戰」。
第二站:課文精讀 (逐句拆解,唔使怕!)
我哋會將篇文分做三大部分:「戰前準備」、「戰爭經過」同「戰後檢討」,咁樣會易明好多!
第一部分:戰前準備 (曹劌見莊公,論開戰條件)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語譯: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見莊公。佢同鄉嘅人話:「呢啲都係高官(肉食者)諗嘅事,你又走去參與啲咩呀?」曹劌話:「班高官目光短淺(鄙),冇辦法諗得長遠。」於是就入宮去見莊公。
重點詞語:
- 肉食者:指當時嘅達官貴人,因為佢哋有得食肉。呢度比喻身居高位但冇遠見嘅人。
- 鄙:鄙陋,指目光短淺。
- 間:參與。
原文: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語譯:曹劌問:「你憑咩去打呢場仗?」莊公話:「衫同食物呢啲嘢,我唔敢自己獨享,一定會分俾下面嘅人。」曹劌答:「呢啲小恩小惠未能夠普及到全部人,百姓係唔會跟從你嘅。」
重點分析:
- 莊公第一個理由係施予小恩惠,但曹劌認為呢個唔係令人民歸心嘅根本方法。
原文: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語譯:莊公話:「祭祀用嘅祭品(犧牲玉帛),我唔敢誇大虛報,一定會對神明誠實。」曹劌答:「呢啲小誠信未能夠得到神明嘅完全信任,神係唔會保祐你嘅。」
重點分析:
- 莊公第二個理由係對神明誠實,但曹劌認為單靠求神拜佛都係唔可靠嘅。
原文: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語譯:莊公話:「大大小小嘅官司案件,雖然我冇辦法每件都查得好清楚,但我一定會根據實情去處理。」曹劌答:「呢個先係盡心為民嘅表現。憑住呢樣嘢,可以同齊國打一仗。如果打仗,請俾我跟住你去。」
重點分析:
- 莊公第三個理由係公正執法,取信於民。
- 曹劌認為呢個先係戰爭最重要嘅政治基礎——得到人民嘅支持!因為咁,佢先同意開戰。
⭐ 第一部分小總結 ⭐
曹劌認為打仗最重要嘅條件係咩?
唔係小恩小惠,都唔係求神拜佛,而係「取信於民」,即係要得到人民嘅信任同支持。一個公平公正嘅政府,先可以令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外敵。
第二部分:戰爭經過 (長勺之戰嘅關鍵操作)
原文: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語譯:莊公同曹劌坐同一架戰車,喺長勺同齊軍開戰。莊公準備下令擊鼓進攻。曹劌話:「未得住。」等到齊國人擊咗三次鼓之後,曹劌話:「可以喇。」(於是魯軍進攻)齊國軍隊大敗。莊公準備下令追擊。曹劌又話:「未得住。」佢落車去睇齊軍戰車嘅車輪痕跡(轍),再登上車前嘅扶手板(軾)去觀察齊軍嘅旗幟,然後話:「可以喇。」於是追擊齊國軍隊。
重點詞語:
- 鼓之:擊鼓進攻。古代打仗,擊鼓代表「進攻」,鳴金代表「收兵」。
- 敗績:大敗。
- 馳之:驅車追擊。
- 轍:車輪輾過嘅痕跡。
- 軾:古代馬車前面用嚟做扶手嘅橫木。
關鍵操作:
延遲攻擊:莊公心急想攻,曹劌叫停。等對方打咗三次鼓先出手。
謹慎追擊:莊公心急想追,曹劌又叫停。要睇清楚車痕同旗幟先行動。
⭐ 第二部分小總結 ⭐
曹劌喺戰場上表現出極度嘅冷靜同謹慎。佢嘅兩次「未可」同兩次「可矣」,完全掌控住戰場嘅節奏,同魯莊公嘅急躁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戰後檢討 (曹劌解開戰術之謎)
原文: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語譯:打贏之後,莊公問佢當中嘅原因。曹劌答:「打仗,靠嘅係勇氣。第一次擊鼓可以鼓起勇氣(作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會減弱(衰),第三次擊鼓勇氣就冇晒喇(竭)。當佢哋勇氣冇晒,而我哋士氣正旺盛(盈)嘅時候,所以我哋先可以打贏佢哋。」
重點金句:
- 「夫戰,勇氣也。」:直接點出戰爭嘅關鍵係士氣!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呢句成為咗一個非常出名嘅成語,形容做事要一開始就用盡全力。曹劌反其道而行,利用呢個心理,等敵人洩氣先攻擊,係一種「後發制人」嘅策略。
原文:「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語譯:「齊國係一個大國,實力難以預測,我驚佢哋有埋伏。我睇到佢哋嘅車輪痕跡好混亂,又望到佢哋嘅旗幟都東歪西倒(靡),所以我先下令追擊佢哋。」
重點分析:
- 視其轍亂:睇車痕。如果係假扮撤退,車痕會好整齊。真係敗走,車痕就會亂七八糟。
- 望其旗靡:睇旗幟。軍隊如果有秩序,旗幟會整齊。真係潰敗,旗幟就會倒下。
- 呢個反映咗曹劌觀察入微、心思細密嘅特點,唔會輕易冒險。
⭐ 第三部分小總結 ⭐
曹劌解釋咗佢嘅兩大戰術:
1. 把握士氣消長 (攻擊時機):等敵人「彼竭我盈」嘅時候先攻擊。
2. 偵察敵情真偽 (追擊時機):透過「轍亂旗靡」確認敵人係真敗退,避免中埋伏。
第三站:人物性格大比拼
曹劌 (平民軍事天才)
愛國熱誠,主動請纓:面對國家危機,佢唔理鄉人勸告,主動要求見國君,體現咗一份責任感。
遠見卓識,洞悉政情:佢明白「取信於民」先係戰爭勝利嘅根本,眼光遠遠超越當時嘅「肉食者」。
沉着冷靜,指揮若定:戰場上兩次制止魯莊公嘅衝動決定,展示出大將之風。
觀察入微,一絲不苟:追擊前仔細觀察車轍同旗幟,唔放過任何細節,非常謹慎。
一句講晒:曹劌係一個有遠大政治眼光同卓越軍事才能嘅人。
魯莊公 (有得救嘅君主)
勇於納諫,從善如流:佢肯聽曹劌嘅意見,無論係戰前嘅政治分析,定係戰場上嘅指揮,佢都聽足。呢個係佢最大嘅優點!
不恥下問,虛心學習:打贏之後,佢主動問曹劌點解咁做,顯示佢願意學習。
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佢一開始提出嘅作戰理由都係啲小恩小惠;戰場上又急於進攻同追擊,反映出佢作為「肉食者」嘅通病——「鄙」。
一句講晒:魯莊公雖然有缺點,但佢肯聽人講,肯學嘢,所以先可以帶領魯國打贏呢場仗。
第四站:寫作手法鑒賞 (篇文點解咁好睇?)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文章完全按照時間順序寫,分做「戰前、戰中、戰後」三部分,條理非常清晰,好似睇緊一套劇本咁。
2. 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詳寫 (寫得詳細):戰前曹劌同莊公嘅對話、戰後曹劌解釋戰術。因為文章嘅重點係「論戰」,即係討論戰爭嘅道理同策略,所以呢兩部分一定要詳細。
略寫 (簡單帶過):真正打仗嘅過程,只係用咗「戰于長勺」一句話帶過。因為點樣打鬥、死幾多人唔係重點,重點係背後嘅智慧。
3. 人物刻畫鮮明 (對比手法)
文章通過對話和行動,將曹劌嘅遠見、沉穩同魯莊公嘅短視、急躁形成強烈對比,令兩個人物嘅形象非常立體,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曹劌嘅「未可」 vs 莊公嘅「將鼓之」、「將馳之」。
4. 語言精煉,言簡意賅
《左傳》嘅語言非常簡潔,但意思好豐富。用好少字就可以講到好多嘢。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短短八個字,就批評晒當時統治階層嘅通病。
又例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成為千古傳頌嘅成語。
第五站:主旨思想與啟示 (學到啲咩?)
核心主旨
本文透過記載長勺之戰嘅全過程,說明咗要贏得戰爭,必須具備兩大條件:
政治上:必須取信於民,得到人民嘅支持。呢個係勝利嘅根本前提。
軍事上:必須掌握正確嘅戰略戰術,睇準時機,小心謹慎。
同時,文章亦都讚揚咗好似曹劌咁有遠見同才幹嘅人,並指出君主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嘅重要性。
生活啟示
做大事要得人心:無論係管理一個團隊定係搞一個活動,得到大家嘅支持同信任,先係成功嘅基礎。
唔好心急,睇準時機:好多時候,「一鼓作氣」未必係最好。學識等待,喺最適當嘅時機先出手,可能會事半功倍。
保持謙虛,多聽意見:即使係領導者,都要好似魯莊公咁,肯聽取專家或下屬嘅意見,咁先唔會因為自己嘅「鄙」而做出錯誤決定。
💡 Did You Know?
成語「一鼓作氣」就係源自呢篇文章!雖然曹劌係利用呢個原理去等敵人洩氣,但呢個成語今日嘅意思多數係正面嘅,用嚟形容我哋應該趁住士氣高昂嘅時候,一口氣將事情做好。
恭喜你!已經完成咗《曹劌論戰》嘅學習旅程。呢篇文唔單止係一個歷史故仔,更加充滿咗政治同軍事智慧。希望呢份筆記可以幫到你溫習,喺考試中「一鼓作氣」,取得好成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