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中國語文:岳陽樓記 (范仲淹) 溫習筆記
你好!歡迎來到《岳陽樓記》的學習筆記。這篇文章是 DSE 的重點篇章之一,但別擔心,它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難!范仲淹不只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寫一座樓的風景,實際上是講他的人生理想和做人的最高境界。
這份筆記會帶你一步一步拆解這篇經典,從作者背景、段落大意、寫作手法到考試重點,全部都會用最簡單易明的方式講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是如何透過洞庭湖的景色,抒發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吧!
第一部分:作者與寫作背景
關於作者:范仲淹 (989-1052)
要讀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寫這篇文章的人。范仲淹是北宋時期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人生就像一部勵志電影!
- 出身貧寒,但志向遠大:他年少時生活艱苦,但他立志要「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意思是如果不能做個好宰相來治理國家,就要做個好醫生來救治百姓。這體現了他心懷天下的精神。
- 正直的官員:他為官清廉,敢於直言,曾經因為提出政治改革(史稱「慶曆新政」)而得罪權貴,多次被貶官。
- 文武雙全:他不只會寫文章,還會帶兵打仗,曾在邊疆防禦西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
一句話總結:范仲淹是一個真正關心國家、關心人民的「學霸型官員」,他的人生經歷讓他對個人得失看得很淡,而對國家前途看得非常重。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范仲淹被貶官到鄧州的時候。他的好朋友滕子京(字宗諒)也被貶到岳州(今天的湖南岳陽),重修了著名的岳陽樓。修好之後,滕子京就寫信請當時文壇名氣很大的范仲淹為岳陽樓寫一篇「記」。
你知道嗎? (Did you know?)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根本沒有去過岳陽樓! 他是憑著滕子京寄來的一幅《洞庭晚秋圖》和自己的想像力,寫下了這篇千古名篇。這也說明,文章的重點根本不在於風景,而在於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被貶官的逆境中寫成的,他藉著描寫岳陽樓的景色,表達了自己超越個人榮辱、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課文深度剖析 (逐段拆解)
別怕文言文!我們會把它變成白話文,再一點點分析。
第一段:交代寫作緣由
核心內容: 交代了滕子京被貶官、重修岳陽樓的背景,以及他請求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
重點字詞:
- 謫 (zhé) 守: 指官員被降職、貶官到外地。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
- 政通人和: 政務順暢,百姓和樂。這是稱讚滕子京的政績。
- 百廢具興: 所有荒廢了的事業都重新興辦起來。「具」是「俱」的通假字,解作「都」。
內容分析:
第一段像是文章的「開場白」。作者先稱讚朋友滕子京雖然被貶,但仍然很有作為,把岳州治理得很好。這為全文奠下了一個積極的基調,也暗示了作者和滕子京都是那種身處逆境卻依然心繫國事的人。
第二段:總寫洞庭湖景色 (大觀)
核心內容: 從宏觀角度,總括描寫了洞庭湖的壯麗景色,點出了一個「觀」字。
重點字詞:
- 銜遠山,吞長江: 「銜」是「用口含著」,「吞」是「吞下」。這兩個動詞用得非常生動,把洞庭湖的氣勢寫活了,彷彿它是一個有生命的巨人。這是擬人法。
- 浩浩湯湯 (shāng shāng): 形容水勢盛大、廣闊無邊。
- 橫無際涯: 廣闊得看不到邊際。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從早到晚,景色陰晴變化,景象千變萬化。
內容分析:
這一段的作用是「搭舞台」。作者用非常開闊的筆觸,描繪出洞庭湖的宏偉景象,為下文描寫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做了鋪墊。這裡的關鍵詞是「氣象萬千」,暗示了接下來會有不同的景色和不同的觀景心態。
第三段:描寫陰雨景色 (悲景)
核心內容: 具體描寫了在連綿陰雨天氣下,登樓所見的蕭條景象,以及「遷客騷人」因此而生的悲傷之情。
寫景句: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虎嘯猿啼。」
抒情句: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內容分析:
這一段是全文第一個對比。作者用了一連串負面的詞語來營造氣氛:
- 視覺: 淫雨、濁浪、日星無光、山岳消失。
- 聽覺: 風聲怒吼、虎嘯猿啼。
類比一下: 就像你考試失利,心情很差,這時候偏偏又下起大雨,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聽什麼歌都覺得很傷感。這就是「觸景生情」。
作者指出,那些被貶的官員和詩人 (遷客騷人) 看到這種景象,就會觸發他們內心的傷痛:離開京城、思念家鄉、擔心小人中傷、害怕別人譏諷,最後感到無限悲傷。
第四段:描寫晴朗景色 (喜景)
核心內容: 與上一段形成鮮明對比,描寫了春光明媚、天氣晴朗時,登樓所見的開闊景象,以及「遷客騷人」因此而生的喜悅之情。
寫景句: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漁歌互答。」
抒情句: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內容分析:
這一段是第二個對比,所有意象都和上一段完全相反:
- 視覺: 天氣晴朗、波平如鏡、水天一色、沙鷗、錦鯉、岸芷汀蘭。
- 聽覺: 漁夫的歌聲此起彼落。
類比一下: 這次你考試拿了高分,心情超好,剛好天氣又放晴,陽光普照。這時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覺得世界充滿希望。這也是「觸景生情」。
作者指出,同樣是那些「遷客騷人」,看到這種美景,就會感到心情舒暢,把所有的榮辱得失都忘記了,心中充滿喜悅。
快速小結:第三、四段的對比
這兩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范仲淹描寫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引出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他想告訴我們:普通人 (遷客騷人) 的心情很容易被外在環境 (天氣、景色) 和個人際遇 (被貶、受寵) 所左右。 他們的心情就像天氣一樣,時晴時雨,非常不穩定。這為下文引出更高層次的思想作了鋪墊。
第五段:提出核心論點 (古仁人之心)
核心內容: 這是全文的靈魂!作者否定了前面兩種因外物而喜、因己事而悲的態度,提出了「古仁人」的崇高境界,並喊出了千古名句。
關鍵句子分析: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意思: 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古仁人) 的內心世界,發現他們跟前面那兩種人 (遷客騷人) 的表現是不同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 不因為外在事物的順利而欣喜,也不因為自己個人的遭遇而悲傷。這是「古仁人」的修養境界。他們的心境是穩定的,不會輕易被外界和自身得失所動搖。
記憶技巧: 「物」可以理解為外部環境 (天氣好壞、風景美醜);「己」可以理解為個人際遇 (升官發財、被貶降職)。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意思: 當他們在朝廷做高官時,就為天下百姓擔憂;當他們退隱到偏遠的江湖時,就為國君擔憂。無論在哪裡,他們的心都牽掛著國家。
重點: 他們憂慮的對象,從來都不是「自己」,而是「民」和「君」,也就是整個國家。 - 「是進亦憂,退亦憂。」
意思: 所以,他們做官 (進) 也擔憂,不做官 (退) 也擔憂。這種「憂」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意思: 既然這樣,那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都快樂之後才快樂」吧!
這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最高境界! 「古仁人」的快樂,不是個人的小確幸,而是天下蒼生的幸福。
內容分析:
這一段是全文思想的昇華。作者透過設立一個理想人格——「古仁人」,提出了儒家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這不只是對朋友滕子京的勉勵,更是作者本人的自白和心聲。即使自己被貶,身處逆境,他心中所想的依然是國家和人民。
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全文的結構是層層遞進的:從「寫景」到「抒情」,再從「抒情」到「議論」。最終目的是為了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核心思想。
第三部分:寫作手法總結
1. 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這篇文章完美地結合了四種寫作手法,使內容豐富而深刻。
- 記敘: 第一段交代寫作背景。
- 寫景: 第二、三、四段描寫洞庭湖的景色。
- 抒情: 第三、四段抒發「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
- 議論: 第五段提出「古仁人」的境界,發表作者的見解。
2. 運用對比和襯托 (極重要!)
對比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手法,讓文章的層次感非常清晰。
- 景物對比: 第三段的「悲景」與第四段的「喜景」形成鮮明對比。
- 情感對比: 「遷客騷人」的「悲」與「喜」形成對比。
- 人物境界對比: 用「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來襯托「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
思考一下: 如果沒有「遷客騷人」的對比,直接講「古仁人」的道理,效果會不會差很多?(答案是肯定的,有了對比,道理才顯得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3.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作者的思想世界。
交代緣由 → 總寫湖景 → 分寫悲喜二景 → 引出「遷客騷人」的情感 → 提出「古仁人」的更高境界 → 點明全文主旨。
4. 語言精煉,多用駢偶句
文中有很多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氣勢十足。
- 例如:「銜遠山,吞長江」、「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 四字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
第四部分:DSE 應試攻略
常考問題類型
- 解釋關鍵句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體現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抱負?
- 分析寫作手法:
- 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試舉例說明。
- 文中「銜」、「吞」二字好在哪裡?
- 比較人物心態:
- 「遷客騷人」和「古仁人」面對逆境時的心態有何不同?
- 作者在文中較認同哪一種態度?為什麼?
- 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 從文中可見,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
常見失分點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 混淆人物: 分不清「遷客騷人」和「古仁人」是兩類不同境界的人。記住:「遷客騷人」是普通人,會受情緒影響;「古仁人」是作者追求的理想人格。
- 誤解「憂」: 認為「進亦憂,退亦憂」是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錯誤!這裡的「憂」是「憂國憂民」的責任感,是一種積極的、崇高的情懷。
- 忽略鋪墊: 只記得最後一段的道理,而忽略了前面景物描寫的作用。要明白,前面的景物和情感描寫都是為了最後的議論作鋪墊和對比的。
最後的鼓勵:
《岳陽樓記》不僅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一種人生哲學的體現。當你下次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妨想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你思考人生價值時,也可以想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透徹理解這篇文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