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始得西山宴遊》學習筆記!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索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超經典作品——《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章是DSE十二篇指定文言篇章之一,所以非常重要哦!

你可能會想:「又是一篇古文遊記?是不是很悶啊?」別擔心!這篇文章遠不止是「我去爬山,我看風景」那麼簡單。它其實是一個關於「逆境重生」的故事。我們將跟隨柳宗元的腳步,看他如何從一個心情跌到谷底的失意官員,透過一次偶然的登山經歷,找回內心的平靜和自信。

這份筆記會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你一層層解開這篇文章的秘密。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吧!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故事背景 (作者與寫作背景)

柳宗元是誰?

柳宗元是唐朝一位非常厲害的文學家,他和韓愈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簡單來說,他就是當時的文學界巨星!

為什麼他會寫這篇文章?

這就要說到他人生的轉捩點了。柳宗元年輕時很有抱負,參與了一場名為「永貞革新」的政治改革,希望能讓國家變得更好。可惜,改革失敗了。他和他的夥伴們因此被皇帝懲罰,他被貶到了一個當時非常偏遠、落後的地方——永州(在今天的湖南省)。

想像一下:你本來是學校最頂尖的學生會主席,結果因為一個活動沒辦好,被校長罰去管理一個沒人用的儲物室,還不准你參加任何課外活動。你的心情會怎樣?

沒錯,柳宗元當時就是這種感覺——極度失意、焦慮和恐懼。他寫這篇文章時,內心正處於這種「恆惴慄」(常常感到恐懼不安)的狀態。

趣味小知識:什麼是《永州八記》?

被貶到永州後,柳宗元寄情山水,寫下了一系列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為《永州八記》。我們今天學習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這八篇中的第一篇,也是他心境轉變的開端,所以特別重要!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記住:這篇文章的起點是作者被貶官後的負面情緒。理解了他當時的「慘況」,你就能明白他後來登上西山時的感受有多麼震撼和深刻。


第二站:課文深度遊 (段落分析)

這篇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晰,就像看一場四幕劇。我們來一幕一幕地看。

第一幕:發現西山之前 (第1段) - 鬱悶的「假」遊覽

在發現西山前,柳宗元是怎樣遊山玩水的呢?

原文重點:「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白話翻譯:「我以為永州所有奇特的山水都已經被我遊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之處。」

柳宗元雖然天天出去玩,但他的心是空的。他只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閒逛,喝酒作樂,想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忘記被貶的痛苦。他覺得自己「擁有」了這些風景,但其實內心深處的「惴慄」(恐懼不安)從未消失。

生活比喻:這就像考完試後,你明知自己考得很差,卻不敢面對現實,於是瘋狂打機、看劇。表面上很開心,但心底那份對成績的擔憂其實一直都在。柳宗元當時的遊玩,就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逃避。

小總結

登西山前:作者的遊覽是漫無目的、心神不寧的,無法真正排解內心的苦悶。


第二幕:偶然發現西山 (第2段) - 命運的轉角

這一天,柳宗元和朋友們在法華寺西邊休息時,偶然遠眺,看到了一座與眾不同的山。

原文重點:「始指異之」、「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白話翻譯:「(我們)才指著那座山,覺得它很特別」、「(我們)砍掉雜樹,燒掉茅草,一直到達山頂才停下來。」

這裡的「始」(才、開始)很重要,暗示這是一個全新的發現。他們披荊斬棘才上到山頂,說明這座西山是被埋沒的、未被世人發現的。這也為後文作者將自己比喻為西山埋下了伏筆。

小總結

西山的發現是個偶然,但這個偶然卻成了作者心境蛻變的必然契機


第三幕:登上西山之巔 (第3段) - 靈魂的蛻變!(全文核心)

這是整篇文章的高潮!登上山頂後,柳宗元的所見所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 視野的開闊:
他看到了極其壯麗的景色:「縈青繚白,外與天際」(青山白水環繞,遠方與天相接)、「攢蹙累積,莫得遯隱」(周圍的高山低谷都聚集在眼前,無所遁形)。整個世界彷彿都縮小了,呈現在他腳下。

2. 思想的升華:
看到這番景象,他突然醒悟了!

  • 對西山的感悟:「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白話翻譯:「這時我才知道這座山的獨特出眾,跟那些小土丘不一樣。」
    深層含義:這不僅是說山,更是在說他自己!他意識到自己就像這座西山一樣,雖然被貶到偏遠之地,但自己的才華和品格是高潔出眾的,絕非朝廷中那些陷害他的「小土丘」(培塿)可比。這是託物言志

  • 心靈的釋放:「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白話翻譯:「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感覺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解釋一下:這是道家追求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那一刻,他忘記了所有煩惱、痛苦和被貶的屈辱。他的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解放。之前那種「惴慄」的感覺,煙消雲散了!
小總結

登上西山,作者的收穫是雙重的:
視覺上: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壯闊景色。
心靈上:找到了精神寄託,肯定了自我價值,實現了徹底的釋懷。


第四幕:西山上的宴會 (第4段) - 新生的慶祝

領悟之後,作者和朋友們在山上舉行了一場宴會。

原文重點:「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白話翻譯:「舉起酒杯倒滿了酒,喝得醉倒在地,都不知道太陽已經下山了。」

注意!這次的喝酒和之前的喝酒完全不同。

  • 以前喝酒:是為了麻醉自己,逃避現實。
  • 現在喝酒:是為了慶祝新生,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暢快。

最後,作者解釋了文章標題《始得西山宴遊記》「始得」的含義:因為這是他來到永州後,第一次真正地、全身心地享受到遊覽的樂趣。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完美體現:未得西山 (壓抑) → 偶得西山 (轉機) → 登上西山 (頓悟/釋懷) → 宴遊西山 (慶祝)


第三站:核心思想與主題 (主旨解碼)

1. 由憂懼到釋懷的心路歷程

這是文章最核心的主線。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是:
被貶初期:恆惴慄 (長期恐懼不安)

登上西山: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精神解放,與自然合一)

宴遊之後:獲得真正的心靈平靜和快樂

2. 寄情山水,物我合一

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投射到西山之上。西山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他的精神象徵。他通過與西山的精神交流,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從而超越了現實的痛苦。

3. 託物言志,肯定自我價值

作者藉西山「特出,不與培塿為類」的特點,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品格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節。儘管被貶,但他內心依然是孤高自傲的,不認為自己有錯。


第四站:寫作手法大揭秘 (藝術特色)

1. 象徵手法 (Symbolism)

  • 西山:象徵作者本人,孤高、獨特、才華出眾。
  • 培塿 (小土丘):象徵朝廷中那些目光短淺、排擠他的政敵。

2. 對比和襯托 (Contrast & Juxtaposition)

文中充滿了對比,讓主題更加突出:

  • 心情對比:遊西山前的「恆惴慄」 vs. 遊西山後的「心凝形釋」。
  • 遊覽性質對比:之前的「縈紆洄曲」的漫遊 vs. 這次「始得」的真遊。
  • 景物對比:西山的「特出」 vs. 其他山丘的「培塿」。

3.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文章以「始得」為線索,從發現前的壓抑,到發現時的驚喜,再到登上山頂的頓悟,最後到宴遊的暢快,情感層層推進,結構一氣呵成。

4. 融記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這不是一篇單純的遊記。它既記錄了遊覽的過程(記敍),描寫了西山的景色(寫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抒情),也發表了對人生的感悟(議論),堪稱典範。


第五站:備戰DSE (溫習重點與應試技巧)

快速回顧:核心詞彙
  • 恆惴慄:長期恐懼不安。作者被貶初期的心情。
  • 培塿:小土丘。象徵朝中政敵。
  •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精神凝聚,形體解脫,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作者心境的最高點。
  • 始得:第一次真正得到。點明這次遊覽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常犯錯誤提醒 (Common Mistakes)
  1. 誤以為這是一篇快樂的遊記:錯!它的開端是極度痛苦的,快樂是在文末才真正獲得的。
  2. 忽略了西山的象徵意義:如果只把西山當成一座普通的山,就無法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一定要記住,山即是人,人即是山
  3. 不明白「始得」的真正意思:「始」字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它區分了這次遊覽和之前所有遊覽的本質不同。
DSE常考題型
  • 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要求你描述柳宗元在遊覽西山前後的心情有何不同,並解釋原因。
  • 闡述寫作手法:特別是問你對比和象徵手法如何突顯主題。
  • 解釋關鍵句子的含義:例如「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或「不與培塿為類」的深層意思。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始得西山宴遊記》。記住,學習文言文就像一次探險,只要用心,你一定能發現其中的寶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