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中國語文:唐詩三首 - 登樓 (杜甫) 溫習筆記
你好!歡迎來到《登樓》的學習筆記。這首詩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也是 DSE 的重點篇章之一。它不僅是一首寫景詩,更充滿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個人際遇的感嘆。
不用擔心,我們會一步步拆解這首詩,從作者背景、詩句分析到寫作技巧,讓你輕鬆掌握所有必考重點。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世界,感受「詩聖」沉鬱頓挫的情感吧!
第一站:認識詩人與背景
關於「詩聖」杜甫
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他的詩歌風格被稱為「沉鬱頓挫」,意思是情感深沉、憂鬱,但表達時卻充滿力量,鏗鏘有力。他的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安史之亂。這場動亂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也讓他寫下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詩篇。
簡單來說,杜甫就像一位戰地記者,他用筆記錄下那個時代的苦難與滄桑。
《登樓》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公元766年,當時杜甫身處成都。雖然安史之亂在名義上已經結束,但國家依然四分五裂,邊疆戰事不斷(特別是西邊的吐蕃入侵),朝廷內部也充滿矛盾。當時的杜甫,年老多病,流落異鄉,滿懷報國之心,卻無用武之地。他在一個春天登上成都的高樓,望著眼前景色,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關鍵 takeaway】
理解《登樓》的鑰匙,就是要明白當時的社會狀況:「亂世未平,國勢衰微」,以及杜甫個人的處境:「年老多病,報國無門」。這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全詩的基調。
第二站:全詩逐句拆解分析
《登樓》是一首七言律詩,結構非常嚴謹。我們會分成四聯(每兩句為一聯)來分析。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首聯 (第1-2句):登樓所見與所感
原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語譯: 靠近高樓的繁花盛開,反而讓作客異鄉的我心情悲傷;在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我登上這座高樓。
深入分析:
- 花近高樓傷客心: 這句用了「反襯」或「樂景寫哀」的技巧。本應讓人心情愉悅的「花」,卻讓詩人「傷心」。為什麼?因為美麗的春景和他內心的憂愁、國家的苦難形成了強烈對比,更顯悲傷。(就像你考試考砸了,窗外卻陽光普照,別人的歡聲笑語只會讓你更難過。)
- 萬方多難此登臨: 直接點出登樓的原因和時代背景。「萬方多難」概括了整個國家的困境。詩人不是為了遊玩才登樓,而是懷著沉重的心情,想看得更遠,思考國家的前途。
- Key Takeaway: 開頭兩句就奠定了全詩「憂國憂民」的基調,將個人情感(傷客心)與國家命運(萬方多難)緊密結合。
頷聯 (第3-4句):時空交錯的感慨
原文: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語譯: 錦江兩岸的春色鋪天蓋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變幻莫測,就像古往今來的世事變遷。
深入分析:
- 這是一聯非常工整的對仗,也是千古名句!
- 錦江 (地名) 對 玉壘 (山名)
- 春色 (景物) 對 浮雲 (景物)
- 來 (動詞) 對 變 (動詞)
- 天地 (空間) 對 古今 (時間)
- 錦江春色來天地: 描寫空間的廣闊。春色充滿天地之間,景色壯麗,但詩人心中並無喜悅,反而感到個人渺小、世事無常。
- 玉壘浮雲變古今: 描寫時間的流動。天上的浮雲瞬息萬變,引發詩人聯想,感嘆歷史的變遷和政局的不穩。「浮雲」常被用來比喻變幻不定的世事。
- Key Takeaway: 這一聯將空間感(天地)和時間感(古今)完美融合,寫景氣勢恢宏,同時也蘊含著對國家歷史和未來的深沉思考。
頸聯 (第5-6句):對朝廷的期望與憂慮
原文: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語譯: 大唐的朝廷像北極星一樣,它的正統地位最終是不會改變的;西邊山區的盜賊(指吐蕃)不要再來侵擾了!
深入分析:
- 北極朝廷終不改: 「北極」指的是北極星,古代用來比喻帝王。這句表達了杜甫對唐朝政權的忠誠和希望。他堅信,儘管困難重重,但朝廷的正統地位是穩固的。
- 西山寇盜莫相侵: 「西山寇盜」指的是當時頻繁侵擾邊境的吐蕃。這句是直接的呼告和警告,充滿了愛國的激憤之情,希望外敵不要再入侵。
- Key Takeaway: 這一聯從寫景轉為直接議論(抒情),展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政治關懷。既有希望,也有對現實威脅的憂慮。
尾聯 (第7-8句):報國無門的悲嘆
原文: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語譯: 可嘆那無能的蜀漢後主劉禪,竟然還有祠廟供人祭祀;天色已晚,我姑且吟唱一首《梁甫吟》來抒發愁懷吧。
深入分析:
- 這兩句用了兩個重要的典故,是理解詩人最終情感的關鍵!
- 典故一:後主還祠廟
- 「後主」指三國時期蜀漢的末代皇帝劉禪,是個昏庸無能、最終投降的亡國之君。
- 杜甫看到這樣一個無能的君主竟然還能被後人立廟祭祀,心中充滿了「可憐」(可悲、可嘆)的諷刺和悲哀。他感嘆賢愚不分,功罪不明。
- 典故二:梁甫吟
- 《梁甫吟》是古代的一首樂府詩,相傳是諸葛亮在隱居時喜歡吟唱的。諸葛亮是誰?是蜀漢的賢相,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忠臣和智者的化身。
- 杜甫在日暮時分吟唱《梁甫吟》,是以諸葛亮自比。他想像諸葛亮一樣,擁有匡扶社稷的才能和決心,但現實卻是年老體衰,報國無門。
- 日暮: 既是寫實(天快黑了),也帶有象徵意義,暗示唐王朝的國勢走向衰落,也暗示自己人生的盡頭。
- Key Takeaway: 尾聯透過「昏君(後主)」與「賢臣(諸葛亮)」的對比,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極度悲憤與無奈。這是全詩情感的最高潮,也是「沉鬱頓挫」風格的極致體現。
第三站:主旨與藝術特色總結
本詩主旨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登樓所見的景色,抒發了在國家動盪不安之際,對國事的深切憂慮,以及個人年老多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和感傷,充分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藝術特色 (DSE常考!)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 全詩由景(首聯、頷聯)入情(頸聯、尾聯)。
- 情感層層遞進:由登樓的「傷心」,到觀景的「感慨」,再到對國事的「期望與憂慮」,最後歸結於個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層次清晰,一氣呵成。
2.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 詩中的景色都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如以繁花反襯內心之「傷」,以浮雲變幻比喻世事無常。景物不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詩人情感的載體。
3. 對仗工整,氣象宏大:
- 頷聯「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是工整的對仗,將時空融為一體,意境開闊,氣勢磅礴,被譽為「盛唐氣象」。
4. 用典精當,感情深沉:
- 尾聯巧用「後主」和「梁甫吟」的典故,將對現實的失望和個人的悲憤含蓄而深刻地表達出來,極具感染力。
第四站:溫習檢查站
【快速問答】
- 詩人為什麼看到美麗的春花反而會「傷心」? (提示:樂景寫哀)
-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這兩句詩在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提示:對仗、時空)
- 詩人為什麼要在結尾提到「後主」和吟唱「梁甫吟」?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情? (提示:典故、對比、懷才不遇)
- 這首詩如何體現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 (提示:情感基調、憂國憂民)
【DSE 備戰技巧】
在考試中,關於《登樓》的問題通常會圍繞:
- 情感分析: 問詩人通過某一句詩表達了什麼情感 (如憂愁、忠誠、悲憤、無奈)。
- 技巧賞析: 分析對比、對仗、用典等手法的效果。
- 情景關係: 探討景物描寫如何烘托詩人的情感。
- 比較題: 可能會將《登樓》與其他詩歌(如杜甫自己的《秋興八首》或李白的詩)進行比較,分析風格或思想的異同。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登樓》。記住,多朗讀幾遍,感受詩歌的音韻和節奏,你會更能體會到杜甫那份深沉的家國情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