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筆記:荀子《勸學》(節錄)

各位同學好!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 DSE 十二篇指定篇章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荀子的《勸學》。這篇文章不只是古代的說教文,它更像是一份來自兩千多年前的「高效學習指南」。荀子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告訴我們學習的真正意義和方法。讀懂這篇文章,不僅能幫助你在 DSE 中取得好成績,更能讓你對「學習」這件事有全新的看法!


作者與背景簡介

荀子是誰?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儒家大師。不過,他跟另一位儒家大師孟子有個很不同的看法。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性善論),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性惡論)

咦?這跟《勸學》有什麼關係?

關係可大了!正因為荀子覺得人的天性有不足之處,所以他才極力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學習就像一把鎚子和鑿子,可以把一塊粗糙的石頭(人性)雕琢成精美的玉器(有德行的君子)。所以,《勸學》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去改變和提升自己。

什麼是「勸學」?

「勸」就是勸告、鼓勵的意思。「學」就是學習。所以,《勸學》的題目意思就是「鼓勵大家努力學習」。這是一篇典型的論說文,核心就是提出論點,然後用各種方法去證明它。


第一部分:學習的意義與作用 —— 改變天性,止於至善

原文節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核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文章一開始就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是一個貫穿全文的總綱領。

精彩的比喻論證 (Analogy)

荀子接下來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證明學習的驚人效果。我們來逐個拆解:

  •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比喻:靛青是從蓼藍草中提煉的,但顏色比蓼藍更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但比水更冷。
    說明:這兩個比喻說明,通過學習這個「加工」過程,事物的本質可以被提升,甚至超越其本源。就像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比老師更出色;我們通過讀書,可以獲得比書本本身更深刻的見解。

  • 直木為輪,永不復挺
    比喻:筆直的木材,經過火烤加工(輮),可以彎曲成合乎規矩的車輪。即使把它曬乾,它也不會再變回直的了。
    說明: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比喻!它說明了學習對人的改變是根本性、永久性的。就像木材被塑造成輪子後無法復原,人通過學習和教化,氣質和品德也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比喻:木材用墨線校正就能變直,金屬在磨刀石上磨就能變鋒利。
    說明:這裡的「繩」和「礪」就像是我們學習的工具、方法和標準。它告訴我們,人可以借助外在的學習和規範,修正自身的缺點,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本段小結:君子的目標

最後一句是總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意思是,有德行的人通過廣泛學習並且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清明,行為上沒有過錯了。這正是學習的最終目標。

第一部分:重點回顧

核心思想:學習是持續不斷的,它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本質。
主要手法:比喻論證。
必記金句: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二部分:學習的方法與途徑 —— 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原文節錄: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核心論點:學習比空想要好,要善於利用外物

這一段從「怎麼學」入手,提出了兩個關鍵方法。

對比論證 (Contrast)

荀子首先用對比,說明光靠自己想是沒用的:

  • 終日而思 vs. 須臾之所學
    對比:我曾經整天思考,還不如花片刻時間去學習得到的收穫多。
    說明:這點出了空想的局限性。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學習」這個行動來獲取外部知識。

  • 跂而望 vs. 登高之博見
    對比:我曾經踮起腳尖遠望,還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說明:這也是強調方法的重要性。用錯了方法(踮腳),再努力效果也有限;用對了方法(登高),就能輕易達到目的。

比喻論證:學會「借用」的力量

接著,荀子又用了一連串生動的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重要性。

  • `登高而招` (站在高處招手),`順風而呼` (順著風呼喊),`假輿馬者` (借助車馬的人),`假舟楫者` (借助船隻的人)……

這些例子中的人,本身的能力(手臂、聲音、腳力、游泳技能)都沒有改變,但他們借助了高地、風、車馬、船隻這些「外物」,最終達成了單靠自己無法完成的目標。

本段小結:君子的秘訣

這一段的結論是全文的金句之一:`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意思是,君子(成功的人)的天賦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只是善於利用外部的條件和工具罷了。

生活連結:今天我們的「物」是什麼?就是老師、課本、參考書、Google、圖書館、一起溫習的同學... 你懂得「善假於物」嗎?

第二部分:重點回顧

核心思想:學習要主動獲取知識,並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和工具。
主要手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必記金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第三部分:學習的態度 —— 累積、堅持與專一

原文節錄: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核心論點:學習貴在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

這一段講學習應有的態度。荀子認為,成功沒有捷徑,靠的是一點一滴的努力。

論證方法:

  1. 累積的重要性 (The Power of Accumulation)
    正面論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都是從微小的東西開始,累積成偉大的成果。
    反面論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如果不累積半步、一滴水,就永遠無法到達千里之外,形成江海。
    記憶技巧:這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每天背五個詞語,一年下來就很可觀了。

  2. 堅持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對比:`騏驥` (千里馬) vs. `駑馬` (劣馬)。千里馬跳一下也不到十步,但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很遠,成功在於牠不放棄 (`功在不舍`)。
    正反對比:`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雕刻一下就放棄,爛木頭也刻不斷) vs.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堅持雕刻下去,金屬石頭也能雕穿)。這組對比強烈地說明了「堅持」是決定成敗的唯一關鍵

  3. 專一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Focus)
    對比:`蚓` (蚯蚓) vs. `蟹` (螃蟹)。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卻能鑽土喝水,因為牠用心專一 (`用心一也`)。
    螃蟹有六條腿兩隻大鉗子,卻連個蛇鱔的洞穴都找不到寄身之所,因為牠內心浮躁,不專心 (`用心躁也`)。

    學習提醒:溫習時是不是常常一邊看手機,一邊看書?荀子告訴你,這就是「用心躁也」,效果會大打折扣!

第三部分:重點回顧

核心思想:學習必須有累積、堅持和專一的態度。
主要手法:正反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必記金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全文寫作手法總結

《勸學》的論證方法非常豐富,這也是它極具說服力的原因。考試時常會問到,一定要掌握!

  • 比喻論證:這是最核心的手法。全文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如「青出於藍」、「積土成山」等,將抽象的學習道理變得具體易懂。
  • 對比論證:通過強烈的對比來突出觀點。例如「終日思」與「須臾學」、「騏驥」與「駑馬」、「蚓」與「蟹」的對比。
  • 正反論證:從正面和反面兩個角度來論證。例如「鍥而不舍」是正面,「鍥而舍之」是反面;「積跬步」是正面,「不積跬步」是反面。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勸學》!記住,學習荀子的文章,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學習他所傳達的智慧——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方法得當、用心專一,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