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DSE 筆記:隋唐治世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隋唐史的學習。這個單元我們要看的,是中國歷史上其中一個最「キラキラ」(閃亮亮) 的時代 —— 隋唐治世

這段時期就像是連續劇的高潮,出現了幾位非常厲害的皇帝,他們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生活富裕,文化也非常燦爛。我們會認識三個重要的「黃金時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盛。了解這段歷史,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明白一個強盛的國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以及從中吸取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別擔心,我們會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一起來探索這個輝煌的時代!


第一站:隋文帝與「開皇之治」—— 打好基礎的總工程師

在隋朝之前,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的分裂和戰亂(魏晉南北朝),就像一個破碎的陶瓷娃娃。而隋文帝楊堅,就是那位將碎片重新拼湊起來,並將它黏得非常牢固的「總工程師」。

隋文帝是個怎樣的皇帝?

他以節儉勤奮著稱。據說他穿的龍袍都洗到褪色了,吃飯也沒幾道菜。他每天上朝都很早,處理政務非常認真,可以說是一位「工作狂」皇帝。他深知民間疾苦,所以致力於建立一個穩定、富強的國家。

「開皇之治」的治績 (Achievements)

隋文帝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創立了很多影響後世千年的重要制度。他不是只求眼前安定,而是在為國家「打地基」。

1. 政治上:建立高效的政府架構

  • • 確立三省六部制:這是中央政府的核心制度。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間大公司:

    • - 中書省 (企劃部): 負責草擬皇帝的命令。

    • - 門下省 (審核部): 負責審核命令是否可行,有問題可以駁回。

    • - 尚書省 (執行部): 負責執行通過的命令。

    尚書省下面再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就像執行部下的不同小組,各司其職。這個制度分工清晰,還能互相制衡,防止權力過於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 • 創立科舉制: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在這之前,官員大多是靠家世背景(九品中正制),普通人很難有機會。科舉制則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

    簡單比喻:以前是「我爸是老闆,所以我能當經理」,現在是「不論你是誰,只要考試成績好,你就能當經理」。

    這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讓有才華的讀書人可以進入政府,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2. 經濟上:讓人民吃飽穿暖

  • • 均田制租庸調制:這是一套組合拳。政府先把土地「均」分給農民耕種(均田制),確保人人有田可耕。然後,農民再向政府繳納固定的稅收(租庸調制):

    • - :繳納穀物。

    • - :服勞役,或者繳納絹布代替。

    • - 調:繳納絹、布等土產。

    這套制度簡單明瞭,保障了農民的生產,也確保了國家的稅收穩定。

  • •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結束了南北朝混亂的狀況,方便了全國的商業貿易。

歷史評價 (Evaluation)

正面評價:

  • • 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重新統一中國

  • • 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影響深遠,為後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 • 為人節儉,與民休息,使國家倉庫充實,社會安定,是個開國明君

負面評價:

  • • 晚年變得多疑,用法嚴苛,錯殺了一些功臣。

  • • 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理不當,間接導致了隋朝的短命。

開皇之治 Key Takeaway

隋文帝就像一個超級建築師,他結束了亂世,並設計和建造了隋唐盛世的穩固「地基」(各種制度)。雖然隋朝很短命,但他留下的制度遺產,卻被後來的唐朝完美繼承和發揚光大。


第二站: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史上最強的 CEO

如果說隋文帝是打地基的,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把這棟建築蓋得宏偉壯麗、萬人景仰的「明星 CEO」。他親眼目睹了強大的隋朝為何迅速滅亡,從中學到了深刻的教訓。

唐太宗的治國理念

他的核心思想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什麼意思?皇帝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可以安穩地托著船前進,也可以發怒把船給掀翻。

所以,他非常重視民心,知道要讓人民過得好,江山才能穩固。他也是歷史上最願意聽取反對意見的皇帝之一。

「貞觀之治」的治績 (Achievements)

1. 政治上:打造黃金團隊

  • • 知人善任,廣納諫言:唐太宗不問出身,只看能力,任命了許多賢才,如房玄齡、杜如晦等。他最著名的「員工」是魏徵

    Did you know? 魏徵以前是唐太宗的敵人!但太宗欣賞他的正直,任命他為「諫官」,專門給自己提意見。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徵當作自己那面最珍貴的「鏡子」。

  • • 完善制度:他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並使其運作得更加順暢高效。

2. 經濟上:讓人民休養生息

  • • 輕徭薄賦:他吸取隋煬帝濫用民力的教訓,大幅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讓他們能專心務農,恢復生產。

3. 民族關係上:四海一家的「天可汗」

  • • 開明的民族政策:他對待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平等的政策,不搞武力鎮壓。各族人民都非常尊敬他,共同尊稱他為「天可汗」,意思就是「天下各族的共同首領」。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盛世景象

「貞觀之治」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犯罪率極低,史書記載當時達到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境界。(晚上睡覺不用鎖門,路上看到別人掉的東西也沒人會撿走佔為己有)

歷史評價 (Evaluation)

正面評價:

  • • 虛心納諫,任用賢能,是中國古代君主的典範

  • • 創造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著名的盛世。

  • • 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贏得「天可汗」的尊稱。

負面評價:

  • • 他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害自己的親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後才登上皇位的。這是他人生中一個無法抹去的污點,顯示了他殘酷和野心勃勃的一面。

貞觀之治 Key Takeaway

唐太宗是一位懂得反思、善於用人的明君。他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以民為本,開創了唐代的第一个黃金時代。他的「貞觀之治」成為後世皇帝治理國家的「教科書」。


第三站:唐玄宗與「開元之治」—— 盛世巔峰與轉捩點

時間快轉幾十年,唐朝在經歷了一些動盪後,迎來了它的巔峰時刻。締造這個巔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前期統治被稱為「開元之盛」「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是個怎樣的皇帝?

年輕時的唐玄宗非常有作為。他勵精圖治,勤於政事,目標就是重現曾祖父唐太宗時期的輝煌。

「開元之治」的治績 (Achievements)

1. 政治上:重整旗鼓

  • • 任用賢相:他先後任用了姚崇、宋璟等非常有能力的宰相。這些賢相幫助他整頓吏治,裁減多餘的官員,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小技巧:記住這兩位賢相的名字,他們是「開元之治」成功的重要功臣!

2. 經濟上:國庫爆滿

  • • 發展生產:重視農業,興修水利,使國家糧食產量大增。

  • • 當時國家富裕到什麼程度?長安和洛陽的糧倉堆滿了糧食,幾十年都吃不完。絲綢和布匹也堆積如山。

盛世景象

「開元之盛」是唐朝國力的最高峰。當時的首都長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雲集於此,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是一個極度開放和自信的國際化大都會。詩人李白、杜甫等都生活在這個時代。

歷史評價 (Evaluation)

唐玄宗的評價非常兩極化,因為他的統治可以明顯地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正面評價(前期):

  • • 勤於政事,任用賢能,撥亂反正。

  • • 創造了「開元之盛」,將唐朝的國力推向了頂峰

負面評價(後期):

  • • 統治後期,他開始變得懈怠和享樂,不再關心政事。

  • • 他寵信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導致朝政敗壞。

  • • 沉迷於與楊貴妃的愛情,荒廢國事。

  • • 最終,這些問題引爆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這是下一個單元的重點,但卻是評價唐玄宗時必須提到的關鍵轉捩點)

開元之治 Key Takeaway

唐玄宗的人生就像一部高開低走的戲劇。他前半生是勵精圖治的明君,將國家帶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後半生卻因怠政而親手葬送了盛世,留給後人無限的唏噓。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總結與比較:三大治世快速回顧

為了方便大家記憶,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時期: 隋 - 開皇之治
皇帝: 隋文帝 (楊堅)
角色定位: 制度創立者 / 總工程師
關鍵成就: 統一全國、創立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評價關鍵詞: 勤儉、開國明君、晚年多疑


時期: 唐 - 貞觀之治
皇帝: 唐太宗 (李世民)
角色定位: 善於用人的明君 / 模範 CEO
關鍵成就: 虛心納諫、輕徭薄賦、天可汗
評價關鍵詞: 從諫如流、以民為本、玄武門之變


時期: 唐 - 開元之治
皇帝: 唐玄宗 (李隆基)
角色定位: 盛世巔峰的締造者與終結者
關鍵成就: 任用賢相、將國力推向頂峰
評價關鍵詞: 前期英明、後期怠政、由盛轉衰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隋唐治世」!記住,歷史不只是背誦人名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每個時代的特點、制度的影響,以及從歷史人物的成敗中學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