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會 (節選) - DSE 中國文學溫習筆記

各位同學好!歡迎來到《鴻門會》的學習世界!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飯局,而是一場決定了楚漢兩大巨頭,甚至是整個中國未來命運的「死亡飯局」。聽起來是不是很刺激?

別擔心,這篇課文雖然是古文,但情節就像一部緊張的電影大片。我們會一步步拆解,帶你深入了解這場飯局的來龍去脈、看清各位「影帝」的精彩表演,並掌握所有 DSE 考試的重點。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場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宴會吧!


一、 作者與背景簡介

在看戲之前,總要先了解一下導演和故事背景,對吧?

關於作者:司馬遷

時代: 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
他的巨著:《史記》 - 這本書超厲害!它是中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約三千年的歷史。
寫作原因: 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觸怒漢武帝,遭受了殘酷的宮刑。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最終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巨著。
文學地位: 魯迅先生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思是說它既是最好的歷史著作,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關於《史記》的「本紀」

「本紀」是《史記》中專門記載帝王事蹟的部分。
Did you know? 項羽其實從未正式稱帝,但司馬遷卻把他放進了「本紀」中。這是因為司馬遷認為,項羽在當時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卻有著號令天下的實力,是實際上的統治者。這也體現了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學觀點。

故事背景:楚漢相爭

•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英雄並起。其中最強的兩股勢力,就是項羽的楚軍和劉邦(當時稱沛公)的漢軍。
• 他們曾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攻入秦朝首都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誰就可以在那裡稱王。
• 結果,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還派兵守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來。項羽當時擁有四十萬大軍,而劉邦只有十萬,實力懸殊。項羽得知後大怒,準備第二天就攻打劉邦。鴻門會,就是劉邦為了化解這場危機而設的「謝罪宴」。

重點回顧

《鴻門會》節選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生在秦末楚漢相爭的背景下,實力懸殊的劉邦搶先入關,激怒了項羽,於是劉邦親赴鴻門向項羽謝罪。


二、 篇章結構與段落大意

這場飯局可謂一波三折,我們把它分成五個「場景」來看,就像看電影一樣!

第一幕:宴會前夕的對話 (沛公謝罪)

劇情: 劉邦帶著一百多名隨從,親自來到項羽的軍營。他一見到項羽,就立刻放低姿態,說:「我和將軍您合力攻秦,您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沒想到我能先入關。今天有小人說了我的壞話,才讓將軍和我有誤會。」
分析: 劉邦這番話非常高明!
1. 放低身段:「臣」對「將軍」,姿態極低。
2. 強調合作:「與將軍力攻秦」,拉近關係。
3. 解釋誤會:「不自意能先入關」,表示是僥倖。
4. 轉移矛盾:「有小人言」,把責任推給一個虛構的「小人」。
結果: 項羽為人坦率,聽完後直接說:「這是你的手下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生氣呢?」他輕易地就相信了劉邦,還請他留下來吃飯。危機暫時解除。

第二幕:宴會中的殺機 (項莊舞劍)

坐位玄機: 古代宴會的坐位非常講究,可以看出地位尊卑。項王、項伯東向坐 (最尊貴的位置),亞父 (范增) 南向坐 (次尊),沛公北向坐 (再次),張良西向侍 (侍從的位置)。這顯示了項羽陣營的絕對主導地位。
范增的暗示: 范增在席間多次向項羽使眼色,並三次舉起他佩戴的玉玦(「玦」與「決」諧音),暗示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但項羽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范增見項羽不為所動,便叫來項羽的堂弟項莊,讓他藉著舞劍助興的機會,刺殺劉邦。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
項伯的保護: 項伯因為和張良有私交,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得手。場上劍光閃閃,殺機四伏,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第三幕:樊噲闖帳 (扭轉局勢)

張良求救: 張良見情況危急,出去找劉邦的猛將樊噲
樊噲闖帳: 樊噲聽聞後,二話不說,帶著劍和盾牌直接闖進軍帳。他撞開守衛,怒目瞪著項羽,頭髮都豎起來了(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義正辭嚴的斥責: 項羽被他的氣勢所鎮住,問他是誰。樊噲不僅自報家門,還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說,斥責項羽要殺害有功之人(劉邦),是「亡秦之續」,會失盡天下人心。
項羽的反應: 項羽不但不生氣,反而被樊噲的勇氣和豪情所打動,稱讚他為「壯士」,還賜他酒和生豬腿肉。樊噲大口吃肉喝酒,盡顯英雄本色。

第四幕:沛公巧計脫身

藉故離席: 樊噲闖帳後,氣氛稍為緩和。劉邦趁機說要去上廁所(藉詞如廁),帶著樊噲一起離開了宴會廳。
爭分奪秒的逃亡: 到了外面,劉邦認為不應該回去告辭了,因為情況依然危險。他把自己的車馬和隨從留下,只帶了樊噲等四人,從小路快馬加鞭逃回自己的軍營。
張良善後: 劉邦派張良回去向項羽辭行,並獻上準備好的禮物:一對白璧獻給項羽,一對玉斗獻給范增。

第五幕:宴會結束與後果

范增的絕望: 張良獻上禮物後,項羽收下了白璧。范增卻氣得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劍把它擊碎,然後嘆道:「唉!這小子(指項羽)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這就是著名的「豎子不足與謀」。
劉邦的果斷: 劉邦一回到自己的軍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殺曹無傷」,立刻殺掉了那個向項羽告密的內奸。

重點回顧

整個鴻門會的過程是:謝罪 → 陰謀 → 闖帳 → 脫身 → 結局。情節環環相扣,從暗藏殺機到公開對抗,再到巧妙脫險,最後以范增的預言和劉邦的果斷行動收尾,戲劇性十足。


三、 人物性格分析

《鴻門會》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人物刻劃。司馬遷用寥寥數筆,就讓每個人的性格活現於紙上。這是 DSE 的必考重點!

項羽

性格特點: 驕傲自大、坦率、重英雄義氣、政治上幼稚(或稱「婦人之仁」)
行為證據:
• 輕易相信劉邦的解釋,還洩露了告密者(曹無傷)的名字,顯示他坦率政治幼稚
• 對范增的多次暗示視而不見,不忍心下手,可見他猶豫不決,有「婦人之仁」。
• 欣賞樊噲的勇武,稱之為「壯士」,並賜酒肉,顯示他重英雄義氣,卻分不清敵我。

劉邦

性格特點: 能屈能伸、善於用人、冷靜機智、行事果斷
行為證據:
• 明知有危險,仍親赴鴻門謝罪,是為「能屈」。
• 一番謝罪辭說得滴水不漏,化解了項羽的怒氣,顯示其機智
• 宴會上處變不驚,並抓住機會藉故逃走,是為「冷靜」。
• 一回軍營立刻殺掉內奸曹無傷,杜絕後患,顯示其果斷

范增

性格特點: 老謀深算、深具遠見、性格急躁
行為證據:
• 一早就看出劉邦是心腹大患,力主殺之,顯示其深具遠見
• 席間「三舉玉玦」,策劃項莊舞劍,顯示其老謀深算
• 最後見計謀失敗,怒擲玉斗,大罵「豎子不足與謀」,顯示其性格急躁,也為項羽的未來感到絕望。

張良

性格特點: 足智多謀、處事謹慎、忠心護主
行為證據:
• 在宴會前為劉邦出謀劃策。
• 在宴會中洞察危機,及時找來樊噲救駕,顯示其機警
• 劉邦走後,他獨自留下應對,獻禮周旋,顯示其沉著冷靜、有勇有謀

樊噲

性格特點: 勇猛無畏、粗中有細、忠肝義膽
行為證據:
• 帶劍擁盾闖入軍帳,氣勢逼人,是為「」。
• 一番話義正辭嚴,從道義上壓倒項羽,而不是只會動武,是為「粗中有細」。
• 為了保護主公,奮不顧身,是為「」。

快速回顧:人物對比

DSE 常考項羽和劉邦的對比。你可以這樣記:
項羽: 像個「超級英雄」,武力值滿點,但政治天真,是個人英雄主義
劉邦: 像個「公司CEO」,懂得示弱,善於團結和利用手下的人才,是團隊領袖


四、 寫作手法與藝術特色

司馬遷是怎樣把這個故事寫得這麼精彩的呢?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刻劃人物

• 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符合他的性格。
例子: 劉邦的語言是委婉、恭敬的道歉(「臣之不敢倍德也」);樊噲的語言是理直氣壯的斥責(「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沛公勞苦功高如此…」);范增的語言是充滿怨氣和絕望的感嘆(「豎子不足與謀!」)。

通過行動和神態描寫展現內心

• 作者善於捕捉人物細微的動作和神情,揭示他們的心理活動。
例子: 范增「三舉玉玦」,項羽卻「默然不應」,一個焦急,一個猶豫,畫面感十足。樊噲「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活脫脫一個怒髮衝冠的猛將形象。

場面描寫緊張,營造戲劇性衝突

• 「項莊舞劍」是全文的高潮,作者通過一連串的行動描寫,將緊張氣氛推向頂峰。
衝突層層升級: 范增的眼神暗示(暗)→ 項莊舞劍(半公開)→ 項伯護駕(公開對抗)→ 樊噲闖帳(衝突白熱化)。整個過程扣人心弦,充滿張力。

語言精煉,生動傳神

• 文中許多詞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或名句。
例子: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自己處在任人宰割的危險境地。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另有所圖,別有用心。
「豎子不足與謀」:罵人話,指那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大事。

重點回顧

《鴻門會》的藝術成就體現在:成功的角色塑造(通過言行神態)、緊張的氣氛營造、以及精煉傳神的語言


五、 主旨思想

揭示性格決定命運: 文章通過鴻門會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項羽和劉邦截然不同的性格。項羽的優柔寡斷和政治幼稚,使他錯失了消滅對手的最佳時機;而劉邦的隱忍、機智和果斷,則幫助他從絕境中逃生。這也預示了兩人最終的成敗結局。
反映歷史的複雜性: 鴻門會並非簡單的成王敗寇的故事,它展現了歷史關頭中,個人性格、集團內部關係、偶然因素等如何共同影響歷史的走向。


六、 總結與備試技巧

《鴻門會》不僅是一篇精彩的歷史故事,更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它集敘事、寫人、場面描寫於一體,藝術成就極高。

DSE 考試小貼士

1. 人物分析是絕對重點! 溫習時,一定要為每個主要人物(項羽、劉邦、范增、張良、樊噲)準備好至少2-3個性格特點,並必須能引用原文作為證據來支持你的分析。
2. 牢記人物對比! 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對比、領導才能對比是熱門考題。嘗試自己列表格比較他們的優缺點。
3. 掌握寫作手法! 記住幾個關鍵的藝術手法,例如「通過言行刻劃人物」、「營造緊張氣氛」、「對比烘托」等,並能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說明。
4. 理解名句! 務必理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關鍵句子的意思,以及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 串連情節! 能夠清晰地複述鴻門會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理解各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鴻門會》。多讀幾遍原文,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你會發現古文學習也可以很有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