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一同走進辛棄疾的英雄世界: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同學你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首非常「有型」的詞——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什麼說它有型呢?因為這不只是一首普通的懷古詩,它更像是一篇充滿力量的「時事評論」,作者巧妙地「借古諷今」,用古代英雄的故事,來表達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和自己想收復失地的熱血情懷!

學完這首詞,你會明白:

  • 古代詩人如何用「歷史故事」來發表意見 (這叫「用典」)。

  • 辛棄疾這位「文武雙全」的詞人,內心有多麼愛國和悲憤。

  • 如何分析詩詞中的深層含義,看懂作者藏在文字背後的「潛台詞」。

這首詞是 DSE 的重點篇章,但別擔心,我們會一步步拆解,讓你輕鬆掌握!


第一站:認識作者與背景——誰是辛棄疾?他為何寫這首詞?

關於作者:辛棄疾(1140-1207)

辛棄疾可不是一個普通「文人」,他是一位真正的戰士!

  • 文武雙全的「猛人」:他年輕時,家鄉被金人佔領。他竟然組織了二千人的起義軍反抗,還曾帶領五十人,闖入五萬人的敵營,活捉了叛徒!簡直是電影主角級別的經歷。

  • 回歸南宋,卻懷才不遇:他一心想幫助南宋收復失地,但南宋朝廷的官員卻害怕打仗,不重用他。他多次提出北伐的建議,卻總是被投閒置散。

  • 詞風——豪放派代表:因為他有這樣的經歷和抱負,他的詞充滿了英雄氣概、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我們稱這種風格為「豪放派」

💡你知道嗎?

辛棄疾的詞作中,經常出現「劍」、「馬」、「沙場」等意象,這都和他真實的軍旅生涯有關。他不是在想像戰爭,而是在回憶和渴望戰爭。

寫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辛棄疾在京口(現在的江蘇鎮江)任職時。京口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長江邊上,地勢險要。更重要的是,這裡是三國時期英雄孫權建立吳國基業的地方。

辛棄疾登上京口的北固樓,望著眼前的壯麗江山,想到北方仍在金人手中,再聯想到古代英雄孫權曾在此地建功立業,而如今南宋朝廷卻軟弱無能。百感交集之下,他寫下了這首詞。

⭐ 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作者: 辛棄疾,一位想打仗卻沒機會的「愛國戰士詞人」。
風格: 豪放派,充滿英雄氣概和悲憤。
背景: 在軍事重鎮京口,懷念古代英雄,感嘆時局。


第二站:全詞解析——文字背後的秘密

詞作原文及語譯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白話語譯:在哪裡可以望見我日夜思念的故國神州?放眼望去,北固樓周圍的風光盡收眼底。從古至今,朝代興亡的大事有多少?都已消逝在悠悠的歲月中。只有那無窮無盡的長江水,依然滾滾東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白話語譯:想當年,孫權多麼年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方,與敵人戰鬥不休。天下英雄,誰是他的對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曹操都忍不住讚嘆:)生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那樣啊!)

逐句精講(上片:寫景抒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 開頭一問:這不是真的在問路,而是一句發自內心的吶喊,充滿了對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神州」指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區。

  • 眼前之景,心中之情:他看到的景色越是壯麗,內心的失落感就越強。(好比你考試考砸了,窗外陽光越是燦爛,你心情可能越難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 歷史的感慨:站在歷史的舞台(京口)上,作者不禁思考:千百年來,多少王朝興起又滅亡?「悠悠」二字,寫出了時間的久遠和作者的茫然、無奈。

  • 永恆的長江 vs 短暫的人生:長江永遠在流動,而英雄和王朝都會過去。這是一種「以景襯情」的手法,用永恆不變的自然景物(長江),來反襯人類歷史的變幻無常,抒發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逐句精講(下片:懷古諷今)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 主角登場:這裡描寫的英雄是孫權(字仲謀)。「兜鍪(dōu móu)」是頭盔,這裡指代軍隊。「萬兜鍪」就是千軍萬馬。

  • 英雄形象:這兩句勾畫出一個年少有為、英明神武、積極抵抗外敵的領袖形象。他年輕,卻能穩固地統治江東(「坐斷東南」),並且戰鬥不息(「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設問自答:作者自問自答,點出孫權的對手是誰?是曹操劉備這兩位三國時期的頂級英雄!這大大抬高了孫權的地位。

  • 最關鍵的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其實是孫權的敵人曹操說的。連最強的對手都這樣稱讚他,可見孫權有多厲害!這叫「借敵人之口稱讚」,是最高級的讚美。

⚠️ 小心!這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辛棄疾花了整整半首詞來讚美孫權,真的是在「追星」嗎?當然不是!
他是在進行「借古諷今」

  • 讚美孫權的「年少有為」
    ➡️ 暗中批評南宋的皇帝和官員們「老邁無能」

  • 讚美孫權的「戰未休」
    ➡️ 暗中批評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政策。

  • 讚美孫權得到對手尊重
    ➡️ 暗中批評南宋朝廷被敵人看不起的「軟弱外交」

這就像你對著一個不溫習的同學說:「你看隔壁班的小明,天天都在努力讀書,真厲害!」你的目的不是真的只想讚美小明,而是想藉此點醒你身邊的同學。

⭐ 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上片:望神州,嘆興亡。用永恆的長江,抒發對歷史和故國的深沉感慨。
下片:讚英雄,諷當朝。用孫權的英勇事跡,含蓄地批評南宋統治者的軟弱無能。


第三站:藝術手法大解構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感情真摯,還因為用了很高明的寫作技巧。考試時分析這些手法,就能拿到高分!

1. 借古諷今

這是本詞最核心的藝術手法。作者不是直接站出來罵朝廷,而是通過讚美古代英雄(孫權),來含蓄地表達對當下統治者的不滿和批評。這種手法既能有力地表達觀點,又顯得委婉有文采。

2. 用典

「典故」就像是寫作中的「超連結」,用一兩個詞就能連結到一個豐富的歷史故事,讓詞的內涵更深厚。

  • 典故1:孫權的典故。 下片整個都在講孫權的故事,塑造了一個理想君主的形象。

  • 典故2:「生子當如孫仲謀」。 直接引用曹操的話,這個典故極具說服力,大大增強了讚美的效果。

3. 對比

對比能讓事物的特點更突出,情感表達更強烈。

  • 古今對比:古代英雄孫權的英勇善戰 vs 當今南宋君主的懦弱求和。

  • 景物與人事的對比:長江的永恆不變 vs 人類歷史的興亡更替。

4. 提問

詞中多次使用提問,能引發讀者思考,增強詞的氣勢和感染力。

  • 「何處望神州?」—— 抒發思鄉的愁緒。

  • 「千古興亡多少事?」—— 帶出對歷史的浩嘆。

  • 「天下英雄誰敵手?」—— 引出對孫權的高度評價,層層遞進。

⭐ 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

核心手法:借古諷今。
具體操作:用典(孫權的故事)、對比(古今、景與人)、提問(增強氣勢)。


總結:一篇熱血的「時事評論」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表面上是作者登上北固樓,懷念古代英雄,但實際上,每一個字都充滿了作者對現實的憂慮和對國家的熱愛。

我們可以將這首詞的主旨歸納為:

  1. 抒發對故土的思念和對國家衰亡的感嘆。(「望神州」、「千古興亡」)

  2. 藉著歌頌古代英雄孫權的豐功偉績,諷刺南宋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和苟且偷安。(下片全部內容)

  3. 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一樣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這是隱藏在讚美英雄背後的情感)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辛棄疾的內心世界。記住,讀古詩詞就像解謎,弄清楚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和寫作手法,你就能找到解開詩意的鑰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