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 你的 DSE 溫習神隊友!
你好!歡迎來到《前赤壁賦》的學習筆記。覺得文言文又長又悶?蘇軾好像離我們很遠?別擔心!這份筆記會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帶你跟著蘇軾大神來一趟心靈之旅。
在這篇文章中,你會學到:
- 蘇軾怎樣從「人生好苦悶」的低谷,走向「看開點就沒事」的豁達心境。
- 一篇好的文章如何將寫景、抒情和說理完美結合。
- DSE 常考的寫作手法,例如「情景交融」、「主客問答」是怎麼一回事。
這不只是一篇課文,更是一堂寶貴的人生哲學課。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去赤壁!
第一站:背景解鎖 (打好基礎最重要!)
關於作者:蘇軾 (Su Shi)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時期的一位「超級斜槓青年」。他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書法家、畫家,甚至還是個美食家(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
不過,他的仕途卻非常不順利。因為捲入了一場名為「烏臺詩案」的政治風波,他被誣告寫詩諷刺朝廷,結果被貶到一個叫黃州的偏僻地方。
可以這樣理解:想像一位超級巨星,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些有爭議的內容,結果被「雪藏」,送到一個小城市去反省。蘇軾當時的心情,就是這麼鬱悶和徬徨。
《前赤壁賦》就是他在黃州這個人生低谷時期寫下的作品。了解這個寫作背景,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文章一開始會那麼感傷了。
關於文體:「賦」(Fu)
「賦」是一種介乎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它有散文的自由,也有詩歌的音律美和華麗詞藻。
《前赤壁賦》屬於「文賦」,特色是:
- 形式比較自由,句子長短不一,更像散文 (散體化)。
- 內容側重於寫景、抒情和說理 (抒情化、說理化)。
簡單記:「賦」就是一篇加了 BGM (背景音樂) 和特效的華麗散文。
你知道嗎?(Did you know?)
蘇軾遊覽的赤壁,其實叫「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古戰場「赤壁」。但蘇軾故意「借題發揮」,用古代英雄的故事來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慨,這是一種高超的寫作技巧!
第二站:文章深度遊 (分段拆解,逐點擊破!)
整篇文章的感情線索非常清晰,就像坐過山車一樣:開心 (樂) → 傷心 (悲) → 想通了,又開心了 (轉悲為喜)。我們跟著這個節奏來走。
第一段:快樂的開端 (樂)
劇情簡介: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蘇軾和朋友們坐著小船在長江上遊玩。清風、明月、美酒,氣氛十分愜意快活。
必背金句:
- 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描寫環境的寧靜優美。 - 寫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形容心情極度舒暢,好像要變成神仙飛走一樣,這是極樂的表現。
手法分析:這裡運用了「情景交融」。優美的景色 (景) 和作者快樂的心情 (情) 互相映襯。
sección takeaway
本段小結:文章開頭營造了一個完美、快樂的氣氛,為後文的情感轉折做鋪墊。
第二段:風雲突變 (由樂轉悲的導火線)
劇情簡介:大家正開心時,一位客人吹起了簫。簫聲非常悲涼,讓快樂的氣氛瞬間消失。
簫聲描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這裡用了比喻 (明喻) 和排比,生動地寫出了簫聲的悲傷,好像在抱怨、在思念、在哭泣、在傾訴。
手法分析:作者沒有直接說「簫聲很慘」,而是描寫了聽者的反應:「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水底的蛟龍都為之起舞,船上的寡婦都為之哭泣)。這是一種側面描寫和誇張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悲傷的氣氛。
蘇軾問客人:「為什麼吹這麼悲傷的曲子呢?」這個問題,引出了下文的哲學大辯論。
sección takeaway
本段小結:悲傷的簫聲打破了歡樂的氣氛,引出了全文的核心矛盾——人為什麼會感到悲傷?
第三段:客人的悲觀論 (悲)
劇情簡介:客人解釋了他悲傷的原因。他想起了赤壁之戰的英雄曹操,雖然曾經威風八面,但如今安在?對比之下,覺得自己和普通人的人生實在太渺小、太短暫了。
核心論點:
- 人生短暫:「寄蜉蝣於天地」—— 我們就像短命的蜉蝣一樣,生命轉瞬即逝。
- 個體渺小:「渺滄海之一粟」—— 我們就像大海裡的一粒小米,微不足道。
對比手法:客人將永恆的自然 (長江、明月) 與短暫的人生進行對比,突顯出生命的無奈和悲哀。
sección takeaway
本段小結:客人代表了一種普遍的悲觀人生觀:面對宇宙的永恆,個體生命短暫又渺小,因此感到悲傷無奈。
第四段:蘇軾的樂觀論 (轉悲為喜的關鍵)
劇情簡介:面對客人的悲觀,蘇軾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別怕,這裡的道理不難懂!
蘇軾的核心思想:「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 從「變」的角度看 (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萬物,沒有一刻不在變化。河水一直在流走,月亮有圓有缺。「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從「不變」的角度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雖然形態在變,但本體是永恆的。水流走了,但長江還在;月亮缺了,但它並未消失。「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生活化比喻:你手上的手機,明年可能就換新款了(這是「變」)。但「手機」這個概念,以及你和世界的聯繫,是不會輕易消失的(這是「不變」)。蘇軾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只盯著那些會消失的東西,要看到我們與整個宇宙永恆的聯繫。
如何獲得快樂?
蘇軾認為,我們無法擁有(佔有)清風明月,但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可以隨時享受它們。這些大自然的美景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造物主無窮無盡的寶藏),是人人都可以公平享用的。
這種不追求物質佔有,而追求精神享受的態度,體現了蘇軾豁達、曠逸的人生觀,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sección takeaway
本段小結:蘇軾通過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認為人可以超越生命的短暫,與自然萬物一樣達到永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勝利。
第五段:圓滿的結局 (喜)
劇情簡介:客人聽了蘇軾的一番話後,茅塞頓開,轉悲為喜。「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大家又開心地繼續喝酒,直到天亮。
結構作用:這個結尾呼應了開頭的「樂」,使文章的感情線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樂 → 悲 → 樂),結構非常完整。
sección takeaway
本段小結:哲學問題得到解決,文章在歡樂和解脫的氣氛中結束。
第三站:藝術手法大盤點 (DSE 考高分秘笈)
1. 主客問答,層層遞進
文章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客人提出人生的困惑 (悲),蘇軾 (主) 負責解答,提出超脫的哲理 (樂)。這種結構讓抽象的道理變得清晰、生動,引人入勝。
2. 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 情: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樂 → 悲 → 喜) 是文章的主線。
- 景:赤壁的夜景 (月、風、水) 為情感變化提供了絕佳的背景和氛圍。
- 理:文章的核心是關於人生哲理的探討。
三者緊密結合,互為表裡,使文章意境深遠。
3. 善用對比,突出主題
- 古今對比:古代英雄 (曹操) 的偉業 vs. 當今自我 (作者) 的渺小。
- 人與自然對比:人生的短暫 vs. 自然 (江月) 的永恆。 - 主客觀點對比:客人的悲觀 vs. 蘇軾的曠達。
通過這些對比,文章的主題——如何超越人生困境——被深刻地揭示出來。
4. 語言特色:駢散結合,音韻優美
文章的語言既有像「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樣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的駢句,也有自由靈活的散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音樂美感。
總結:你的最終溫習清單
恭喜你完成了這次赤壁深度遊!現在,讓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最重要的知識點。
《前赤壁賦》核心回顧
作者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人生低谷中寫下此文。
感情主線:樂 → 悲 → 喜 的轉變過程。
核心哲理:通過「變與不變」的思考,從人生短暫渺小的悲哀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與自然的融合,體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關鍵手法:
- 主客問答:引出並解決哲學問題。
- 情景交融:景色與心境的互動。
- 善用對比:突出人生的矛盾與主題。
必背金句:
- 寫快樂: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寫悲哀: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寫哲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前赤壁賦》。記住,學習文言文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與千年前的智者對話。蘇軾面對逆境的豁達,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