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 DSE 指定篇章學習筆記:九章‧涉江 (楚辭)

👋 同學你好!一齊走進屈原的世界

歡迎來到《楚辭》的世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篇章是屈原的《九章‧涉江》。

別被「楚辭」這兩個字嚇到,覺得它一定很深奧。其實,這首詩就像是屈原的個人日記,記錄了他被流放時,渡過江水、一路南行時的所見所聞和內心感受。這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程,更是一趟心靈之旅

學完這課,你會明白:

  • 為什麼屈原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 古人如何用「靚衫」和「香草」來表達自己的品格。
  • 《楚辭》這種文體有什麼獨特魅力。

讓我們一起,跟隨屈原的腳步,感受他的忠誠、掙扎與堅持吧!


第一站:出發前必讀!背景知識 Checkpoint

👨‍🏫 關於作者:屈原

  • 誰是屈原? 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貴族和大臣,非常有才華和政治抱負,希望能輔助君主,令國家富強。
  • 他的遭遇? 可惜,他遭到其他奸臣的妒忌和排擠,多次向楚懷王和頃襄王進諫都沒被採納,最後更被流放到南方(當時被視為蠻荒之地)。
  • 為什麼這很重要? 《涉江》這首詩,就是他在流放途中寫下的!所以,詩中充滿了被冤枉的悲憤、對國家的憂慮和對理想的堅持。不了解他的生平,就很難讀懂他的詩。

📜 關於文體:《楚辭》

《楚辭》是源於中國南方楚國的一種新詩體,也叫「騷體」。它和我們之前可能學過的《詩經》有很大分別。

《詩經》 vs 《楚辭》快速比較:

  • 句式:《詩經》多是四字一句,短小整齊,像唱歌謠;《楚辭》的句子長短不一,比較自由,像在朗誦。
  • 感情:《詩經》的感情比較含蓄、克制;《楚辭》的感情奔放、濃烈,直接抒發個人情感。
  • 風格:《詩經》風格樸實;《楚辭》充滿了奇特的想像和華麗的詞藻
  • 標誌性字眼:《楚辭》經常使用一個特別的語氣助詞 — 「兮」。它沒有實際意思,但能拖長音節,增加詩歌的節奏感和抒情色彩,就像音樂中的一個長長的嘆息。
⭐ 快速回顧 (Quick Review)

作者:屈原,一位被流放的愛國大臣。
背景:寫於流放途中,心情是悲憤交加。
文體:《楚辭》,句子長、感情強烈、愛用「兮」。


第二站:詩篇深度遊!《涉江》內容剖析

《涉江》記錄了屈原從楚國國都(郢都)出發,渡過長江,一路向南的過程。我們把它分成幾個部分來看。

第一部分:出發時的形象與心志 (開首)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屈原一開始就描述自己獨特的衣著打扮:穿著奇特的服裝、佩戴長長的寶劍、頭戴高高的帽子。

  • 🤔 他在「曬命」嗎? 當然不是!在古代,服飾是身份和品格的象徵
  • 高冠、長劍、美玉:這些華美的飾物,象徵著他高尚的人格、不凡的才華和堅守的節操
  • 「年既老而不衰」:他強調自己從年輕到年老,對這種「奇服」的喜愛從未改變。這其實是在說,他堅持理想、潔身自好的決心從未動搖

生活小比喻:這就像一個超級英雄,即使全世界都不理解他,他依然堅持穿上他的戰衣。那套戰衣,就是他的信念和身份的象徵。

第二部分:流放途中的見聞與感受 (南行)

詩中提到他經過鄂、陼、辰陽、溆浦等地,一步步遠離國都,走向偏遠的南方。這段旅程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境的轉變:

  • 空間距離:離國都越遠
  • 心理感受:內心越徬徨、越痛苦
  • 前路茫茫:「路幽昧以險隘兮,蹇淹留而躊躇。」 意思是前路昏暗險窄,令他停滯不前,內心猶豫。這既是寫實景,也是寫他對國家和個人前途的迷惘

第三部分:內心的掙扎與抉擇 (核心)

這是全詩最核心的部分!屈原道出了他內心的巨大矛盾: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 內心OS大作戰:屈原看到世道混濁、是非不分、賢能被嫉妒,他問自己:我應該同流合污,還是堅守原則
  • 他的答案:他選擇了後者!他寧願追隨古代的賢臣彭咸(傳說中投水而死的忠臣),也絕不與小人為伍。這句話,鏗鏘有力地表達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

Don't worry if this seems tricky at first...
你可以這樣想:假如一個班級裏,所有人都抄功課,只有你堅持自己做。你會不會感到很孤單,甚至懷疑自己?屈原面對的,就是這種放大了一萬倍的孤獨和壓力,但他最終選擇了做「對」的事。

第四部分:堅定不移的結局 (結尾)

詩的結尾,屈原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有志難伸,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重申自己「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 只要我內心是正直的,就算被流放到再偏遠的地方,又有什麼所謂呢?

這充分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操和堅定不移的政治理想

⭐ 本站小結 (Key Takeaway)

《涉江》的結構,是跟隨詩人從北到南的足跡,同時層層遞進地揭示他從迷惘到堅定的內心世界。「路程」和「心程」是同步的


第三站:DSE 拆解!藝術手法與主題思想

考試時,我們不只需要明白詩的內容,更要懂得分析它的「高明之處」。

💡 主題思想 (Main Themes)

  1. 深厚的愛國情懷:時刻心繫國家,即使被流放,依然為國家的前途擔憂。
  2. 堅持理想、潔身自好:在混濁的世道中,絕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堅守自己高尚的品格。
  3. 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面對奸臣當道、政治黑暗,他沒有屈服,而是以詩歌作為武器進行抗爭。
  4. 抒發被流放的悲憤:直接表達了有志難伸、報國無門的痛苦與悲哀。

🎨 藝術手法 (Artistic Techniques)

1. 象徵手法 (Symbolism) - 這是最重要的!

屈原超喜歡用具體的事物來代表抽象的品格,這叫「香草美人」的傳統。

  • 奇服、高冠、長劍 (高尚的服飾): 象徵 詩人高潔的品格和才華
  • 芳草、蘭芷 (香草): 象徵 賢臣、君子 (例如他自己)
  • 蕭、艾 (惡草): 象徵 奸臣、小人
  • 從北到南的旅程: 象徵 從政治中心被排擠到邊緣,從光明走向黑暗的過程

記憶小貼士:記住「好嘢象徵好人,衰嘢象徵衰人」。香的就是好的,臭的就是壞的。華麗的衣飾代表美好的品格。這樣就不會搞混了!

2. 對比手法 (Contrast)

詩中充滿了強烈的對比,令主題更突出。

  • 自身高潔 vs. 世代混濁:用自己的「奇服」、「端直」,對比小人的「蔽美」、「嫉妒」。
  • 香草 vs. 惡草:用蘭芷的芬芳,對比蕭艾的惡臭。
  • 今非昔比:感嘆昔日楚國的強盛與今日的衰敗。
3. 直抒胸臆 (Direct Expression of Emotion)

屈原從不掩飾他的情感!他會直接大喊:「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我的人生真沒樂趣啊,只能獨自困在山中!)這種直接而強烈的抒情方式,極具感染力。

4. 騷體句式

大量使用長句和「兮」字,令詩歌讀起來感情充沛,節奏感強,有一種迴旋跌宕、一唱三嘆的感覺。

⭐ DSE 必備工具箱 (DSE Toolbox)

分析《涉江》時,請務必記住這四個關鍵詞:象徵、對比、直抒胸臆、愛國。無論題目怎麼問,幾乎都離不開這幾個核心概念。


第四站:衝刺準備!常見問題與應試技巧

常見失分位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 只講字面意思:只解釋屈原穿了什麼衣服、去了什麼地方,而沒有分析這些事物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是最大的失分點!
  • 混淆作者與作品:將屈原所有作品的內容混為一談。要緊扣《涉江》這篇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 忽略「兮」字作用:如果問及語言特色,別忘了提「兮」字在營造節奏和抒情上的作用。

🧠 溫故知新:終極懶人包

人物:屈原,愛國但被炒的 CEO。
事件:被迫「行長途 Furlough」,沿途寫下心情日記《涉江》。
心情:好嬲、好傷心,但絕不認輸。
核心思想:世界很污濁,但我偏要保持乾淨!
寫作技巧:

  • 用靚衫(奇服)代表自己品格高尚。
  • 香草比喻自己和好人。
  • 對比突出自己與奸臣的分別。
  • 情感表達 super 直接

Did you know?
我們端午節扒龍舟、食粽子,相傳就是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可見他「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對後世影響有多深遠!

學習《涉江》,我們不僅是讀一首古詩,更是在和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希望這份筆記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屈原的內心世界。加油,你一定可以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