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用科學家嘅思維去思考未?一齊嚟啦!
各位未來嘅科學家,你好呀!你有冇諗過,點解我哋知道地球係圓㗎?又或者,點解你嘅雪糕喺熱辣辣嘅日子會溶晒呢?呢啲都唔係魔法嚟㗎,佢哋都係科學!
喺呢個章節,我哋唔單止會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嘅係,我哋會學習點樣進行科學探究。我哋會揭示科學家探索世界、作出驚人發現同解決問題嘅「秘密食譜」,亦即係佢哋嘅「方法」。呢個超重要㗎,因為佢會教你點樣批判性思考、提出好問題,以及明白你身邊嘅世界!
科學背後有乜大道理?
科學唔係一本淨係要死記硬背嘅厚厚書本。佢係一個主動而刺激嘅探索旅程!科學知識嘅核心,就係源自三項主要活動。
科學探索三部曲:
- 系統觀察: 呢個聽落好似好複雜,其實就係指「有計劃地、仔細地觀察世界」。科學家會運用佢哋嘅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同埋特別工具(例如顯微鏡或者望遠鏡)嚟收集事物運作方式嘅線索。想像一下,一個偵探仔細咁喺房間度搜尋指紋——呢個就係觀察!
- 實驗: 呢個就係「試吓,睇吓會點」嘅環節。科學家唔會只係隨便估吓;佢哋會設計測試嚟驗證佢哋嘅想法。就好似你嘗試唔同嘅材料,去焗製出最完美嘅曲奇餅咁。你會測試你嘅想法,睇吓邊種方法有效!
- 分析: 喺觀察同實驗之後,科學家需要整理佢哋收集到嘅所有資訊。意思係要尋找規律,同埋搞清楚結果代表啲乜嘢。就好似將拼圖嘅所有碎片拼埋一齊,去睇到完整嘅圖畫咁。
你估吓,仲有啲乜呢?科學都需要想像力同埋創意㗎!諗一個新問題去問,或者諗一個新方法去測試一個想法,都係一個超級有創意嘅過程。
重點提示
科學係一個主動嘅過程,透過仔細嘅觀察、測試(實驗)同埋思考(分析)嚟提出問題同尋找答案。
科學探究:逐步指南
咁科學家到底點樣做到以上種種呢?佢哋通常會跟隨一套靈活嘅步驟,呢套步驟叫做科學探究或者科學方法。你可以將佢想像成一張解決謎團嘅路線圖。你可以用呢啲步驟嚟做學校專題研習,又或者喺日常生活入面解決問題!
步驟一:提出問題
一切都由好奇心開始!你觀察到一啲有趣或者令人困惑嘅事物,然後就對佢提出一個問題。
例子:「我留意到我屋企外面嘅水氹,喺天晴嘅日子會消失。啲水去咗邊呢?」
步驟二:建立假設
假設係你為咗回答問題而作出嘅最佳合理推測。佢唔係隨便亂估,而係基於你已知嘅知識。一個好嘅假設係可以被測試嘅。一個好嘅方法就係使用「如果…,那麼…」嘅格式嚟寫。
例子:「如果太陽照射到水氹,那麼水就會變成睇唔見嘅氣體,然後進入空氣中。」
一開始覺得難都唔使擔心㗎!最棒嘅係,就算你嘅假設係錯嘅都冇問題。發現自己錯咗,其實都係學到新嘢!
步驟三:設計實驗(公平測試)
喺呢個步驟,你會設計一個測試嚟睇吓你嘅假設啱唔啱。為咗確保佢係一個公平測試,你需要明白變因。呢個超重要㗎!
快速重溫:三種變因
1. 獨立變因: 喺你嘅實驗中,你刻意改變嘅一樣嘢,目的係想睇吓佢有咩影響。
記憶小貼士:「我」(I) 改變「I」ndependent variable(獨立變因)。
例子:為咗測試水氹嘅假設,我哋可以改變溫度(一碟水放喺太陽底下,另一碟放喺陰涼處)。
2. 應變變因: 呢個係你為咗睇到結果而測量或觀察嘅事物。佢嘅數值會『應』你所作嘅改變而定。
記憶小貼士:「D」ependent variable(應變變因)就係你收集嘅「D」ata(數據)。
例子:我哋會測量幾個鐘頭後,每碟水剩下嘅水量。
3. 控制變因: 呢啲係所有你必須保持不變嘅嘢,確保你嘅測試對所有組別都係公平嘅。佢哋亦都叫做「常數」。
例子:我哋必須使用相同嘅水量、相同嘅碟子類型,同埋喺相同嘅時間開始實驗。
常見錯誤,要避免:一次過改變太多嘢!如果你將一碟水放喺太陽底下,又同時喺佢上面加把風扇,你就會唔知道水係因為太陽定係風而消失。記住,只可以改變獨立變因!
步驟四: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
依家係時候做實驗啦!仔細跟隨你嘅計劃,記錄你嘅觀察結果同測量數據。將資料寫喺表格入面係一個保持整齊嘅好方法。
步驟五:分析數據
睇吓你收集到嘅資訊。佢哋話你知啲乜嘢呢?你喺唔同嘅測試組別之間有冇發現任何規律或者差異?你甚至可以製作圖表,幫助你更清楚咁睇到結果。
步驟六:得出結論
基於你嘅分析,你嘅原始問題嘅答案係乜嘢?結果有冇支持你嘅假設呢?
例子:「我嘅結果顯示,喺太陽底下嘅水消失咗,而喺陰涼處嘅水冇消失。呢個支持我嘅假設,即係太陽導致水進入空氣中。」
重點提示
科學探究係一個過程:問題 -> 假設 -> 計劃(變因!) -> 實驗 -> 分析 -> 結論。佢係一個尋找可靠答案嘅強大方法。
並非所有探究都相同!
雖然涉及變因嘅「公平測試」非常普遍,但科學家仲有其他方法去探索世界,尤其係當佢哋無法控制所有嘢嘅時候。
1. 公平測試
呢個就係我哋剛才講過嘅經典實驗。你改變一樣嘢(獨立變因),測量佢嘅影響(應變變因),然後保持其他所有嘢都唔變(控制變因)。
例子:測試邊個牌子嘅廚房紙吸水力最好。
2. 分類
呢個主要係根據事物嘅特徵嚟進行整理同分組。透過觀察佢哋嘅相似點同唔同之處,我哋可以組織知識,更好地理解事物。
例子:生物學家根據動物嘅特徵,例如有毛髮、羽毛或者鱗片,將動物分為哺乳類、鳥類同魚類。又或者你將手機入面嘅應用程式分類到唔同嘅資料夾,例如「遊戲」同「社交」。
3. 尋找規律
有時你冇辦法進行受控實驗。天文學家可以移動行星嚟睇吓會發生啲乜嘢嗎?唔得㗎!喺呢啲情況下,科學家會透過長時間嘅仔細觀察,嚟尋找事物之間嘅關聯或規律。
例子:研究一年中嘅時間同患流感人數之間嘅關係。你冇辦法控制季節,但你可以從數據中尋找規律!
你知唔知呀?
著名科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喺野外研究黑猩猩幾十年。佢冇辦法喺實驗室對佢哋進行「公平測試」。相反,佢運用咗觀察同尋找規律嘅方法,對黑猩猩嘅行為作出咗突破性嘅發現!
重點提示
科學家會運用唔同嘅方法進行探究:
- 當佢哋可以控制變因時,會使用公平測試。
- 為咗將事物分組整理,會使用分類。
- 當佢哋只能觀察並尋找關聯時,會使用尋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