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級 中國歷史: 外力衝擊與內憂
大家好!歡迎來到清朝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章節,我們會學習清朝在後期遇到的兩大難題:「外力衝擊」 (來自外國的挑戰) 和 「內憂」 (國家內部的問題)。
想像一下,你正在專心應付一場大型考試 (內憂),但同時窗外卻有人在大聲喧嘩,讓你無法集中精神 (外力衝擊)。清朝當時就面臨著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學習這段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是如何逐步邁向近代,以及香港的歷史是如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扣的。
第一部分:西力東漸與鴉片戰爭
為什麼西方國家要來中國?
在19世紀,英國等西方國家工業迅速發展,他們銳意與中國通商,銷售其工業製品,並購入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但當時清政府對外貿實施諸多限制,導致英國在貿易中大量白銀外流,卻收益甚微 (這叫貿易逆差)。
生活小比喻:這就像你去文具店買了很多昂貴的筆 (買茶葉),但店主卻不願意買你的筆記簿 (賣工業品)。結果,你的零用錢很快便花光了!
為了扭轉此局面,英國商人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這種毒品。鴉片令許多人染上毒癮,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也導致中國的白銀大量流失至英國。
兩次鴉片戰爭
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道光帝委派林則徐到廣州實行禁煙,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藉口,發動了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
- 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條不平等條約 — 《南京條約》。
- 《南京條約》的重點:
- 割讓香港島:將香港島永久割讓予英國。這是香港被英國管治的開始。
- 賠款:向英國支付巨額賠款。
- 開放通商口岸: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港口城市作為通商口岸。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 結果:中國再度戰敗,簽訂了更多不平等條約,例如《北京條約》。
- 影響:除了賠款及開放更多港口外,英國更割佔了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地區。
你知道嗎?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也開啟了中國百年的屈辱史。這段時期通常被視為「百年國恥」的開端。
重點回顧 (Quick Review)
鴉片戰爭的影響:
- 中國開始喪失主權及領土完整。
- 被迫對外開放,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 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先後被割讓予英國。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鴉片戰爭是清朝面對的首次巨大「外力衝擊」。它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失敗,更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及對外關係,並直接影響了香港的歷史發展。
第二部分:太平天國運動
什麼是「內憂」?
就在清政府忙於應付外患之際,國內亦爆發了嚴重的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場動亂就是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這是一場由人民發起,旨在反抗清朝統治的大規模起義。
生活小比喻:如果說鴉片戰爭是鄰居登門挑釁 (外患),那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家中發生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內憂),讓清政府腹背受敵。
為什麼會爆發太平天國運動?
- 吏治敗壞:清朝官員貪污腐敗問題嚴重。
- 社會不穩:鴉片戰爭後,社會經濟受到衝擊,導致大量民眾失業,生活困苦。
- 天災頻繁:自然災害頻發,令農民生活雪上加霜。
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這場運動持續逾十年,波及大半個中國,雖然最終被清政府鎮壓,但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
- 削弱清朝統治:戰爭耗盡了清政府的財力及軍力,使其元氣大傷。
- 地方勢力崛起:在鎮壓過程中,清政府不得不依賴地方漢族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所組織的軍隊。這使得地方勢力抬頭,中央權力相對削弱。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面對的最嚴峻「內憂」。它極大地消耗了國力,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使得本已受外力衝擊的清政府處境更為艱難。
第三部分:甲午戰爭與瓜分危機
新的對手:日本
在清朝忙於應付內憂外患時,鄰國日本正悄然變強。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學習西方,迅速實現現代化。相反,清朝的「洋務運動」改革卻不夠徹底。
甲午戰爭 (1894-1895)
- 背景:日本意欲擴張勢力,與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發生衝突。
- 結果:出人意表的是,曾被視為「學生」的日本竟擊敗了「老師」中國。清朝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 簽訂《馬關條約》:這是另一條極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
- 巨額賠款:賠款數額是《南京條約》的十多倍!
- 割讓領土: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予日本 (遼東半島後來在俄、德、法三國干預下由中國贖回)。
- 開放更多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馬關條約》的深遠影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甲午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清朝的虛弱。其他西方列強見此,便蜂擁而至,像瓜分蛋糕一樣在中國劃分各自的利益範圍,這就是「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 (Scramble for Concession)。
生活小比喻:想像一塊大蛋糕 (中國) 突然被發現無人有力氣保護它。於是,一群飢餓的人 (列強) 衝上前來,雖然沒有把整塊蛋糕拿走,但每個人都在上面插上自己的旗子,宣布「這塊區域的奶油歸我所有」、「那塊區域的水果歸我所有」。
在此背景下,英國為保障香港的安全,於1898年向清政府租借了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期為99年。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新界」。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一個轉捩點,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並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及外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打擊,亦直接導致了英國租借新界。
第四部分:八國聯軍侵華
背景:義和團運動
列強在中國的橫行霸道,激起了民間的強烈不滿。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他們仇視外國人及與外國相關的事物,例如攻擊教堂、殺害教士和教民。
八國聯軍侵華 (1900)
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個國家組成聯軍,以保護僑民及使館為藉口,入侵中國,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
簽訂《辛丑條約》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這是近代史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 天價賠款:賠款額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攤還,連本帶利共約9.8億兩,被稱為「庚子賠款」。這筆巨款掏空了清朝國庫。
- 允許外國駐軍::允許各國在北京至天津、山海關沿線的要地駐紮軍隊。這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防。
- 懲辦官員,禁止反帝::清政府須懲辦曾支持義和團的官員,並承諾鎮壓所有反抗外國勢力的活動。
你知道嗎?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是按照當時中國的人口計算的,意思是每個中國人都要為此付出一兩銀子,以此羞辱中國人。
本節小結 (Key Takeaway)
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控制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完全確立,國家主權喪失殆盡,清朝的統治亦走到了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