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合作與分裂 (1924-1937)
Co-operation and Separation between KMT and CPC
各位同學好!準備好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上其中一個最扣人心弦、最重要的故事了嗎?我們將會學習兩個主要政黨之間的關係:中國國民黨(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
大家可以把他們想像成兩股截然不同、勢力強大的對手。有時候,他們為了應付更大的問題而不得不聯手;但到了其他時候,他們卻是水火不容的死敵。他們之間分分合合的故事,塑造了今天中國的面貌。別擔心看起來很複雜,我們會一步步地為大家拆解!
Part 1: The First United Front - Teaming Up! (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1927)
他們為何突然成為朋友?
在1920年代初期,中國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國家四分五裂,每一塊都由一個勢力龐大的軍事領袖,也就是軍閥,所控制。中央政府的權力微乎其微。
打個比方:想像一下,你的學校操場被不同的惡霸團伙佔領了。每個團伙控制著不同的角落(滑梯、鞦韆等等),而且他們總是打來打去。這樣一來,誰也無法好好玩耍,學校也無法正常運作。軍閥們就像這些惡霸,把中國瓜分佔據。
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想解決這個問題,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但他們單憑一己之力,都無法做到。
- 由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有統一全國的宏大理想,但他們需要更多的力量和資源。
- 共產黨則是一個非常新、規模也很小的政黨。他們需要發展壯大,並傳播他們的思想。
計劃:「聯俄容共」
蘇聯(當時一個強大的共產主義國家)介入其中,充當了「媒人」的角色。他們提出了一個響亮的計劃,叫做「聯俄容共」。
這代表:
- 國民黨會與蘇聯結盟,以獲取金錢和建議。
- 國民黨會允許個別的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常見錯誤警示!
這不是合併!兩個政黨並沒有合二為一。那些加入了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私底下仍然是共產黨的一分子。這更像是一個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組成的臨時聯盟。
宏大目標:北伐
憑藉著新建立的合作關係,他們於1926年發動了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史稱北伐。目標很簡單:從他們在廣州的根據地向北進軍,逐一擊敗軍閥,並在一個政府之下統一中國。
這場北伐起初非常成功,全賴他們通力合作!
重點提示
國民黨和共產黨組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目標是打敗軍閥並統一中國。這種合作關係,史稱「聯俄容共」政策,促成了北伐的開展。
Part 2: The Split - From Friends to Enemies (國共分裂, 1927)
出了什麼問題?
可惜,這段「友誼」並沒有持續下去。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後,國民黨內一位新領袖——蔣介石,掌握了權力。蔣介石對共產黨變得非常猜疑。他擔心共產黨利用這個聯盟來壯大勢力,甚至可能試圖從內部掌控國民黨。
「清黨」
1927年4月,當北伐仍在進行時,蔣介石決定採取行動。他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突然對共產黨發動了猛烈鎮壓。數以千計的共產黨員、工會領袖和被懷疑的同情者遭到逮捕和處決。這次殘酷的事件,史稱「清黨」,或上海「四一二」政變。
這事件徹底摧毀了國共聯盟。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結束,國民黨和共產黨從此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他們為何分裂?(原因)
- 意識形態不同:他們對於如何統治中國,抱持著根本上的不同信念。
- 權力鬥爭:雙方都希望成為國家的最終掌權者。
- 蔣介石的恐懼:蔣介石懼怕共產黨日益壯大的影響力。
重點提示
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因懼怕共產黨勢力日益坐大,於1927年發動「清黨」行動,大批共產黨人遇害,第一次國共合作從此告終。這也開啟了漫長的內戰。
Part 3: Civil War - A Decade of Fighting (1927-1937)
國民黨的「圍剿」行動
分裂後,國民黨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消滅共產黨。他們發動了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史稱圍剿,旨在包圍並消滅共產黨的農村根據地。
共產黨的「長征」
到了1934年,共產黨幾乎要被擊敗了。為了生存,他們做出了一個孤注一擲的決定:放棄在江西的根據地,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性撤退。這段史詩般的旅程,後來被稱為長征。
逾一年間,共產黨軍隊在險峻的山區和河流中行進了數千公里,同時還不斷被國民黨軍隊追擊。條件極其惡劣,絕大多數士兵都在途中犧牲了。
你知道嗎?長征並非一條直線。這是一段蜿蜒曲折、迂迴漫長的旅程,走了大約9,000公里,只為擺脫敵人的追擊!正是在這段極度艱難的行軍過程中,毛澤東確立了他在共產黨中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
重點提示
國民黨試圖透過「圍剿」行動消滅共產黨。為了擺脫困境,共產黨展開了傳奇而殘酷的長征,這不僅挽救了黨的命運,也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Part 4: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 Teaming Up AGAIN! (西安事變, 1936)
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日本
當國民黨和共產黨忙於內鬥時,一個嶄新且更危險的威脅出現了:日本帝國。日本早於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而且正變得越來越具侵略性。
許多中國人,包括蔣介石手下的一些將領,都認為當整個國家受到外敵威脅時,繼續打內戰是愚蠢的。口號變成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西安事變
故事在這裡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1936年12月,蔣介石飛往西安,命令他的兩位將軍張學良和楊虎城加強對共產黨的攻擊。
但張學良和楊虎城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認為抗擊日本更為重要。於是,他們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他們綁架了他們自己的最高統帥——蔣介石!
西安事變始末:一步步拆解
- 蔣介石想打擊共產黨。
- 他的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想抗日。
- 蔣介石前往西安下達命令。
- 將軍們把他抓起來了!
- 他們迫使蔣介石談判,並同意停止內戰。
- 蔣介石最終同意與共產黨建立新的統一戰線,共同抵抗日本入侵。
這件震驚全國的事件,迫使國民黨和共產黨再次擱置分歧,組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內戰暫時停止(只是一時的),中國轉而面對其外敵——日本。
重點提示
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自己的將軍綁架,迫使國民黨和共產黨結束內戰,組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
Part 5: Hong Kong in the 1920s - Feeling the Effects
香港如何受到影響?
內地發生的大事,香港也會受到影響!在1920年代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全國各地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這種反外國人、反帝國主義的情緒蔓延到了英國統治下的香港。
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25-1926年的省港大罷工。這是一場針對香港英殖民政府發動的大規模罷工和抵制行動。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離開香港的工作崗位,返回廣州,而廣州正是國共聯盟的根據地。
這次罷工,得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共同支持,令香港經濟停滯了逾一年,也顯示出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政治發展息息相關。
重點提示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直接影響到香港,導致了大規模的省港大罷工,這顯示了內地與香港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