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資訊處理入門

歡迎來到你資通科旅程的第一章!想想看,這就像你學習一切的基礎。我們將會探索如何將簡單的事實轉化為有用的知識,什麼是真正的「資訊系統」(它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複雜!),以及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中,懂得善用資訊就像擁有一種超能力。我們開始吧!


什麼是資訊系統?宏觀視角

去過圖書館?用應用程式訂過餐?還是查過八達通餘額?恭喜你,你已經使用過資訊系統了!一個資訊系統其實就是一套相互協作的組件,用來管理資訊。它的主要工作是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用的資訊。

別擔心,它不單單指電腦。一個簡單的紙本文件櫃也是一個資訊系統!關鍵在於它是一種有條理地處理資訊的方式。

資訊系統的五大要素

每個資訊系統,無論是學校、醫院還是珍珠奶茶店,都有五個基本部分。把它們想像成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它們都需要協同合作。

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是使用助記詞 People Do Process Things Properly。

  • Personnel (人員)
  • Data (數據)
  • Processes (流程)
  • Technologies (科技:硬件及軟件)
  • Purposes (目的)

讓我們以一個我們都熟悉的例子來分解它們:學校的學生點名系統。

1. 目的 (Purposes):
這是「為什麼」。系統的目標是什麼?它為何存在?
例子:點名系統的目的是準確追蹤哪些學生出席或缺席,以確保學生安全,並為學校行政部門和家長生成報告。

2. 數據 (Data):
這些是輸入系統的原始事實和數字。
例子:學生姓名、學生學號、班級名單、日期,以及每位學生的狀態(例如:「出席」、「缺席」、「遲到」)。

3. 流程 (Processes):
這些是將數據轉化為有用資訊所採取的行動或步驟。
例子:流程包括老師每天早上點名,數據被輸入系統,以及系統在學期末自動計算每位學生的總缺席天數。

4. 科技 (Technologies):
這是所使用的硬件和軟件。系統的「工具」。
例子:老師的電腦或平板電腦(硬件)、點名軟件(軟件),以及連接所有設備的學校網絡。

5. 人員 (Personnel):
這些是使用和管理系統的人。
例子:負責點名的老師、管理系統和聯絡家長的學校辦公室職員,以及維護科技的資訊科技技術員。

快速回顧

一個資訊系統需要所有 5 個部分:
目的 (目標)
數據 (原始事實)
流程 (步驟)
科技 (工具)
人員 (人)

重點提示:資訊系統是人員、科技、數據和流程有條理的結合,以達成特定目的。它遠遠不只是一個電腦程式!


數據與資訊:有何不同?

人們經常把「數據」和「資訊」這兩個詞混為一談,但在資通科中,它們是非常不同的概念。搞清楚這一點超級重要!

數據是原始、未經整理的事實、數字和符號。數據本身沒有太多意義。它就像一堆隨意的樂高積木。

數據例子:75, 88, 62, 91

資訊是經過處理、整理及建構的數據,使其具有意義和上下文。這就像你用那些樂高積木組裝出一些很棒的東西。

資訊例子:「資訊及通訊科技小測的平均分數是 79 分。」(我們從原始數據計算出平均數)。

類比:製作薄餅

這樣想:
數據:麵粉、水、番茄、芝士、意式辣香腸。(只是一份食材清單
處理:搓麵團、切配料、烘烤。(你採取的行動
資訊:一個熱騰騰又美味的意式辣香腸薄餅。(有意義且有用的東西!

不同類型的數據

數據以多種形式存在。電腦需要知道它正在處理的是哪種數據類型。你需要知道的主要類型有:

  • 文字:字母、數字和符號。例子:「Hello World」、「陳大文」、「5B 課室」。
  • 數字:用於計算的數值。例子:101, 3.14, -50。
  • 圖像:圖片、照片和圖畫。例子:你手機裡的一張照片(.jpg 檔案)、教科書中的圖表。
  • 音頻:聲音、音樂和語音。例子:Spotify 上的一首歌(.mp3 檔案)、語音訊息。
  • 影片:移動影像,通常帶有聲音。例子:YouTube 短片、電影檔案(.mp4 檔案)。

重點提示:數據是原始且無意義的。資訊是經過處理後,變得有意義且有用的數據。資訊處理的目標是將數據轉化為資訊。


資訊的旅程:資訊處理流程

那麼,我們如何將那堆雜亂的數據轉化為有用的資訊呢?我們遵循一系列的步驟,稱為資訊處理流程。把這想像成我們薄餅類比的食譜。

讓我們以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明:一項關於學生最喜歡運動的班級調查。

1. 數據收集 (Data Collection):收集原始數據。
電腦化例子:創建 Google 表單並將連結發送給學生填寫。
非電腦化例子:派發紙條,要求學生寫下他們最喜歡的運動。

2. 整理 (Organisation):以結構化的方式排列收集到的數據。
電腦化例子:Google 表單自動將答案整理到試算表中。
非電腦化例子:將紙條按運動類型分類(例如,一堆「籃球」,一堆「足球」)。

3. 分析 (Analysis):檢查數據以發現模式或計算結果。
電腦化例子:使用試算表功能計算選擇每種運動的學生人數。
非電腦化例子:手動清點每堆紙條的數量。

4. 處理 (Processing):轉化數據。這是一個廣義詞,通常包括整理和分析。
例子:清點投票並計算百分比的整個過程就是對數據的「處理」。

5. 儲存 (Storage):保存數據和資訊以供將來使用。
電腦化例子:將試算表檔案儲存在電腦或雲端(Google Drive)中。
非電腦化例子:將紙條和最終統計表放入文件櫃的資料夾中。

6. 傳輸 (Transmission):將數據或資訊從一個地方發送到另一個地方。
電腦化例子:將結果電郵給體育科主任。
非電腦化例子:親手將結果表送到體育室。

7. 呈現 (Presentation):以用戶友好的方式顯示最終資訊。
電腦化例子:在試算表中創建一個色彩繽紛的圓形圖來顯示結果。
非電腦化例子:在白板上繪製條形圖或製作海報。

你知道嗎?

當你在 WhatsApp 上發送訊息時,它會經歷一個迅速的流程:收集(你打字)、處理和傳輸(加密並通過互聯網發送),以及呈現(顯示在你朋友的螢幕上),整個過程僅僅一眨眼的時間!

重點提示:資訊處理是一個步驟循環(如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現),它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最終、有用的輸出。


資訊時代及為何你需要具備「素養」

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這是歷史上資訊的創造、分享和使用成為最主要活動的時期。這一切都歸功於電腦、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科技的發展。

想想你祖父母那一代。獲取資訊意味著要去圖書館或閱讀報紙。對於你來說,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訊都只需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就能獲得!

從資訊到知識

獲取大量資訊固然很棒,但這還不夠。真正的目標是獲取知識
資訊:天氣預報說今天有 90% 的機會下雨。
知識:理解這個資訊的意義,並決定出門時帶傘。

知識是已理解並能應用於決策的資訊。

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在一個資訊氾濫(有好的也有壞的!)的世界裡,我們都需要資訊素養。這不只是關於讀書;而是一套能幫助你在資訊時代中生存和成功的技能。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以下能力:

  • 尋找:知道如何有效地搜尋資訊(例如,正確使用搜尋引擎)。
  • 評估:判斷資訊是否可靠、準確和公正。這新聞是真是假?這個網站值得信任嗎?
  • 應用:將資訊應用於解決問題、做出決策或完成任務。
  • 傳達:清晰並合乎道德地分享資訊(例如,在專題報告中引用你的資料來源)。

在我們現代的知識型社會中,你處理資訊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這是你在學校、大學以及未來任何工作中都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能。

重點提示: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科技使我們能夠輕鬆獲取資訊。為了成功,我們必須具備資訊素養——即尋找、評估和利用這些資訊以建立真正知識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