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食物預備科技!

各位同學!準備好投入烹飪的奇妙世界了嗎?本章將深入探討預備美味又安全食物背後的科學與技巧。我們會從最基本的食材(食物商品)開始,一直探索到高科技的烹調和保藏方法。了解這些知識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一項生活技能,能幫助你吃得更健康、烹飪更有信心,並保障家人健康。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1. 食物商品:餐膳的基石

想像一下食物商品就像我們烹飪故事中的主角。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獨有的營養、烹調特性,以及在菜餚中扮演的角色。深入了解它們是成為出色廚師的第一步。

牛奶和奶製品

例子:鮮奶、芝士、乳酪、牛油。

  • 營養價值:富含鈣質以強健骨骼和牙齒,優質蛋白質以促進生長,以及維他命A和D等。
  • 烹調特性:牛奶能增加濕潤度和濃郁感。芝士融化後能創造幼滑口感並增添風味。乳酪可用於軟化肉類或作為醬汁基底。
  • 用途:穀物早餐、芝士多士、意粉醬汁、醃料。

雞蛋

  • 營養價值:蛋白質、維他命D和B12,以及鐵質的極佳來源。
  • 烹調特性:雞蛋的用途超級廣泛!它們可以:
    • 將食材黏合在一起(例如肉丸)。
    • 為醬汁和蛋奶凍增稠
    • 攪打後能讓蛋糕和梳乎厘膨脹(賦予空氣)。
    • 乳化,幫助油和水混合(例如蛋黃醬)。
  • 用途:炒滑蛋、蛋糕、蛋批、油炸食物的裹漿。

肉類和家禽

例子: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

  • 營養價值: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富含鐵質(尤其是紅肉)以預防貧血,以及B族維他命。
  • 烹調特性:質感會隨烹調而改變。結締組織較多的堅韌部位需要慢煮、濕熱烹調(例如燉煮)才能變得軟嫩。較瘦的部位可以快速烹調(例如燒烤)。
  • 用途:小炒、烤肉、湯、咖哩。

魚類和海產

例子:三文魚、鱈魚、蝦、青口。

  • 營養價值: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油性魚類(例如三文魚)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對腦部和心臟健康極有益處。
  • 烹調特性:烹調速度很快!容易煮過熟,使其變得乾硬。魚肉煮熟後應呈不透明狀,並能輕易用叉子弄散。
  • 用途:蒸魚、烤魚柳、海鮮意粉。

蔬菜和水果

  • 營養價值:我們主要的維他命(例如維他命C)、礦物質膳食纖維來源,這些對健康的消化系統至關重要。
  • 烹調特性:熱力會軟化蔬菜中的纖維素(纖維),使其更容易消化。不同的烹調方法會改變它們的顏色、質感和風味。
  • 用途:隨處可見!沙律、小炒、湯、小吃、甜品。

穀物和穀類

例子:米飯、小麥(麵粉、意粉、麵包)、燕麥、粟米。

  • 營養價值: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全穀物也提供膳食纖維和B族維他命。
  • 烹調特性:它們通常會吸收水分並膨脹。穀物中的澱粉可用於增稠醬汁(例如粟粉)。小麥粉中的麩質賦予麵包其結構。
  • 用途:蒸米飯、意粉菜式、麵包、早餐粥。
快速回顧:新鮮 vs. 加工

新鮮/生鮮:處於自然狀態的食物。(例如:新鮮蘋果、生雞胸肉)。它們通常營養含量較高,但容易變壞。
加工/保藏:經過處理以延長保質期或製成新產品的食物。(例如:罐裝蘋果醬、冷凍雞塊)。雖然方便,但有時可能添加了鹽、糖或防腐劑。

重點摘要

了解每種食物商品在營養和烹調特性方面的作用,能讓你計劃均衡、美味且有趣的餐膳。


2. 個人食物衞生:你的第一道防線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不良衞生習慣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目標是防止有害微生物進入我們的食物中。記住關鍵原則的好方法就是食物安全「4個C」

食物安全「4個C」
  1. 潔淨 (Clean):
    • 處理食物前後,尤其是生肉,要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
    • 保持工作枱面、砧板和餐具清潔。如可能,生熟食物應分開使用不同的砧板。
  2. 煮熟 (Cook):
    • 將食物煮到適當溫度以殺死有害細菌。對於大多數食物來說,這表示中心溫度至少達到75°C。
    • 重新加熱食物時,請確保徹底滾燙。
  3. 冷藏 (Chill):
    • 迅速冷藏易壞食物(如奶製品、肉類和剩餘食物)。不要讓它們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
    • 雪櫃溫度應設定在4°C或以下。
  4. 避免交叉污染 (Cross-Contamination):
    • 這是指細菌從一個來源(通常是生食)傳播到其他食物。
    • 切勿讓生肉、家禽或海產接觸或滴落在其他食物上。將生肉儲存在雪櫃的最低層。
    • 生熟食物應使用不同的餐具。
你知道嗎?

你不應該清洗生雞肉!沖洗生雞肉可能會將沙門氏菌等細菌濺到你的洗碗槽、枱面和附近的餐具上。只有經由適當烹調的熱力才能安全地殺死細菌。

重點摘要

良好的食物衞生是種習慣,而非一次性的行動。每次烹飪時都遵循「4個C」,是確保食物安全、讓大家安心享用的最佳方法。


3. 食物烹調過程:熱的科學

烹飪本質上就是將熱力應用於食物。但熱力如何傳遞到食物,卻會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熱傳遞

熱傳遞的類型

  • 傳導 (Conduction):熱力透過直接接觸傳遞。
    比喻:想像一排人在傳遞一個熱薯仔。熱力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
    例子:在平底鍋煎蛋。爐頭加熱平底鍋,平底鍋再加熱雞蛋。

  • 對流 (Convection):熱力透過液體或氣體(如空氣)的流動傳遞。較熱、密度較低的流體上升,而較冷、密度較高的流體下沉,形成循環流動,稱為對流。
    比喻:熔岩燈。受熱的蠟塊上升,在頂部冷卻後再次下沉。
    例子:在鍋中煮水或在焗爐中烘焙蛋糕。熱空氣或熱水在食物周圍循環。

  • 輻射 (Radiation):熱力透過能量波(如光波或無線電波)傳遞。無需直接接觸。
    比喻:即使沒有觸摸太陽,也能感受到它在臉上的溫暖。
    例子:在多士爐烘麵包或燒烤香腸。發光的熱力元件將熱力輻射到食物上。

現代烹飪科技

  • 微波 (Microwave):利用輻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快速振動,從內部產生熱力。
  • 電磁感應 (Induction):利用磁場直接加熱鍋具本身(鍋具必須由磁性材料製成)。這是一種傳導形式,但熱源是鍋具,而非爐面。

烹飪方法:選擇你的技巧

我們可以將烹飪方法分為兩大類:

濕熱烹調法(利用水或蒸汽)

這些方法非常適合讓堅韌的食物變得軟嫩。

  • 烚 (Boiling):在100°C的水中烹煮。
  • 蒸 (Steaming):利用沸水產生的蒸汽烹煮。這非常溫和,有助保存營養。
  • 燜/炆 (Stewing/Braising):在有蓋的鍋中,用少量液體慢煮食物。
  • 壓力烹調 (Pressure Cooking):在密封鍋中積聚蒸汽壓力,提高水的沸點,從而大大加快烹煮食物的速度。
乾熱烹調法(利用空氣或脂肪)

這些方法透過一種稱為梅納反應的化學反應,產生褐變和濃郁的風味。

  • 烤/焗 (Baking/Roasting):在焗爐中使用熱、乾燥的空氣烹煮。
  • 燒烤 (Grilling):利用來自下方或上方的輻射熱烹煮。
  • 煎/炸 (Frying):在熱脂肪或油中烹煮。
熱力對消化能力的影響

我們為什麼要烹煮食物?除了使其安全美味外,烹飪還會分解堅韌的細胞壁和結締組織。這使食物更軟,讓我們的消化系統更容易獲取和吸收營養。想想生薯仔和焗薯仔之間的差異吧!

重點摘要

你選擇的烹飪方法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會改變食物的質感、風味、外觀,甚至營養價值。將正確的方法與正確的食物配對是關鍵!


4. 食物變壞與食物中毒:當食物出問題時

了解食物變壞和可能導致中毒的食物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它們是不同的!

食物變壞:食物的品質變差。它可能外觀、氣味或感覺令人不快(例如:發霉的麵包、黏滑的蔬菜)。這表示食物不再適合食用,但未必會讓你生病。

食物中毒:由食用受有害(致病)微生物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食物可能外觀、氣味和味道完全正常,但卻會讓你嚴重生病。

食物變壞的原因

  • 自然腐敗:
    • 酶活性 (Enzymatic Activity):酶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物質,會導致食物成熟並最終腐爛。(例如:香蕉變棕色和糊狀)。
    • 化學降解(氧化):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例如:切開的蘋果變棕色)。
  • 微生物污染:
    • 細菌、酵母和霉菌是微小的生物,它們以食物為食,分解食物並導致變壞。

食物中毒的原因

  • 有毒食物:有些食物是天然有毒的。(例如:某些野生蘑菇或草藥)。
  • 化學物質:有害化學物質污染。(例如:農藥殘留過多的蔬菜)。
  • 致病微生物:這是最常見的原因!這些是導致生病的「壞分子」。
    常見的元兇:

    沙門氏菌
    常見食物:生雞肉、生雞蛋、牛奶。
    症狀:腹瀉、發燒、胃痙攣。

    大腸桿菌 (E. coli)
    常見食物:未煮熟的免治牛肉、受污染的水。
    症狀:嚴重胃痙攣、腹瀉(常帶血)。

    霍亂弧菌
    常見食物:受污染的水、生或未煮熟的海產。
    症狀:嚴重水狀腹瀉、脫水。

重點摘要

對於食物變壞,永遠要相信你的感官——如果食物看起來或聞起來不對勁,就不要吃了(「有疑問,就丟掉!」)。至於食物中毒,你無法看到、聞到或嚐到危險,所以實踐良好的食物衞生是你唯一的保護。


5. 食物保藏:延長食物壽命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想出了許多巧妙的方法來防止食物變壞。這就是食物保藏。目標是創造一個讓變壞微生物無法生長或生存的環境。

為何要保藏食物?(目的)

  • 防止浪費和儲存剩餘食物。
  • 全年都能享用時令食物。
  • 使食物更長時間內保持安全食用。
  • 為了方便(例如:罐頭湯)。

保藏原則

想像這就像讓你的食物變成微生物非常不喜歡的地方。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做到:

  1. 控制溫度:使其溫度過低而無法生長(冷藏/冷凍),或溫度足夠高以殺死它們(加熱)。
  2. 去除水分:微生物需要水才能生存。沒有水,就無法生長!
  3. 添加化學物質:使用天然防腐劑,如鹽、糖或酸,使環境對微生物不利。

常見保藏方法

基於溫度控制:
  • 冷藏與冷凍:減慢微生物的生長。冷凍則幾乎完全停止它們的活動。
  • 巴氏殺菌法 (Pasteurisation):將液體加熱到特定溫度(例如:牛奶在72°C加熱15秒)以殺死大部分有害細菌。
  • 消毒與罐裝:將食物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超過100°C)以殺死所有微生物及其孢子,然後密封在密封罐或瓶中。
基於水分去除:
  • 乾燥:從食物中去除水分。(例如:果乾、牛肉乾)。
基於添加化學物質:
  • 加糖:高糖濃度會從微生物中抽取水分,從而殺死它們。(例如:製作果醬)。
  • 加鹽:與加糖原理相同,透過抽取水分起作用。(例如:醃製肉類)。
  • 加酸(醃製):大多數微生物無法在高酸性環境中生存。(例如:用醋醃製青瓜)。
其他現代方法:
  • 輻射處理 (Irradiation):利用電離輻射殺死細菌,而無需顯著提高食物溫度。
重點摘要

食物保藏是科學的實際應用。透過控制溫度、水分和酸度,我們可以安全地延長食物的壽命,減少浪費並增加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