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溫習筆記:科舉制與人才消長

同學你好!歡迎來到「科舉制與人才消長」這個單元。聽到「科舉」是不是覺得很沉悶?不用怕!我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了解這個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超級公務員考試」。你會發現,它就好似一場橫跨幾個朝代的大型「Talent Show」,有時選出來的是真材實料的巨星,有時卻只是懂得死記硬背的「考試機器」。學完這一課,你就會明白為何古代讀書人要「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第一部分:概論 — 科舉制的發展與特色 (從唐到清)

🤔 到底什麼是科舉制?

簡單來說,科舉制就是古代中國通過公開考試,為國家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它取代了之前主要靠家庭背景(門第)做官的方法,理論上為所有讀書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 目的:為皇帝尋找人才,管理國家。
  • 核心理念:「學而優則仕」,就是說讀書聰明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 重要性:它不單止是一個考試,還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

生活小比喻:你可以將科舉制想像成古代版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 + 公務員綜合招聘考試(CRE)的終極混合體。不過,它的難度和重要性,可能是現代考試的一百倍!考到就等於人生勝利組,考不到可能就要再等三年。

📜 從唐到清:考試內容怎樣變?

科舉制由隋代開始,到唐代成熟,一直沿用到清末,足足有長達1300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面,考試的「遊戲規則」當然會不斷改變了。我們來看看幾個重要朝代的分別:

唐代:創意與記憶並重

  • 進士科:最受重視!主要考詩、賦等文學創作,很講求文采和創意。很多唐代大詩人,例如王維、杜牧,都是進士出身。
  • 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的背誦和理解,比較著重記憶力。
  • 特色:唐代的考試相對比較多元化,既需要你有文學才華,又要你熟悉經典。

宋代:由文學轉向實用

  • 考試重點:宋代開始,考試內容慢慢轉向經義(解釋儒家經典的義理)和策論(就時事政策寫文章)。
  • 目的:皇帝想選拔一些不單止懂得背書,還要懂得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人才。
  • 特色:宋代考試開始重視考生的思想和議論能力,比較貼近實際政治需要。為了防止作弊,還發明了「糊名」(遮住考生的名字)的做法,增加公平性。

明、清兩代:走向僵化的頂峰

  • 考試核心:考試內容被嚴格限制在《四書五經》之內。
  • 答題標準:考生作答時,必須以宋代學者朱熹的註解為唯一標準,不可以有自己的見解。
  • 考試形式:確立了一種極度格式化的文體 — 八股文
  • 特色:到了明清,考試變得非常死板和僵化。創意和獨立思考幾乎沒有了空間,變成一場純粹的格式和記憶大比拼。
🧐 內容轉變,怎樣影響「人才」的質素?(人才消長)

這個就是整個課題最核心的問題 — 人才消長。意思是指人才的興盛與衰落。「遊戲規則」不同,選出來的「玩家」類型都不同!

  • 唐代:選出來的官員很多都是文學家,文采飛揚,但未必個個都擅長處理政務。
  • 宋代:選出來的官員比較多是思想家、政論家,有自己的想法,勇於改革,例如王安石。
  • 明清兩代:選出來的官員很多都是聽話、守舊的「考試專家」。他們精通八股文,但可能缺乏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想容易變得僵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人才的一種「消」減。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科舉考試內容的演變,總體趨勢是由唐代的多元開放,到宋代的偏重議論,最後演變成明清時期的極度僵化和單一。這個轉變直接影響了官員的質素和思維模式,亦都解釋了什麼叫「人才消長」。


第二部分:專論 — 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

好!熱身完畢,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明代的科舉制。為何要特別講明代?因為明代的制度,尤其是八股文,是科舉制發展到最成熟,同時又是問題最多的時期,是一個超級典型的例子!

📝 終極Boss:八股文

八股文,又叫「八股取士」,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指定答題格式。考生好似要戴著鐐銬跳舞一樣,限制極多!

八股文是怎樣運作的?

  1. 題目:在《四書》裡面抽一句說話做題目。
  2. 立意:必須要「代聖人立言」,就是要模仿孔子、孟子的語氣去寫,而且解釋一定要跟足朱熹的版本。絕對不可以有個人意見!
  3. 結構:全文必須嚴格遵守八個部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其中中間四股,每股都有兩句對偶句,加起來一共八句,所以叫「八股」。

打機小比喻:寫八股文就好似玩一個超級困難的填字遊戲。格子(格式)已經定死了,你可以用的字(思想)都是指定的。你的任務就是在這些限制下,將字填得最工整、最漂亮。玩得聰明的人只代表它熟悉規則,但不代表它有能力去設計新遊戲(創新)。

🌟 明代科舉制帶來的三大影響

一個制度可以施行幾百年,一定有它的好處,但同時亦都帶來很多問題。我們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

1. 對官僚集團的影響

  • 正面影響 (利):
    • 擴大統治基礎:官員不再局限於貴族,很多平民出身的讀書人都有機會做官,令政府的人才來源更廣泛。
    • 思想統一:所有官員都是讀同一套儒家經典,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助於維持政治穩定和中央集權。
  • 負面影響 (弊):
    • 人才質素下降:選出來的官員只是擅長考試,缺乏實際行政經驗和創新思維。他們習慣服從權威,不敢挑戰現狀。
    • 黨同伐異:雖然不是科舉直接造成,但通過考試形成的同年、師生關係,容易在朝廷上形成派系鬥爭(黨爭)。

2. 對社會階級流動的影響

  • 正面影響 (利):
    • 促進社會流動:科舉制為社會下層提供了一條向上流動的階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形容這種可能性。它打破了貴族對官位的壟斷,令社會更有活力。
    • 穩定社會:給予了一個希望給讀書人,令他們專注在讀書考試,而不是去造反,有助於社會穩定。
  • 負面影響 (弊):
    • 流動有限:雖然理論上人人可考,但是在現實中,窮人要負擔長年累月的讀書費用非常困難。所以,真正能夠成功的,很多都是來自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地主或商人家庭。

3. 對思想與文化的影響

  • 正面影響 (利):
    • 普及教育:為了考科舉,全國上下都興起讀書的風氣,私塾、書院林立,整體上提高了社會的文化水平。
    • 文化統一:大家都讀《四書五經》,形成了一個穩定而統一的中華文化核心。
  • 負面影響 (弊):
    • 禁錮思想:八股文扼殺了讀書人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大家的精力都放在鑽研考試技巧,而不是探索新知識,導致學術思想停滯不前,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這個是科舉制最受批評的地方。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明代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在穩定政權、促進社會流動、普及文化方面有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僵化的八股文形式嚴重禁錮了思想,導致選拔出來的人才往往脫離實際、缺乏創新,這正是「人才消長」在明代的具體體現。


DSE 備戰技巧

💡 答題技巧:怎樣分析「關係」?

在DSE歷史科,關於制度的題目,很喜歡問「XX制度與YY的關係」。答這類題目,記住一定要正反兩面分析

例如題目問:「論述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你可以這樣構思:

  1. 立場:首先,要明確指出兩者有密切關係。明代科舉制既有選拔人才的作用(才之長),亦有摧殘人才的弊病(才之消)。
  2. 正面論證 (才之長):分析科舉制怎樣打破門第限制,令更多平民有機會做官,擴闊了人才的來源。
  3. 反面論證 (才之消):集中火力分析八股文和僵化的考試內容,怎樣禁錮思想,令讀書人脫離實際,埋沒了其他類型的人才(例如科學家、思想家)。
  4. 總結:總括來說,明代科舉制在「量」方面增加了人才的流動,但在「質」方面卻因為制度僵化而導致人才思維單一化,整體上是「消」大於「長」。
❌ 常見錯誤提醒
  1. 過於絕對化:不要說科舉制是完全好或者完全不好。歷史是複雜的,一定要講明它的利弊兩面。
  2. 張冠李戴:不要將明清的八股文制度套用在唐代或宋代身上。記住每個朝代的特點!
  3. - 唐代 = 考詩賦,較開放 - 宋代 = 考策論,較務實 - 明清 = 考八股,最僵化
  4. 有述無論:不要只是背誦八股文有哪八個部分,而不去解釋這種形式怎樣影響讀書人的思想。解釋影響才是取分關鍵!

加油!只要理解了科舉制這把雙刃劍的利弊,以及它怎樣由靈活變僵化,你就已經掌握了這一課的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