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溫習筆記:國共分合

你好!同學,歡迎來到「國共分合」這個單元。這個課題是 DSE 中史的重中之重,講述的是國民黨 (KMT)共產黨 (CCP) 之間一段有如坐過山車般的關係——時而合作,時而分裂。想理解中國近代史為何會發展成今天的模樣,這一課絕對不能錯過!

不用怕人名和事件太複雜,我們會一步步拆解,用簡單的方法幫你記入腦!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國共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背景:為何要合作? (Why did they need to cooperate?)

想像一下,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四分五裂的班級,每個角落都有一群「惡霸」各自為政,這些就是軍閥 (Warlords)。他們手握兵權,導致國家混亂,民不聊生。孫中山先生建立的中華民國,根本無法控制全國。

  • 國民黨的困境:孫中山雖然有「統一中國」的偉大理想,但是無兵無錢,還常被南方的軍閥排擠。他急需一個強大的盟友幫忙。
  • 共產黨的盤算:當時的中共剛成立不久,只是一個幾十人的「蚊型」政黨。他們聽從蘇聯及共產國際 (Comintern) 的指示,希望透過與當時最大黨——國民黨合作,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吸收黨員。

簡單比喻:就好似兩家小公司,單獨發展很困難,於是決定暫時合併,先打敗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之後再考慮各自的發展。

於是,在蘇聯的牽線下,孫中山於 1924 年確立了三大政策:「聯俄、容共、扶助工農」,正式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合作過程與成果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這次合作的形式是「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樣做有什麼成果呢?

  1. 建立黃埔軍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這是最重要的成果!他們建立了一所現代化的軍官學校,為國民黨訓練出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蔣介石擔任校長,而共產黨員周恩來則擔任政治部主任。這支軍隊就是之後北伐的主力。
  2. 發動北伐 (The Northern Expedition):1926年,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的軍隊為基礎,正式出兵攻打北方的軍閥,目標是統一中國。北伐初期勢如破竹,很快便消滅了幾個大軍閥。
🧐 小知識 (Did you know?)

黃埔軍校培養出許多國共雙方的名將。例如國民黨的胡宗南,與共產黨的林彪、徐向前,他們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可以說,之後的國共內戰,某程度上是「黃埔同學打同學」。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第一次合作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打倒軍閥,統一中國。透過「聯俄、容共」政策,建立了黃埔軍校,並成功發動北伐


第二部分:國共關係破裂 (1927)

分裂原因:為何合作會失敗收場?(Why did the cooperation fail?)

「蜜月期」總是短暫的。雖然國共合作打軍閥很成功,但雙方的矛盾很快就浮現了。別擔心,這部分雖然看似複雜,但只要記住幾個重點就沒問題了!

  • 根本思想不同:國民黨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由國民黨領導的統一國家;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發動階級革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就像兩個生意夥伴,一個想開一間小本經營的家庭式餐廳,另一個則想搞連鎖快餐,壟斷全球。長遠目標完全不同,遲早會拆夥。
  • 權力鬥爭:孫中山 1925 年逝世後,國民黨內部開始分裂。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對共產黨勢力不斷擴張十分反感;而以汪精衛為首的左派,則較為支持繼續「容共」
  • 共產黨勢力擴張:共產黨利用北伐的機會,在工人與農民之間大力發展組織,實力大增,令國民黨右派覺得「引狼入室」,威脅到自己的領導地位。
  • 導火線:四一二清黨 (The Shanghai Massacre of 1927):1927年4月12日,北伐軍佔領上海後,蔣介石突然下令軍隊大規模搜捕和屠殺共產黨員。這件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血腥收場。其後,武漢的汪精衛政府亦與共產黨決裂,史稱「寧漢合流」
分裂後果:「十年內戰」的開始 (Consequences: The beginning of the "Ten-Year Civil War")

關係破裂後,中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內戰時期 (1927-1937)。

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其統治。

共產黨方面:他們被迫轉入地下和農村,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例如在江西的瑞金)。為了消滅共產黨,蔣介石對這些根據地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軍事圍攻,稱為「圍剿」

為了突破第五次圍剿,紅軍於 1934 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史詩式的大撤退——長征 (The Long March)。他們走了超過二萬五千里,最終到達陝西的延安,建立新的根據地。雖然長征令紅軍損失慘重,但也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 常見錯誤提醒 (Common Mistake Alert!)

很多同學會將「北伐」「長征」混淆!記住:北伐 (1926起) 是國共合作「打軍閥」,由南向北攻;長征 (1934-35) 是國共分裂後,共產黨被國民黨圍剿而進行的「大撤退」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由於思想根本矛盾權力鬥爭,蔣介石發動「清黨」,導致國共合作破裂。之後中國進入十年內戰,國民黨進行「圍剿」,共產黨被迫進行「長征」


第三部分:國共第二次合作 (1937-1945)

背景:為何又要再合作? (Why cooperate again?)

正當國共兩黨打得你死我活之時,一個更強大、更兇狠的敵人出現了——日本

由 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不斷侵略中國,佔領了整個東北。面對國難,全國人民都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但是,蔣介石當時推行的政策是「先安內後攘外」

什麼是「先安內後攘外」?
意思是「必須先安定內部(即消滅共產黨),才可以抵抗外來的侵略(即日本)」。
簡單比喻:你家失火(日本侵略),但你不去救火,反而堅持要先和你的弟弟打完架(打共產黨)才行。這種做法當然會引起全家人(全國人民)的不滿!

轉捩點:西安事變 (The Turning Point: The Xi'an Incident, 1936)

這個政策令很多人非常不滿,包括負責在西北「剿共」的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他們的家鄉東北已被日本佔領,所以他們極度渴望與日本人打仗,而不是打中國人。

1936年12月12日,當蔣介石飛到西安督促他們剿共時,張、楊二人發動「兵諫」,將蔣介石扣留起來,要求他: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這件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內戰,與共產黨再次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合作形式 (Form of Cooperation)

第二次合作與第一次不同,形式是「黨外合作」。意思是:

  • 國共兩黨都保持獨立,共產黨不再加入國民黨。
  • 共產黨承認國民政府是中央政府。
  • 共產黨的軍隊(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第八路軍新四軍,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指揮。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 爆發,標誌著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亦正式全面展開。

🔑 本節重點 (Key Takeaway)

面對日本大規模侵華,蔣介石「先安內後攘外」政策不得人心。西安事變成為轉捩點,迫使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


國共兩次合作快速回顧

搞不清兩次合作有什麼分別?看看這個簡易對比表吧!

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1927)
  • 合作目標:打倒軍閥 (北伐)
  • 合作形式:黨內合作 (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 促成原因: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
  • 結束原因:國民黨清黨
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1945)
  • 合作目標:抵抗日本侵略 (抗日)
  • 合作形式:黨外合作 (組成統一戰線)
  • 促成原因:西安事變
  • 結束原因:抗戰勝利後關係惡化 (這是之後課題的內容了!)

恭喜你!已經完成了「國共分合」的學習。這個單元的核心就是記住兩次合作和一次分裂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只要掌握了上面的重點,就不會再覺得混亂了!加油溫習!